分享

中国婺剧演员江和义

 流星雨刘鑫 2022-05-13

中国婺剧演员江和义

江和义(1876~1963)中国婺剧演员,工老生。原籍江西婺源,清末随父迁居兰溪市游埠镇大街里。1876年出生于兰溪游埠,1888年(光绪13年)金华郭店有个叫郭品玉的在西吴开办高腔科班,叫西吴高腔。江和义这年十三岁进这个班学戏。15岁进金华三合班品玉科班学老生,中年入三合班、文锦班演戏,能唱西吴和西安两种高腔,对高腔剧本中各行角色都熟悉,且能演唱,因此被称为总纲先生。他演老生庄重质朴,又擅长反串丑脚,临时抓哏,出口成章。在金华上饶一带,颇有影响。之后,江和义到兰溪永昌董塘村的包品玉三合班(高、昆、乱)演正生(即老生)。江和义一登就是20年,郭品玉班也从此停办。于是他又进到衢州叶文锦班,唱西安高腔仍演正生,他原以为在叶文锦西安高腔班算是找到了归宿,可以长远发挥自己艺术才华;谁知天不遂愿,1930年后,高腔班社绝迹,艺人星散,濒于失传,江和义流落农村,近于行乞。1932年(民国21年)一次从外地演出归来,载运该班的木航船,不幸在衢州水亭门沉没,艺人们是安全脱险,但行头全被大水浸没、漂走,损失惨重,于是历时39年的叶文锦西安高腔班又偃旗息鼓了。江和义又进入郑大荣春三合班谋生。一年后1938年3月,受兰溪黄店镇樟坞金集庆三合班之请,长期驻团教艺。对《槐荫记》、《白鹤图》、《洛阳桥》、《珍珠衫》、《双狮图》、《双合珠》等传统剧目十分拿手。这时的江和义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可谓人生坎坷,经历沧桑啊!

  江和义一生经历有西吴高腔、西安高腔,也接触过候阳高腔,但唯对西安高腔情有独钟。这是因为西安高腔不但高亢、刚劲而且委婉细腻、优雅,非常符合他正生这一行发挥和表演。演唱起来,真可谓得心应手、珠联璧合。老师傅曾告诉他:早年,西安高腔鼎盛时期,在衢、金、兰地区有二十几只鼓板(即戏班)。后来徽戏乱弹兴起、活跃,高腔逐渐衰败,但还有10多个班社。民国初,只有三个班社了,而眼下仅剩下一个叶文锦西安高腔班又遭此厄运,散伙了,他痛心疾首,揪心西安高腔从此消亡、失传。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西安高腔的传人。他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很好,对许多演出过的高腔戏,如《槐荫记》《白兔记》《古城会》《青梅会》《合珠记》等等,都一场场、一个个人物、唱腔、台词……都记在自己脑海中,或断断续续、一折一折抄写在纸头上。有些折子戏就在教戏时用上了。这种教戏生涯又过了若干年。苦苦捱到了解放前夕,不料连教戏的机会都没有了,一代名伶竟流落到住宿凉亭行乞过日子;但后来江和义如何摆脱困境,并能继续传承,发展他心爱的西安高腔,则得益于一位当时在金、兰、衢一带家喻户晓,被人称为“龙游花旦”的著名的婺剧演员——周越先。

周越先原名周月仙。1928年出生于龙游县寺后乡后田铺村。八岁就进她父亲周春生越剧小科班学戏。五十天后父亲就让她出“红台”(即演出)。不久,成立了龙游第一个越剧戏班——月仙舞台。1942年,日寇占据龙游,月仙一家逃入山区,以卖粽、打柴为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月仙舞台”重新在龙游一带演出。1946年其父周春生为中兴婺剧周春聚班,将月仙、月桂、月香三个女儿和养女楼冬妹转入该班改唱婺剧。从此,婺剧二合半班出现首批女伶,常演出《山伯访友》、《悔姻缘》、《九件衣》、《前后药茶》等戏,深受观众欢迎,多次斗台夺冠,被称为“浙西第一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抢救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请江和义担任训练班教师,教授学员,其时他已75岁,壮心不已,将西安、西吴36本大戏全部回忆笔录下来,使绝唱多年的高腔,重放异彩。

1950年初,衢县文教科长傅春龄看到该团阵容较齐,演出质量较好,根据华东文化部召开的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精神,有意让该团排演《逼上梁山》、《三世仇》等一些新戏。1950年11月19日,将周春聚婺剧团改编为衢州专区实验婺剧团,周越先任团长,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民办公助的婺剧团。周越先从小投身越剧,转到婺剧虽有三、四年历史,但对有着百来年历史的婺剧毕竟知之有限,在表演程式上越剧和婺剧也有很大差别,觉得担子特别重,渴望有个能担“总纲”的婺剧老艺人到团“坐镇”。她早就知道江和义老先生的盛名,但从来没有会面过。于是她三次去兰溪寻访,邀请江老先生,终于第三次在兰溪一个凉亭里找到了他。这时的江和义年已过稀,鬓发苍白,但身子倒还健朗。江和义一到剧团就被列入业务决策班子内。接着,他言传身教《槐荫记》。由于剧团属二合半班,以唱乱弹、徽戏为主兼演昆腔;为此以乱弹曲调排演并改剧名为《三姐下凡》。剧团带着该剧和现代剧《三世仇》等配合当时土改、抗美援朝运动,在衢州广大农村巡回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反映极佳。

  1952年9月,周越先三姐妹以及江和义等9人剧团中的主要艺术骨干,被抽调到刚成立的浙江省文工团婺剧队。10月,衢州专区实验婺剧团正式解散。不久,成立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周越先、江和义等均进了该团,周越先任团长。从此如鱼得水,江和义有了最后归宿,实现了自己的艺术心愿,在该团连续口“吐”、记录了《槐荫记》、《芦花絮》、《合珠记》、《三元坊》、《白蛇传》、《十全义》、《大香山》等18本西安高腔剧目,得以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华。1954年8月浙江省首届戏曲大会演,他荣获奖状,和刘娃改编的《槐荫记》获剧目奖;由他口述的《合珠记》、经陈平改编的折子戏《米栏敲窗》荣获剧本一等奖。同年9月,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又获奖状,《槐荫记》又获剧本三等奖。江和义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担任浙江省剧协副主席。1963年春病逝,享年87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