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边界,才自由》:宝宝打人、丢东西该怎么办?

 装装子的书房 2022-05-13

2020年第12本


文/装装子 

《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育儿实用书,特别是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症状:打人、丢东西、脾气暴躁、不讲规矩等。
 
这本书主要针对学步期儿童,我觉得0-6岁的孩子家长都可以看。
 
我看书也是为了“救急”。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三口被困在湖北亲戚家。4岁儿子突然变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生气,打人丢东西、吐口水、顶嘴为了纠正他的行为,隔离、关小黑屋、打屁股、哄着他、躲着他、不理他……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无一管用。
 
而儿子恶劣的行为则是愈演愈烈,搞得我一看见他就十分敏感,想着他不要生气才好,想着要提前哄着他才好,但一旦他开始发脾气,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变得沮丧失控,要么只想“以暴制暴”,要么只想逃离他。
 
他发脾气的样子实在吓人,会做出最狰狞的表情,大喊大叫,什么都听不进去,乱扔东西、打人、踢人。谁也哄不好,谁看了都心烦。亲戚们都难免担忧,丧气地说不好好管教这孩子,今后会变得如何可怕,如何让我们做家长的变得被动……
 
总之,身心疲惫的大人们,都往最坏的方向去想这个孩子的未来,弄得我这个做妈妈的深感失败和沮丧,亲子关系变得愈发焦虑。我几乎也给儿子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沮丧地想着像我这样无能的父母真是不该有小孩才好。


 
直到回了重庆,我突然变得冷静和清醒,意识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我首先应该解决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脾气。
 
之前通过看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解决过对于教育的焦虑。尹建莉老师对于教育的核心主张在于接纳,接纳孩子的种种情绪,好的坏的,并要理解孩子,以温和的姿态引领孩子。
 
我可以重读尹建莉老师的书,但无意中我选中了《有边界,才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这本书。这本书评分不错,但阅读的人不多,看起来有点冷门。只读了一二十页,我就完全沉浸到其中,对这些知识如饥似渴,因为里面提到的育儿问题以及家长的心理,几乎都和我的情况如出一撤,我一边读一边反省自己……我太渴望得到指导了。
 
基本上一翻开这本书,我的情绪就变得柔和,心绪变得安宁。还没读完,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一个家长了,从而大大改善了孩子的行为。
 
而秘诀就是书中反复提到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有怎样不当的行为,父母都要温和,镇静,有耐心,有同理心,而不能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并以理解、尊重和接纳的姿态去引领孩子,而不是对抗。


 
只有当父母表现出能够接纳孩子的坏脾气时,孩子才不会继续犯浑以试探界限到底在哪儿。而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要反复确认孩子的感受和观点,并加以引导。
 
对于孩子打人、扔东西等不好的行为,书中更有实际的指导方法,而且真的非常管用。譬如当孩子打人时,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抓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们:“我不让你打人。”只需要坚持这一举动,孩子很快就不会再打了。
 
今天早上,儿子发脾气想打我时,我就这样做了:轻柔而坚定地抓住他的手,并温和而严肃地告诉他:“我不让你打我。”不过试探了三次,他就哭出来,要我抱抱,很快就安静下来。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又重拾了做妈妈的那份自信,不急不躁,心绪柔和,一点不再害怕遇到孩子发脾气,敢于直面,温和而坚定。
 
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不要急,不可能一下子改掉孩子所有的毛病,只能一点点的来。所以,对于那些像我一样有过倍感挫败的家长,不要放弃自己,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改善。


 
当然,唯一值得担心的是,我柔和的心绪能持续多久?想到这一点,我坚定每个月必须读一本育儿书,以强化我作为父母的那份温和。
 
但是,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长期带孩子的那个家长,真的很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譬如是妈妈经常带孩子,那爸爸在下班或周末时,就应该多陪陪孩子。甚至在周末把孩子带离妈妈身边,让妈妈出去社交或在家里安静地待一天,让妈妈能够歇一会儿,平复一下和孩子待了一周的那种容易烦躁的心情,这样才能有持续平和的心境去和孩子相处。
 
2年前,因为带孩子的时间少,我很难理解一些抑郁症妈妈带孩子跳楼这件事,也写过批判性的文章,结果好些读者说我“不懂”,我还理直气壮地怼回去:一个人再怎样失去理智,都不可能拿孩子“复仇”,这是自私的,不值得谅解的……
 
这两年和孩子待的时间多了,我突然特别能理解那些崩溃的妈妈了:和孩子长时间呆在一起,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我,没有生活,真的很容易崩溃。
 
即使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和孩子的相处,也很容易失去耐心和温和,变得暴躁,甚至把孩子当成失败生活的替罪羊,从而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


 
疫情期间,看到一个33岁离异妈妈把7岁女儿绑在身上跳河自尽的新闻,很心痛,但也特别能够理解。你可以说这个女人是个可憎的loser,但你从不曾走进她的生活,就不知道她经历过怎样无法承受的折磨。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是在引导孩子,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修炼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迷茫不知所措时,甚至开始焦虑和痛苦时,一定要寻求帮助,可以找育儿专家,也可以多看看育儿书。
 
