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很忙。 一周批改两套作文本,两个班的假期作业(试卷),听两节课,督促学生背书,还要随时准备被领导推门听课。 本周尤其辛苦,还出了两份试卷。 早上迎接我的,常常是堆积如山,急需要批改的前一天的作业。不定时的,还要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 尤其是今年,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一直在旋转,不停地旋转。不像以往,只要带一个班的语文,兼管心理咨询室。 那时候,上午完成了教学任务,下午就会有半天的时间坐在心理咨询室,随时等候学生的到来。 而现在,总要提前预约,才会联络到我。每周两节的延时课,有时候还会遇到两个班的阅读课,不提前预约,根本抽不出时间来。 也不像从前,学生只要自己推开门,就能看到我。现在,都需要经过班主任电话联系。 若是遇到一些班主任怕麻烦,还会告诉学生,心理咨询没用,自己多用点心,不要偷懒,也不要没事就找借口之类的话。 一些学生,就只能自己消化不良情绪。 听说,初三有个小孩夜里一直学到一点多钟。成绩很好,但就是不肯休息。这样的小孩,已经有了考试焦虑,只是没有人会想到小孩在焦虑。 不要命地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旦遇到成绩滑坡,小孩会对自己充满无限的失望,生活中稍微遇到一点事就会崩溃。 我从来不赞成牺牲睡眠,来换取所谓的高分成绩。才读初三,就这么拼命,还有三年的高中生活,是不是就不要睡觉了? 遗憾的是,有些成年人还会将这个当作勤奋好学的典型事例去激励更多的小孩前赴后继。 我更愿意看到,那些轻轻松松就可以学得很好的孩子。课前预习,上课专注,课后及时复习,稍微加把劲就可以成为学霸的孩子。 我有几个学霸生,读清华北大的都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从不熬夜。常常在晚上十点半之前就洗漱好上床睡觉。 躺在床上,静静地回忆当天的课堂学习任务。既保证了睡眠的充足,又能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业。 可以说,轻轻松松就读了心仪的大学。 我们班级也有一个小孩,考试之前,玩游戏玩到凌晨三点。在考场上打瞌睡,写字歪歪扭扭,阅卷老师直接认定是打着瞌睡瞎做。 我不赞成熬夜学习,更不赞成为了玩游戏来牺牲自己的健康。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熬夜,他们其实都在焦虑。 想要一鸣惊人的,是父母期望值高了;一心破罐破摔的,是父母给予的否定太多了。 那种,恨不得将每一分钟都要掰开来学习的孩子,其实是用学习来逃避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焦虑。 似乎,只有一头钻进学习中就会忘记烦恼。殊不知,这样的逃避,看上去积极上进,但对身心伤害最大。 遇到一点失败,他就会难过,我已经尽力了呀,看来我只能是一个失败者;相反,那些沉湎游戏的小孩,会给自己找个借口: 我学不好,是因为我玩游戏。假如我不玩游戏,我也有可能学得好,只不过,我不想学习罢了。 学困生,用游戏来逃避自己的无能为力;学霸生,用彻夜苦读来维系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都是我们没有做到成为孩子最信赖的那个人。我们对孩子的关心,还远远不够。 玩游戏,是激怒父母;通宵学习,是让父母心疼。说到底,都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意,想要改善亲子关系。 关系,才是一切的问题。 【一起看电影】德国谍战巨制,曾获年度十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