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有奖征文】奶奶的微笑 \李少土

 扬美文化 2022-05-13

本公众号所发文字、视频和图片欢迎转发、分享、赞赏、评论和转载(纸媒刊发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深圳文学杯”第七届“田青打工文学奖”应征稿

奶奶的微笑

李少土\广东省东莞市

 


这位91岁高龄的老奶奶,在这个子孙满堂的人生世界里,洋溢着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的年龄,在人生道路上,她,经历了兵荒马乱、“啃树皮”的年代,从当年艰苦的年代,走向现在安逸、享乐的年代。近几年来,她上了年纪的身体,反复出现脚臃肿、胸肌疼痛。据医院确诊:身体肌能下降,身体吸收力差出现的脚臃肿;骨质疏松导致胸肌疼痛,医生认为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宜做其他治疗,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医生给安排几副便药,胸肌疼痛有所缓解,脚臃肿慢慢地退去,恢复了正常;然后这两年又多次反复出现,因为胸肌疼痛,她恋上的酒,可能是用酒来麻醉疼痛,有时候越喝越多,自己都控制不了,无时无刻地喝,已经到了上瘾的境界了,喝了就肆无忌惮地说胡话。清醒的时候,又若无其事。她耿直的性格,倔强的脾气,一生都未曾改变。就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月,我们分批回去看望了她,第一批是她径门赤岭的娘家亲戚,隔了一个星期;第二批是大姑、二姑及家人,然后就是我和弟弟、妈妈及表姐、表姐夫及细姑,这次她精神气色、状态都很好,我还特意叫了老家卫生站的医生,帮她安排了“白蛋白”给她打点滴,增强她的体质,减轻她的疼痛;也希望她能一切安好,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过年。午饭的时候,众人闲聊起今年那么多人要回来过年,需要很多东西来吃,她在一旁以家长的口吻对我们说:“你们全部都要回来过年,这些东西算什么,如果过年的鸡、鸭等食材不够的话我出钱买。”其实我知道,老奶奶一辈子都未曾“大手大脚”地花钱,她老人的思想跟我们想的不一样,老想着万一哪天她“上树到尾了”,没人跟她儿子(我爸爸)担这重担,(因为伯父伯母前几年已离世)。我们都在一旁安慰道:别想太多,钱买东西吃完,才算自己吃下去了,我们会再拿给你;假如哪天这事真的发生了,不是还有我们七兄弟及表姐妹们吗?都是你的子孙,我们都会肩负起这重担的,别担心了。
奶奶姓彭,是径门赤岭村人,她是以旧时代“童养媳”形式进入铜山村李家的。据说李家祖上,在她6岁的那年,以当年习俗“童养媳”形式接她过门的,当年李家祖上,把这门婚事操办得很排场、很有面子。为了这次婚宴,李家祖上杀了养了近2年的大肥猪,据说这头肥猪有350多斤,宴请邻居叔伯及各路亲戚,吃了三天三夜。宴席结束后,奶奶从此就定格在李家的生活,祖上对她很疼爱,已经到了“捧在手上怕掉,含在嘴里怕化”的地步了,待到当时农村结婚的年龄,就安排完婚。
完婚后,李家老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邻村家小男孩,因为他家里生活艰苦,家人众多,生活已经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了,据当时小男孩的家人恳求着李家祖上,你们带走他吧,有吃的、喝的给他一口就行,李家老祖将他领回家,安排在了爷爷、奶奶名下;从此老祖的“身家”就按2份划分,伯伯一份,爸爸一份;小男孩就成了我父亲的哥哥,我的伯父。
