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1》:为啥有那么多能人异士愿意帮助朱元璋打江山?

 装装子的书房 2022-05-13

2022年第17本


文/装装子 

《明朝那些事儿》豆瓣评分为9.1。

没看书之前,我常在微信读书里听一个叫良辰周的主播讲这本书。断断续续听了半年多,发现非常有趣,于是决定看书。

这本书作者叫“当年明月”,一位历史学者,是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从书中能看出他对明史可谓了如指掌,正史野史估计都读了个遍,然后才写就了此书。

他的写作目的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一是要一口气把明史上下左右都给写明白;二是要把历史写得好看有趣通俗且流畅——因为他自己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那种感受是比较痛苦的,他不想为了学问而学问,而想要让大街小巷的人,都能轻轻松松读懂历史。

目前读了第一部,在我看来他做到了这两点!

不过,虽然本书拒绝卖弄学问,采用的都是大白话,但仍旧文采斐然。

而且书中人物关系、故事线索等都错综复杂,但当年明月把时间和逻辑都处理得非常清晰,让人读得很畅快,一点不会弄混人物和时间——不得不说,作者的写作功底也是非常深厚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幽默感。

书中很多看似冷静克制的描写,却让人忍俊不禁,实在有趣。

譬如,写到陈友谅从水关进攻洪都时,守军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汉军,汉军就用手去抓去挡,不久守军没了动静,汉军以为守军退了,大喜。

然而,不大一会儿,守军又故技重施,汉军仍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接下来一句“刚才去加热了”,笑喷。

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历史其实很好玩”。

历史虽然厚重,但也可以当轻松读物。

回想之前读的《全球通史》,写作如论文,内容太难啃,啥也没记住,就记得打了一趟又一趟的瞌睡,才终于读完。



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主要讲的是朱元璋如何起义称帝,到孙子朱允文继位后,如何被叔叔朱棣谋反夺走皇位的。

简述一下我还记得的内容


第一部分

起义


首先讲起义背景:那会儿处在极其腐败的元朝治下,又因元王朝来自蒙古,喜欢搞民族歧视,从来不把治下的汉人当人,各种搜刮、欺压、虐待,搞得民不聊生,民怨鼎沸。

朱元璋就出身于这样一个时代,家里穷得叮当响,饭从来吃不饱,但地主家的活一样也不能少干。为了一口饭,在地主家放了12年牛。

17岁时,遇旱灾+瘟疫,全国上下饿殍遍野,朱元璋家也不能幸免,他的父母、大哥、大哥长子都相继被活活饿死。

他和二哥抬着家人们的尸体,硬是没钱也没地给埋。后来看他们实在可怜,一个好心人才出钱出地帮他们一起埋葬了家人。

然后,为了讨口饭吃,他先后去做了和尚,当了乞丐。

民怨四起之际,农民韩山童和刘福通,借着一个封建迷信的噱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率先起义了。

不久,在幼年好友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也被逼得走上了起义之路。


朱元璋最先投靠的人叫郭子兴,因为汤和在这儿当千户长。

不得不说,朱元璋很有军事天赋,他在郭子兴手下干得很不错,很快就成了他的女婿,娶了郭子兴的义女——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一生最爱戴和敬重的女人。

但是朱元璋的才干太突出了,以至于郭子兴开始嫉妒,想要除掉他。朱元璋很识时务,在被郭子兴关了一次牢出来后,他很识时务地退出了郭子兴的地盘,跑出去单干了。

领兵出去打了一圈后,朱元璋的势力和影响渐强,还招收到了一批很忠勇、智慧的随从,譬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汤和、傅友德等,都是明朝开国时期的一流名将!

如:徐达,擅长谋略,老谋深算;常遇春,常作前锋,有勇有谋;李文忠,朱元璋外甥,骁勇善战;冯胜,喜欢读书,通晓兵法;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

当然,这些名将的结局都不大好,后来大多都被老朱给杀了。


起义时,朱元璋最开始的对手可不是元军,那会儿他的兵力相较于其他起义军还只是小case,元军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这在当时是好事,给了他扩大势力和蜇伏的时间。

那时把他当作敌人的,反而是应该与他联盟的另外两支起义军,一个是张士诚,另一个是陈友谅。

朱元璋所在位置,刚好被两个人夹在中间,很容易被双方联合KO。

但幸运的是,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被评价为“器小”,就是没有大志向,是个大好人,只能做豪杰,不能做枭雄。所以,他不大可能和陈友谅合作。