深一个层次想,其实育儿书教育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甚至给了家长重新认识自己,做一个更美好的人的机遇。
 
在这几天的柔和中,我突然觉得,我也应该这样对待我的伴侣和父母。这样做,才可以让家庭更和谐和充满爱,孩子才能在爱的环境中,沐浴出更温暖的品格。
 


书中育儿方法总结

1

少使用命令语气和否定字眼,譬如“不”。


譬如孩子总是打断你和伴侣的谈话时,把“别来打岔,烦死了”换成“我听到了你在让我关注你。这样,等爸爸和我聊完之后,我会听你一个人讲,好吗?请给我们5分钟时间。”
 

2

给出选择,将负面感知换成正面感知。

譬如你想让孩子把玩具收起来,将“快把玩具收起来”换成“你是打算把这件玩具收在书架上,还是箱子里?”
 
但注意不要给孩子一些虚假的选择,比如“你想去玛丽阿姨家吗?”“你想吃饭吗?”因为孩子很容易否定,从而使你无法达成目的。
 

3

纠正孩子的行为时,明确地告诉他们指令。


譬如孩子打你时,你要温和而坚定地抓住他的手,并平静地说出“我不让你打我”,或“我不希望你打我”。这个方法还可以应用到丢东西、吐口水等行为上,“我不让你丢东西”。
 
要注意的一点在于,不要在抓宝宝的手,或是控制宝宝的身体时,在言行上表现出愤怒和得逞,要让孩子感受到你仍然是爱他的,但这个行为不好,你必须帮助他——对,是帮助他,而不是操控他。
 

4

不要强化孩子不好的行为,也不要因此感到焦虑。


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任何行为,譬如孩子打人了,家长首先不能咋咋呼呼,变得焦虑,并不停抱怨孩子,否则孩子无意识或冲动的行为会得到强化,反复再犯。
 
我们只需要温和而坚决地制止孩子即可,事后也无须再强调。如果他再犯,用相同的心态和方法阻止,几次后情况自然会得到好转。
 
因为,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没有就某个行为给他贴标签,没有因此评判他是个坏孩子,没有因此对他不满,而只是就事论事。
 
当我们表现得镇静时,孩子通常会迅速释放他们的烦恼感觉,感受到自由。
 

5

可以告诉孩子“后果”,但不能惩罚孩子。


任何惩罚孩子的行为都应该禁止,譬如打屁股、隔离、冷处理等。因为心理上的暴躁情绪,不应该由身体的疼痛来阻止。
 
惩罚并不足以用来教育孩子,因为它们没有教孩子正面的行为,也没有示范正确的行为。
 
惩罚导致孩子内心产生耻辱感和愤怒情绪,制造了距离、孤僻以及不信任。严重的惩罚或体罚可能让孩子陷入恐惧、暴怒、无助和绝望之中。
 
但你可以告诉孩子“后果”。譬如孩子发脾气或拖沓,你可以说:“如果5分钟之后,你还不能出发,我们就不能去公园玩耍了。”


 

6

家长的言行应该温和。


对小朋友说话的声音,最好轻柔一些;做事不要过于急躁。
 
这几天我真的很温柔,宝宝很喜欢我温柔的样子。已经够温柔了,但在安慰他时,他还会说:“你可以再温柔一些吗?”我就会用对小宝宝的语气跟他说话。
 
言行上,我也不再像从前,一听见他的“指令”,就急速到达。譬如他会喊:“我要喝水,快点!”我怕他生气,会迅速赶到他面前,快速地、讨好地递给他水。
 
这几天开始纠正他,要他这样表达:“妈妈,我要喝水,请帮我接一下好吗?”声音也要轻柔。递给他水后,要他说“谢谢”。
 
我也改正了害怕他生气、而总是快速满足他要求的毛病,然后发现他也变得耐心许多。
 

7

孩子需要陪伴,家长真的需要付出时间。


回想前段时间我和儿子相处的不愉快,问题还是在于被关在屋子里,他没有玩伴,只能看电视,实在太无趣了。
 
他总是希望得到我的关注,希望和我一起玩,而我总是想要有自己的独处时间,以至于我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事情时,就会对他特别抱怨和烦躁。而他当然能感受到我这种“不想陪他”的情绪,所以也特别容易生气。
 
陪伴孩子,是需要真诚的。正如书中所讲:“只有通过我们的耐心、同理心、接受、尊重的引领,以及我们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投入真诚的兴趣,孩子才最有可能接收到我们发出的爱的讯号。”
 
这些天除了必要的家务,我不再做自己的事情,不再焦虑,全心全意陪伴他,给他时间,他愿意一个人玩或看电视时,我才会干点自己的事。
 
甚至晚上睡觉前,我会一直给他讲绘本,直到他睡着。他瞌睡很少,至少要读一个小时,他才可能睡着。但我很享受,一些科普类的绘本,也能让我学到知识,还让我的普通话好了许多。
 

