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67常玉婷. 课题分离:高敏感型大学生如何学会自洽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5-13

把握敏感利弊:

区分人格特质性外在体贴与内在损耗

      伊莱恩· 阿伦在《天生敏感》中提出了高度敏感人群这一概念。高敏感人群拥有较特殊的神经系统,这使他们的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更加敏感,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但与此同时,较为强大的感知力和对细微处的过度关注总是大量的耗费着他们自身的能量,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更多的关注高敏感人群,普及可行的概念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内耗的泥潭,形成积极的社交状态。

理解大学挑战:

环境陌生个体差异悬殊社交成为刚需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从原来的生活轨迹中抽身,被投入到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于普通学生来讲,这或许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但对于高敏感型大学生,如何开展和维护新的人际关系,是一项绝对困难的挑战。因为高敏感型大学生总是时时关注着身边人细小的情绪,经过反复折磨内心才会做出那些常常让人感到舒适的选择。这样的高敏感带来的内耗与痛苦是客观存在的无法规避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并与它和解,学会自洽。

追求心绪自洽:

减少高感知力和责任感的内耗与痛苦

      在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看来,人一切烦恼的根源乃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立足于此,他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具体解决方案。同样的,这也是高敏感人群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洽和避免内耗的一剂良药。“课题分离”事实上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即能够清晰界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高敏感人群可以通过课题分离厘清什么才是“我的课题”,能够完善自身言行中的逻辑,巩固内在世界的壁垒,形成比较稳定统一的人格。高敏感人群由于对事物的高度敏感,常常拥有不健康的完美主义,他们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高标准之下的高期待,但是这也会让他们心累,疲于维持自己的人设,也会缺乏安全感,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优秀和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学会课题分离和建立“我的课题”意识则有利于高敏感人群完善自我同一性,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实现思维的自洽。

学会划定界限:

能践行“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

      高敏感人群还可以利用课题分离建立心理边界,这是划清内外界限的一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外在世界对自身的影响。高敏感人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感知力与高责任感,他们对情绪有较强的察觉力,总能捕捉到他人的情绪与需求并将之看做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心理边界模糊的表现,不能很好的分清别人的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而建立心理边界就相当于建立一块防御屏障,区分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就是学会只对“我的课题”负责,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样就能避免陷入“观察-自以为他人态度变化-回忆并放大情绪-后悔内疚”的逻辑怪圈,避免无止尽的内耗。可见,当高敏感人群准确了解课题分离概念,对“自我”拥有更深刻理解后,就更容易学会悦纳自我,找到合适方法完成自洽。

      总之,高敏感型大学生需要学会自洽以保护自我。首先是把握敏感利弊,区分人格特质的外在体贴与内在损耗;其次是理解大学挑战,认识到环境陌生、个体差异悬殊、社交成为刚需;再次是追求心绪自洽,减少高感知力和责任感带来的内耗与痛苦;最后是学会划定界限,能践行“是谁的感受,就是谁的课题”。换言之,高敏感人群由于对内外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容易被情绪淹没,造成严重内耗,因此要学会“课题分离”,完善自我同一性,建立心理边界,用自洽保护自己。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