相较而言,陈友谅就可怕得多了,他靠暴力篡夺了老板徐寿辉的位置,成了起义军老大。暴力,是陈友谅做人的原则,而且他最擅长的,就是背叛,从来不讲情义。

朱元璋在智囊团的建议下,选择了先灭陈友谅——因为他打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但他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救,到时朱元璋就腹背受敌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中间打了多少次就不细说了,只说精彩的最后一战“鄱阳湖生死战”。

按说,这次水上战争本来双方实力很悬殊,朱元璋只二十万人,陈友谅六十万人;朱元璋的“舰队”由破烂的小渔船组成,在陈友谅的豪华舰队面前,只能算是玩具船。

但朱元璋没有后路,他必须要拼命去赢,所以双方最开始打的两天,陈友谅却并未完全占据上风,朱元璋也有败有胜。

不过,有过惊险的一幕,是朱元璋差点被对方一员猛将砍掉了头颅!

书中记:“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舰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眼看张定边就要向朱元璋杀来,把朱元璋都给整慌了,因为他身边的人都被打远了,没人能救他了,却没想到名将常遇春在远处拉弓搭箭,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这才让张定边退了回去。

好险!

第三天和第四天,陈友谅就开始落下风了。他干了一件蠢事,为了保证所有船只的前进速度,用铁索将所有船只连了起来,结果遭到对方乘风火攻,十余条船被焚毁,一片哀嚎。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败局就此定下。

后来,陈友谅退到鄱阳湖渚溪,又与朱元璋战了三十余天,士兵越来越少,将领们越来越不满。

谁叫他实施的是暴力统治呢,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在陈友谅被一只冷箭射死后,军心就散了,军队大部分投降归顺了朱元璋。


解决了陈友谅后,张士诚很轻松地就被朱元璋解决了。

朱元璋本来不想杀张士诚,奈何张士诚骨头也硬,偏不归降,还激怒了朱元璋,说他并不比自己强,只是“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再接下来,朱元璋才对上了真正的仇人——元朝。

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本来他们的骑兵是很厉害的,但是因为长年在中原养尊处优,战斗值一下就掉了80%,然后就被朱元璋打得到处跑,退出了大都,后一直退到漠北,天天看沙尘暴什么的,很是郁闷。

书中提到的最后一个元朝名将叫王保保,但其实他一直被明军各种吊打,但明军一直抓不到他,因为他最大的战争技能就是“逃跑”——不管敌人偷袭时来势如何凶猛,自己的军队如何惨败,这个人总是能瞅准时机迅速逃跑。

我建议他出版一本《360度逃跑指南》。




第二部分

建国


好了,朱元璋该建国了。

1368年正月初四,明朝建立。

建国后,朱元璋主要干了两件事:1.杀人;2.搞制度。


先说杀人。

话说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的人,那都是些能人异士。在历史上,都是有小传和排得上号的人。

但这事儿也可以反过来看,可能正是因为朱元璋知人善用,才成就了这么多名臣!所以说,还是朱元璋厉害!

明朝开国功臣有30来个,但百分之八十左右都被杀了。能善终的,也是“险中求生”的那种。

譬如,本来朱元璋也想杀汤和的,但朱元璋最后一次去探测汤和时,发现他都老得只能坐在摇椅上流口水了,于是怜悯心起,没杀。

汤和没被杀,也归功于他的性格,是个不爱出风头、一直小心谨慎、对朱元璋毕恭毕敬的人。

其他功臣被杀,多少是因有点居功自傲,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当然,无辜者也有,但朱元璋是个做事喜欢做绝的人,宁愿错杀也不愿放过。

杀人总要有名堂,规模最大的杀人事件,主要是明初的四大案,分别是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主要事件。

书中说,朱元璋之所以要杀光开国名臣,是因这些功臣过于厉害,害怕自己的子孙继位后,压不住这些人,被这些人夺去了江山,于是先下手为强,为子孙清除了障碍、扫除了后患。


再说制度。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度。

为啥要废丞相,因为丞相和皇帝是权力制衡关系,而且世人喜欢说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让朱元璋很不安逸,凭什么自己要和丞相分权,什么都得丞相点头才能做?!

