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考研答题思路技巧总结——作家茅盾

 文学漫笔 2022-05-13

我们的答题是遵循“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具体参见前期几期推文中的答题技巧介绍)两个“总”,即是开头总述,最后总结,而这两部分就是我们“有用的'废话文学’”施展的部分。在这几期中,我将为大家总结出几位代表性作家,在答题过程中可以用上的“总”的部分(可作为“有用的'废话文学’”灵活使用)。

【开头总】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茅盾是现代文学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其代表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在理论建设方面,茅盾对于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创作,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情节提炼、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积累一系列成功经验。在文学批评上,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与文学史研究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时,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等,足以见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

【结尾总】

茅盾是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他的中长篇小说从《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茅盾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同时,茅盾是由“五四”育成的一代具有世界眼光的作家。他借鉴、译介外国文学,对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尤为喜欢。同时他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从而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中间分】

中间这部分,是我们回答的主干部分,这就得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具体各有不同了,不像前两个“总”那样通用,可以灵活运用。

我们一般常考的就是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所以,我们就以此为例,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答题要点:

茅盾(茅盾小说)常考点——艺术成就【必背】
题材、主题
茅盾小说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尽量与历史事件同步,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以及其史诗性。
《霜叶红似二月花》作品写于1942年初,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没落地主之间的勾心斗角,青年地主的努力及失败,以及围绕着他们的家庭生活的变迁及各成员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都显示出中国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
《虹》写于1929年,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茅盾更自觉地展开了对自己所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
《春蚕》与另两篇短篇小说《秋收》《残冬》被合称为“农村三部曲”,其与《林家铺子》等同样具有鲜明的30年代的时代特征,不仅显示了茅盾自身创作趋于成熟,而且集中体现了30年代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小说的主要特色与主要成就,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小说的基本格局,并起着长久的支配作用。

人物形象
第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品围绕着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然而茅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逢时以及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面。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茅盾对吴荪甫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与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却仍然未能摆脱把无限丰富的人物与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及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仍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茅盾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首先,民族资本家形象
从《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王伯申,《子夜》中的吴荪甫,到《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清明前后》中的林永清夫妇,茅盾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向,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
中国民族资本家是颇能显示中国现代社会与革命的历史特点的新的阶级、新的人,本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
其次,时代新女性形象
根据茅盾自己的说法,他的作品中如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同型。前者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代表热烈、狂欢,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一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
在茅盾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里,显然对于现代女性有所偏爱,如《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里的梅行素等。作家虽有所批评,但主要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的叛逆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子夜》中的林佩瑶以后,作者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写于40年代的《腐蚀》中的赵惠明,其性格是30年代梅行素们的精神姐妹,但茅盾对其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严峻的批判。同时茅盾开始注重对东方型女性传统美德的再发掘,如《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张婉卿,深刻地反映了4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热潮中,社会文化心理、观念的变化。
小说结构
第一,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这种结构方式是更适合于长篇小说的,不同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单纯而严正的布局追求。
第二,小说结构的变化
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茅盾的第一部创作《蚀》即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幻灭》所取的就是一种单线结构,《动摇》则是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既是有联系却又独立的三条平行发展线索。而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制,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都市书写
茅盾的小说是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都市文学的其他两种表现形态相比,即与用城乡对照表现乡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恶人性,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体验都市进行对比,茅盾属于历史斗争模式,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主线来表现一个亢奋、 变化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心理刻画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茅盾特别注重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心理剖析的统一。在他的艺术创造中,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并且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茅盾的创作实践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特异侧面
在认定茅盾小说社会历史性质的主要方面之后,也不应忽略他的特异侧面。如《霜叶红似二月花》中婉卿对待性无能丈夫的那些场景,流露母性的温柔胸怀;《烟云》则更多的是把笔触伸向纯伦理的层面;《水藻行》中的财喜,“不受封建伦常的束缚”,“是中国大地上的真正主人”。这类小说都有作者的城乡生活见闻做基础,对人物的刻画往往突破社会剖析的思想意识依据,更趋向生活原型,人性的挖掘更深。从这里,可以看到革命小说家茅盾不拘一格的阔大风格,看到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总结参考: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漫笔官售小窗【入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