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llljjgg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小说是以艺术虚构的方式,从人物、事件、环境的具体描绘中,显示生活意义,时代情绪的典型的叙事文学样式。作为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在小说创作领域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和不朽的贡献。茅盾的小说创作,基本是在现实主义框架下进行的。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文学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情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这一点上讲,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时代性。在20世纪30年代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之中,茅盾首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农民“丰收成灾”所渗透的时代痛苦。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只致力于描绘农民在荒年下破败苦难的生活场面,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立认识和思考,去挖掘一系列畸形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源。

文章图片1

老通宝一次又一次地夺得丰收,却遭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重的灾难,真正让人陷入绝境的,是远比自然灾害的肆虐更为冷酷的社会掠夺。如果改变不了社会制度,那么农民破产的社会问题根本无从解决。这三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远超一般的农村题材小说,它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农村问题的症结尖锐地揭示了出来。

茅盾观察生活的范围是十分宽广的,他的作品自然不仅仅只涉及农村问题,在《林家铺子》之中,茅盾以其独特的眼光,看到了城市小资产者的挣扎。林先生和店员寿生都是做生意的能手,也都竭尽力量来维持他们的铺子,但在反动政府苛捐杂税,国民党老爷敲诈勒索,高利贷盘剥,同行业中伤,尤其是民众没有购买力等的“围攻”之下,最终逃不了倒闭的命运。茅盾以冷静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压迫下,正当工商业者无路可走的社会状况,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更是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的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茅盾的作品,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体现现实主义原则。

老通宝被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他性格深处坚韧不拔的特质,显示着新的深度。勤劳质朴,本分善良的老通宝,虽然屡遭挫折,但不甘屈服于自己的破败境地,始终靠自己的气力、忍耐、执拗与命运做抗争,直至生命的终结。茅盾对于这位富有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共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了人物特性与时代内涵的联系。

在《林家铺子》中,林老板的命运,其实正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小商人的共同命运。林家铺子的倒闭,正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小资产者的典型的历史命运。林老板没有冒险家的胆量,他小心谨慎,安分守己。对待顾客,他眼神温和,价格让步,但仍旧难逃店铺倒闭的命运。最后,他走上了性格的反面,欺骗更加弱小的债主。踏上逃亡之路,则是对环境的一种妥协。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林老板变成了自己最不耻的那一类人。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强调真实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典型化,不仅是环境的典型,也指人物的典型。在这一创作方法上,茅盾深得精髓。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性格鲜明,思想深度足够,这是他许多小说的成功之处。

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简单说,艺术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直白反应,而是一种“真实的虚构”。这一观点,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文艺作品,对于现实主义,更是如此。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以及《林家铺子》,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真实的虚构之下,才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毕竟,干巴巴的事实没有情感,过于想当然,则要陷入脱离现实的麻烦。

文章图片2

这里以《子夜》为例来进行说明。小说《子夜》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线,以上海为中心,描写了1930年两个多月中所发生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繁复杂而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历史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严谨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了出来。

当时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军阀之间攻伐激烈,广大农村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殃及我国。我们的民族工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明显先天不足,为摆脱困境,资产者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断上升。包括帝国主义不断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等状况,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的反应。

吴荪甫正是在不脱离这些社会现实的前提下,为艺术真实而生的一位民族资本家,这位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一方面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却又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可以说,进步性与反动性,软弱性与坚韧性等各种对立矛盾的性格特征,在吴荪甫身上得到了反映,正是这种矛盾状态的吴荪甫,更加显得真实,更加打动人心。

文章图片3

此外,现实主义文学以反映时代风貌为特点,但它对于社会生活的探索,又不仅仅局限于寻求某些必须变革或加以否定的东西,而且还努力挖掘推进生活和时代前进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也展现出了革命的理想,“隐隐指出生活的希望”,“把光明的路指导给烦闷者”。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的未来,这是茅盾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大亮点。

在《春蚕》之中,茅盾塑造了阿多这一觉醒的农民形象,肯定了他不同于父辈的新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方式,也肯定了他对于推动时代发展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阿多没有父辈那种“发家”的光荣,却经历了“家败”的辛酸,他对过去没有迷恋,对现在也不抱埋怨,却对未来尚有希望。

这种对自身所经历的受压迫命运的清醒认识,是他的父辈所没有的,所以他决心开拓一条新的路,对于这个选择,茅盾毫不保留地给予了赞赏。茅盾从新一代农民的身上,挖掘到了一种不同于老一辈农民的独有特质,他的这种洞察力彰显的革命性,也开启了农民命运探索的新阶段。

此外,这种革命性也在《子夜》中大放光彩,“尽管黑暗,但黎明的到来已经不远”,这便是“子夜”含义。小说中的工农阶级,虽然多次以失败落幕,但是却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磨砺了自我,他们在不断成长,前途一片光明。

总而言之,茅盾的小说创作,具有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小说具有史诗性,反映时代风貌,在题材上,农村和城市皆有着墨。他的小说胜在艺术真实,典型人物的刻画与典型环境交相辉映。他的小说怀揣理想性与革命性,人物形象的觉醒,如同一盏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光明未来。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