所以,他先是纵容胡惟庸,然后等他贪污腐败嚣张得不成样子了,才收网将其一网打尽,顺便清除了各种不服他、对他有威胁和他看不惯的人。

没了丞相,什么事都得自己干,但精力超好的朱元璋却一点不介意。

而且,为了掌握大权,他还设置了一个后来被称为“锦衣卫”的可怕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他的耳目,是他的情报局,用来监视全国上下官员,权力之大,可以不经任何机构随意行动。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权力控,什么都喜欢握在自己手里,什么都喜欢自己说了算,也喜欢所有人都听他的。


但老实说,朱元璋很多制度看起来一点不合理,尤其是针对官员的制度。

在明朝做官是很苦的,一年只能休3天,贪一分一毫都得死,而俸禄又少得可怜,根本不够养活全家,如果你为官清廉,那家境还不如农民呢。譬如大清官海瑞死后,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还得大家捐款才把他体面地埋了。

为了肃贪,朱元璋每天都在杀人,导致那一时期的官员人人自危,因为天天都有人被杀,而且有时一天杀好几个。

有的要被杀的官员,先被打个几十大板,然后得先干完活再去领死,因为他走了就没人接替公务。

当时有记录如下:该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6人。似乎这个数字并不多,别急,后面还有: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

戴死罪就是上文说到的先干完活再去领死的那种。

朱元璋很热衷于制定制度,还有一个制度就是职业分配制度。即把当时的人按职业大致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这就是说,你爸爸是干啥的,你家以后世世代代就得干这个。

他还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纱等贵重衣物;又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还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并明令禁止他们出去工作……

然而很多制度都是不合理的,自然也就被打破了。


总之,在朱元璋时代,官家的日子不好过,但百姓倒过得不错。

因为自己当过百姓受过穷,所以朱元璋是很爱戴百姓的。不仅减轻了赋税徭役,还给了百姓很多特权。

譬如明初,为了恢复生产,规定只要谁把荒地开了,那这地就归谁。如果有人不服,那我朱元璋来给你撑腰,这就促进了百姓的农业生产力。

另外,官员也必须尊重百姓、爱戴百姓。那个时候,如果哪个官员不好,百姓是可以治他的,譬如:

普通百姓只要发现当地的官员贪污犯罪,可以手捧着《明大诰》把官员抓起来,扭送到京城治罪,沿线的官差不得进行拦截,如果拦截的话,就可能被诛九族。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元璋懂得,一个王朝若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好好对待底层百姓。只要底层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满意,这天下就不会乱。




第三部分

篡位


等到朱元璋死后,朝局一下就不稳了,主要在于他的藩王制度,即把很多儿子封出去当藩王,还允许他们有军队。

朱元璋打的如意算盘是:天下都是我老朱家的,儿子们都封王了,又有军队,他们也荣华富贵了,应该是满意的,肯定会和我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让老朱家辉煌下去。

他死的时候,大概率没想过自己家的子孙也会上演“皇位争夺战”。


朱元璋儿女太多了,共有42个,其中26个是儿子。

在这些子女中,朱元璋最偏爱长子朱标,还早早地就把他立为了太子。

朱标并不是朱元璋爱戴的马皇后所生,但朱标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为人宽厚仁慈又有智谋,能以德服人,无奈却比朱元璋死得早,让老朱伤心不已。

老朱太喜欢朱标了,以至于随后力排众议,又把朱标儿子朱允炆立为了太子。

但朱允炆太嫩了,继位时才15岁,又把一群书呆子作为智囊团,如文泰、黄子澄、方孝孺。

这些书生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却深得朱允炆信任和重用,而他们根本不是“反贼”朱棣的对手。


朱允炆继位后,一直焦虑的事情,就是自己那些在各地区当藩王的叔叔。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24个儿子和1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

虽然这些藩王的军队数量不足为惧,顶多5万人,但朱允炆总担心他们造反什么的,于是在智囊团的建议下,他开始“整治”这些藩王。

朱允炆最“看得起”的藩王,是燕王朱棣。因为朱棣虽然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却是在战役和名将堆中长大的,而且他本人也是很有城府的。

但是朱允炆的智囊团中,有人建议不要先搞朱棣,而应该先清除其羽翼,意思就是:先干其他藩王,让朱棣没了同伙,后面再干朱棣就轻松了。

朱允炆倒不是赶尽杀绝的人,只是把一个个藩王贬为了庶民,只其中一个藩王因不愿受辱自焚而亡。

朱棣不是傻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局势,眼看这样的灾祸迟早要到自己头上,一开始还没想过造反,处处虚与委蛇,寻求生存机会。为此,他还装过疯,大热天穿上棉袄在闹市区烤火。

后来,被逼无奈,在一个和尚道衍的怂恿下,终于反了。


公开造反后,朱棣的日子是苦涩的,毕竟刚开始自己兵力不如人就不说了,造反也找不到合理名目,被天下人骂为“反贼”。

此时天下太平,朱棣总担心跟着造反的人,造到一半就撂挑子不干了!所以,他必须快速结束战斗。

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战斗细节和回合就不细说了,只说他遇到的强劲对手主要是平安、盛庸和铁铉。