8

要为孩子设立清晰的界限。


每个家庭都会为孩子立规矩,但有的父母设立规矩是为了让孩子来挑战和打破的。
 
譬如,家里规定孩子一天只能看2个小时的电视,结果家长总是做不到。是的,是家长做不到,而不是孩子,因为是家长没有坚守。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特别能感受到父母允许他们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他们只会对那些模糊不定的界限,而发出试探和挑战。
 
譬如,我儿子乱发脾气扔东西时,他只会扔看起来允许扔的东西。有一次,他想扔我的手机,就会先“警告”我:我扔你手机了哦!因为他知道我从来不让他扔手机!这个界限,几乎从他是婴儿时就成形了。
 
在他眼睛生病时,我只允许他下午看电视。前几天他总是哭闹,但因为我真的担心他的眼睛,所以总是心狠地坚守这个规定,第三天他就不再哭闹,并知道规矩无法打破了。
 
第五天早上起床,他表现得很乖地问我:“妈妈我能看电视吗?”我心一软就说:“好吧。”结果不知他是没听到还是不相信我的回答,竟自问自答:“但是不能看对吗?下午才能看。”
 
那一刻我很惭愧,我差点自己打破了规矩!
 

9

当孩子发脾气时,他们是希望被管教的。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发脾气是希望大人不要管他,任由他自己决定一切。其实不然,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得到关注,是希望不管自己如何举动,大人都可以自信地管好他,从而使得他得到安全感。
 
大人不要害怕孩子发脾气,要勇敢面对。一旦孩子感受到大人害怕他发脾气,他会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时刻害怕自己犯错,但因为没有安全感,就可能反复以犯错试探大人的底线。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在寻求帮助:爸爸妈妈帮帮我,管管我,让我不要这么
 
有一天儿子发脾气时,我突然以逃避的姿态来处理,对孩子说:“哎呀,这个坏脾气宝宝是谁,我不认识。”然后一直否认宝宝。
 
宝宝冷静下来后,反复强调:“妈妈,那个坏脾气宝宝就是我,你下次好好看一下,就是我。”看了书,我才明白宝宝为什么这样说,他这是害怕我不接纳他的坏脾气。
 
书中说:我们越是欢迎孩子的不高兴,我们的家庭就越幸福。

 
总之,不能放弃孩子,不能讨厌孩子,不能否定孩子,要温和而坚定地正面引导。要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也要相信孩子可以变好,不要放弃,不要烦恼,不要回避!
 


摘抄了书中一些对孩子讲话的技巧,多读一下可以悟出其中的套路,从而熟练运用:

1.我看到你还在玩。我是现在给你换尿布呢,还是在五分钟之内换?
 
2.你难以把这些鞋子摆整齐。你真的已经努力了。
 
3.你看起来很烦那只狗。要我扶你起来吗?
 
4.你想在外面多玩一会儿,但现在是时候进屋了。我知道,当你还没有做好准备进屋时,这有点儿难。
 
5.你想买个蛋卷冰激凌,但我说'不买’。你现在心烦,是烦你没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6.我听到你在叫我。五分钟以后我就过来。”
 
7.我知道你想爬到我身上来练习站立,但那让我很烦。我想帮助你再坐下。
 
8.太吵了。你在大吼大叫(以及哭哭啼啼抱怨,等等)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你的意思。是想让我扶你起来吗?我现在来不了,但我可以在这里陪你几分钟,我要把这些杂物收起来再说。
 
9.如果是年龄稍大一点、精力更加旺盛的孩子,你可以说:“请用你正常的声音跟我讲话,那样我才能听得懂。”或者“你那尖叫声让我的耳朵发麻。请你停下来,和我好好讲话。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10.请不要拍打那只小狗。那会弄疼它。你可以拍打这个充气动物”
 
11.我不能让你碰这根电线。它不安全。我来帮你解开它。
 
12.我不希望你爬到我身上来。你可以和我一起坐着。如果一定要爬,那边就有让你可以爬的东西。”
 
13. 我得用这张纸巾擦一擦你的鼻子。让你的小脑袋别动,就一下。
 
14.你刚才摇了摇头。你不想我用纸巾帮你擦掉鼻涕。我会等一下子,等你准备好了再擦。
 
15.表示感谢。感谢孩子的配合,而不只是空洞地表扬他“做得好”。确认他的成就和进步:“现在,你能够自己刷牙了!”
 
16. 杰克和约翰同时抓住了这辆玩具卡车。当你们两个孩子都想玩同一样东西时,难题出现了……你们真的很难决定(到底谁该玩)……我知道你们都很失败,但我不会让你们打对方。
 
17. 你真的想自己把太阳镜拿到手里,但我不能让你拿。我会把它放在桌子上。
 
18. 你很难做到不再打人,所以我要把你放下来。”
 
19.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击打或踢打某些安全的东西、跺脚,或者做些别的事情,以鼓励他们安全地发泄内心的感受。



作者简介装装子,前《家人》杂志执行主编,微博头条作者,越看书越见浅薄。

上一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别试图改变孩子,要先改变自己
《安娜·卡列尼娜》:你所不懂的婚外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