时至解放后的第三年,1952年的春天,老人的第二个小孩出生了,也就是我父亲的降临给李氏家族增添不少喜气。艰苦的年代,他们经历了“没米下锅”饿肚子的岁月,间隔几年时间,奶奶又生下4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姑、二姑、三姑和细姑。三姑年幼时因为发生了连续高烧几天几夜不退,到了整个人虚脱的状态,当时的农村医疗水平落后,导致最终遗憾地夭折了,爸爸因为这事,失落的情绪围绕着他很久,犹如古人说的魂魄不齐、有精无神;带着失去三姑的痛楚,最后只能选择重新面对生活,挺起硬胸膛,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各位姑姑、伯伯们都已成家,改革开放政策已悄然而至,岁月的痕迹已在我们的年龄中呈现,奶奶的子子孙孙,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分布在省内各地努力地生活和成家立业。我们一家也选择了惠州,开创了自己的新生活。刚开始奶奶选择在家,没有跟随着我们到惠州,细姑在老家村里水电站上班,水电站工资低得惊人,从刚开始月薪400元,到10多年后月薪1000元,10多年对奶奶的陪伴与照顾,我们心里都清楚,是细姑你让我们在外安心、放心地打拼,是你放弃了对家人陪伴;是你替我们对奶奶尽孝,所以借此机会郑重地道一声:“谢谢你,细姑,你辛苦了!也祝愿你晚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我10多年在惠州生活的打拼,也有了起色,和弟弟在父亲、母亲的正确领导下,生活按照正常方向发展,相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试探着与老奶奶商量,接她到惠州生活,因为确实麻烦、拖累细姑了,因为对奶奶生活的照顾,给细姑的家庭已造成困扰。经过商量奶奶同意了,妈妈和大姑趁回家探望的机会,带着她到了惠州;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的奶奶,坐着价值上百万的大巴,还不会晕车;邻座的老乡们还给竖起大拇指点赞,都上了这个岁数了,身体这么硬朗,真是子孙们的福气呀;真没想到呀活到了88岁还有机会看到与老家不同的世界,感叹着她的老伴(我的爷爷)那么早就去世。
渐渐地老奶奶也“熟悉”了惠州这边的生活,与左邻右舍的老人也熟悉了,有了进一步“交际”,其实老人“交际”就是,家里的年轻人买回来给她的零食,趁去她家玩的时候,给捎点零食做“人情”;就这样奶奶的玩伴,从一个增至三个,经常会在家坐在一起聊家常。我们星期天回去的时候,也会听到她们老人之间的趣事,谁与谁因为什么闹了意见,几天都不在一起聊天了,后来又通过了什么方法怎样去和解了。我打趣道:阿婆,你有没有跟谁闹意见呀?她说:“我当年可是整个中营队的“老好人”,都活到将近90岁了,从没有哪个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所以跟谁都处得来”。
每年临近春节,为了让奶奶解决想家的问题,她都会要求先送她回去,因为老家已经一年没有打理了,可能到处都呈现脏、乱、差。在大家共同建议下,能回老家的都回去陪老奶奶过年。其实我觉得老奶奶最放心不下的是细姑,因为以前陪伴了她10多年,10多年“相依为命”的生活,只要细姑离开家一段时间,嘴里就不停地念着她;好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每年的年前,老奶奶就会安排我们去拜访她娘家亲戚,因为怕我们年后时间匆忙安排不上,因为老奶奶深知,我们年后都要出去上班,所以多年后我们也成了习惯,年前会安排好这一趟拜访老奶奶娘家的行程。
老奶奶总喜欢把我们给她的钱,三张五张用面巾纸包好隔开存起来,存钱的地方,我们兄弟姐妹戏称它为“金狗”;有时候就怕小孩去她房间翻东西,我们就叮嘱小孩:不能随便去翻阿太的东西,阿太的“金狗”会出来咬人的,小孩不知“金狗”是什么,听了也就怕了,所以就不敢进她房间。有时我们兄弟姐妹也跟奶奶开玩笑说:“晚上我要跟奶奶睡,看看能否发现她的“金狗”藏在哪里?把她的“金狗”牵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奶奶也和气道:“等我把“金狗”训服了,再放出来让大家看看,让大家也长长见识。”其实有时候总感觉有位老奶奶疼爱着我们,是件很幸福的事;并希望她一直疼爱下去,哪怕是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那种。
今年过完春节后,老奶奶把我们拉在一旁说道:我就不跟你们去惠州了,因为我毕竟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任凭怎么劝说,她就是说她在家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不会有问题的,我们也无奈,只能跟在惠州过年的爸爸、妈妈商量(因为爸爸妈妈在惠州承包的菜地,回不了家过年),后来他们作出了决定,转让菜地回家陪伴照顾老人,因为爸爸妈妈也老了,早超过退休的年龄了,只是为了减轻我们兄弟俩的生活负担,辛辛苦苦地多干了几年农活。