平安曾是朱棣手下,所以很了解朱棣的战术,这是朱棣所苦恼的。盛庸有勇有谋也不好对付。

铁铉这个人最值得一说,因为他本是个书生,也从没打过仗,却好几次打败了朱棣,靠的全是天才的智谋。

最被后人所铭记的一次战争,是铁铉死守济南城时,眼看就要败了——因为朱棣打了三个月还没攻下来,就决定用大炮来轰,而早已疲惫不堪的铁炫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这个炮轰。

话说当时铁铉带的根本不是一只像样的队伍,全是些残兵败将和逃难的百姓,却可以和实力悬殊的朱棣战斗三个月,真的很了不起。

朱棣决定用炮轰时,眼看铁铉是毫无应对之招的,济南城必败。

然而,铁铉太狡猾了,或者说太有智谋了——他找人连夜做了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几个大字,挂在城墙四周。

这……朱棣哪敢发炮啊,打了不真成“反贼”了吗……他造反的旗号可是“清君侧”,于是只好非常生气地退走了!

读到这里真的觉得打仗不能光靠拼兵力,军队能不能胜出,主要看的是将领的智谋。真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但是为啥朱允炆这边有三大名将,却还是输了呢?这实在得怪朱允炆自己那傻里巴机又天真的仁慈心。

因为朱允炆明令:不能让我背负“杀叔叔”的罪名。言外之意,谁都不能伤害我叔叔一根汗毛,只能把他健康地活捉。

所以,本来很多次,平安也好,盛庸也好,铁铉也罢,都是有机会在战场上打死朱棣的,但他们谁都不敢违抗皇命。

以至于朱棣发现这个事后,后来竟几次大摇大摆地现身于敌军眼前以探测敌情,然后发现对方都只能拿眼睛瞪他,却不敢动刀箭。

再加上,好多次战役到了关键时刻就刮沙尘暴,而且只往朱允炆这边的军队刮,搞得士兵睁不开眼,军旗也被吹断,士兵顿时阵脚大乱,朱棣就轻而易举得胜了。

总感觉老天爷都在帮他!

又如灵璧之战时,朱允炆这边的军队有点疲惫,于是决定撤退,并以三声炮响作为撤退暗号。可碰巧的是,朱棣这次进攻的暗号也是三声炮响,于是朱允炆这边的军队听到了就开始跑,搞得朱棣还挺纳闷的,咋都不反抗一下子,只知道跑,结果朱允炆军队大败。

就这样,朱棣不胜出都难了!

最终,当朱棣围困京城时,给了朱允炆归降让位的时间,然而朱允炆却一把火烧了皇宫,从此不见踪影,不知死活。

朱棣成功上位后,朱允炆的书呆子智囊团倒都骨气,自杀的自杀,被杀的被杀,有的还被诛九族,其中方孝孺被灭了十族,其朋友和学生都被杀了。惨,也壮烈!

第一部到此终结。

 



这第一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除了朱元璋,是常遇春和铁铉。

朱元璋很有军事才能,且杀伐果决,知人善用,手下能人将士一大堆,加上运气加持,所以最后不胜出都难。

常遇春有点战无不胜的意思,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屠城暴行!可见,朱元璋用人,主要是看自己想要的结果,暴行、恶习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铁铉则令人钦佩,太足智多谋,从没打过仗,却能一鸣惊人,临危不乱,把残兵败将带成勇猛的敢死队,书生楷模!

话说明史中还有很多书生都非常有气节,又如当时朱文正守洪都时,守了一个月,实在是守不住了,便派了一个书生去朱元璋那里请救兵,这个书生叫张子明。

张子明回来复命时,却不幸被敌军陈友谅抓了。

陈友谅见这个人柔柔弱弱、呆呆傻傻的,便给他做思想工作,要他合作去诱降洪都,张子明一直乖巧点头,连声答应。

陈友谅以为大功告成,就带张子明去城下给朱文正喊话,没想到张子明走到城下,大声喊道:“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气惨,挥刀杀了张子明——而张子明死而无憾,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就像后来朱允炆的书呆子智囊团,虽败却一个也没苟且偷生,正如翰林修撰黄岩和王叔英在自杀时写下的遗言:

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他们无愧于后世!


ps:看完感觉现在的和平真不容易啊,也有点感叹乱世出英雄。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