春节后不久,爸爸妈妈安排了菜地转让,当办理完了转让交接手续后;凝望着这片曾经耕耘了10多年的土地,不知留下了多少汗水和记忆,从当年的陌生到熟悉,从当年的荒无人烟的开荒牛到现在周边高楼林立城市变化;今天就要离开了,有多少的不舍;回首曾经的日日夜夜,为了生活,为惠州的发展,贡献上了老人们自己的一份力量。爸爸回老家陪奶奶了,妈妈留在惠州帮忙照顾我们兄弟俩的小孩上学。作了调整后生活,爸爸、妈妈都有些不适应,因为做了大半辈子农活的他们,突然之间闲下来,内心有多少失落感;总想在空闲的时间做些什么,换取些生活费之类……爸爸在老家也不例外,的确是闲不下来的,这不爸爸又在老家开了菜地,种了些蔬菜,整出一片菜园方便平时生活需要的采摘,或者过年大家回去,可以满足大家对青菜的需求。在菜园旁边,经过爸爸巧夺天工的手法,又用竹子建起养鸡、鸭的场地,这简直太完美了;奶奶还跟人家开玩笑地说:“这建得那么好,是不是要赶她去那里住?”老奶奶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可能就是她长寿的秘诀。
就从上次分批回去探望老奶奶后,返回公司工作以来;对奶奶的身体状况及日常吃饭问题都让爸爸多了关注。总感觉这一年奶奶所呈现状态不寻常,如脚的臃肿、胸肌疼痛、吃饭越来越少,甚至吃不下饭粒,老是要求妈妈及姑姑们回来陪陪她,还有去世前几天拦住在村委上班的堂哥问:假如她“上树上尾了,能不能不火化,按土葬的仪式进行。”还有前几年就曾要求过的,说她万一有这么一天,必须按农村的方式进行“和尚”法事等等,已太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她的不祥预兆;还有这次群聚对她的探望,也是为了她心愿的安排。
就在冬至那天下午15.30左右,爸爸在“和睦家庭,共创伟业”家庭群上发了一条信息,说奶奶身体状况,快坚持不住了,小便的时候已倒在地上了,爸爸尽快将她抱起放在床上,作了简单的清洁处理后;奶奶慢慢地缓过些气来了,爸爸感觉奶奶要离开了,并在床边叮嘱她说:“如果真的要离开的话,必须选个好时辰,这样才能给子孙好好地安排她的后事。”就这样,一直到16.50,爸爸在电话里头告知,奶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要我们做好回去的安排,披麻戴孝送奶奶最后一程。我们连夜驱车赶回了老家,遗体已整理好安放在大厅,奶奶的容貌未曾变化,犹如在安睡状态带着微微笑容。奶奶就这样安祥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为奶奶上了香,烧了些草纸及冥币。人生到头,愿她一路走好!
奶奶名下的子孙,收到讣告后,都不约而同地从各方归来,为这位逝去的高龄老人告别。面对老人的离去,我们带有几分悲伤、几分心痛;其实这不应该是丧事,因为老奶奶,毕竟岁数高达91了,已接近百岁的老人,我们应该转丧为喜了,应该按喜事去办,子子孙孙欢送她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我们按老人生前的意愿,安排了农村风俗“做和尚及做斋”;因为子孙众多,老家房屋难以列队做孝,只能分批进行。在三天后欢送奶奶遗体告别仪式上,场面浩大、礼炮震耳、锣鼓喧天、仪仗队肃然起敬,演奏起葬礼进行曲,欢送奶奶的灵车,缓慢地前行。子孙悲痛的哭喊声中,让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位高寿的老人,慈祥的奶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她没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面带微笑安然离去。
本期首席义务摄影师:李智杰
    注:歌曲《家总在不远处》作词、 作曲、 演唱:孙琪(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青年歌唱家)

(注:本平台所发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念与立场。如涉嫌抄袭及语句不当等行为由作者承担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