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叶老师YP 2022-05-13
图片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新课程,并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文件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内容围绕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新课标把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大类别,包含10个任务群,目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三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一个人在身体能劳动的状态下不愿劳动,不会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处处依赖被人照顾的巨婴,不但以后生存是个问题,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残疾。劳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确证。一个人勤快、动手能力强、自立以自足,是福报,是资本,更是人之尊严的体现。从这点看,新方案的初衷和目的是非常好的,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应有关切。

课标中所推荐的十个任务群的具体内容,依据学段的不同,难度也逐步加深,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差异的尊重,能看出设计得十分用心。

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劳动教育,但作为一位妈妈,从小孩培养着眼,自然也会关注劳动教育,在看到上述意义和亮点的同时,也一些困惑和想法,梳理一下,能抛砖引玉更好。

图片

第一个困惑是关于劳动教育课的师资。劳动课程由谁来实施?文件中语焉不详。有这样的一些提法:“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建设劳动课程教研组”、“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员”、“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发挥专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提升专业素养”。从“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背景”这句看,似乎劳动课教师可由科任教师兼任,这当然也有道理,比如任务群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但这样一来又面临新问题,科任教师的专业知识可能只适宜指导学生完成某一个任务群,甚至只胜任某个任务群中某项主题,而一门劳动教育课内容繁多,三大劳动类别中又涉及不同板块,不同板块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规划、评价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超越于任何具体学科的。

劳动课程还有劳动周,劳动周也需要周密地做计划,做方案,除了“劳动主题选择、劳动任务分配、劳动流程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过程记录、成果分享”之外,还需要组织动员以取得家庭、社区的支持,需要“对人、财、物、事以及时间、空间等要素的统筹和规划”以及“对意外事件处理的紧急预案”。这样丰富的内容,某一学科的教师是很难完成的。而如果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师都依据自身特长变身为劳动教育师资,又需要怎样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才能使他们之间形成互补与合力,从而使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真正运转起来?

图片

第二个困惑是某些劳动教育主题的实施难度。比如农业生产劳动类别中,涉及农作物的种植体验,盆栽点花草没问题,水稻种植就有难度。养个小乌龟、小仓鼠不难做到,但是“合法合规地选择1-2种家禽,如鸡、鸭等记性饲养”,对于城市学生落实起来就颇难,得有一个属于自己家的院子,否则因为气味、声音等缘故可能会遭到邻居投诉。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传统工艺制作、工业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等任务群的内容落实中,如7-9学段,传统技艺方面,内容要求上提到熟悉景泰蓝、漆器等工艺制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设计方案并进行制作。对于新技术的内容要求则有数控加工技术、液态金属打印技术等。受制于资源、场地、材料、师资的不足,这些内容能落实到多少让人疑虑。若难度大的不切实际内容太多,有限的课程实施资源和力量会不会被分散,从而落入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走过场的境地?

图片

第三个困惑是有关劳动教育内容的“大全”。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里,劳动教育主题所涉范围极其广阔,生产劳动就包含了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劳动、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体验四个任务群,各任务群中又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如对木工、金工、电子这类生产项目,标准中要求能识读产品技术图样、要能根据图样制作产品的模型或原型,虽然是要求只选择一二,虽然在技能要求上只是“简单的”这一层次,但是在实际中各个学段有诸多主题项目,这一样那一样,加起来就很多了,这些一定是必需要学吗?不会木工或者金工对于生活有多大影响吗?在现代社会,整体社会运转要想繁荣而有效率,就需要发挥人们在技艺和才能上的比较优势,即生活要建立在分工和交换基础上,过于强调各个领域的技能都会,这种在劳动范围上的求大求全本身就是问题,违背现代社会的特征,也不利于调集和利用有限的师资、时间和其他资源。

这种内容求多求全,其实也有悖于个人的差异性。举我个人的例子,我就不擅长物品的组装和维修,看图的能力也很低下。面对一堆散乱的材料,我实在缺乏那种空间感,在脑海里把他们想象成完整的物品,或者按照图纸一点点地拼装,自我体察后我发现这绝对是天赋的差异,我承认这些方面我是没有天分的。这些是不能强求的,也不必强求。在生活中,此类事情自有替代的办法,比如交给其他家庭成员,或者请人安装,根本不必非和自己较劲而为此花费过多的时间,我觉得这方面的短板并未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实际损害。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个体差异的问题,其实也应该考虑,什么都要学,未必是好事。

图片

   第四个困惑,也是最大的困惑,就是劳动教育的时间保障问题。从一年级到初三,都有劳动教育课。小学高年级面临升初中,目前掐尖式的隐性择校依然存在,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争取上一个好学校的升学压力问题并没有解除。而初中更是近距离面对中考,在强劲的升学压力下,家长、教师、学生心心念念的是提分,中考不考的科目要给考的科目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语数外的学科霸权,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公开秘密。在浓郁的应试氛围中,劳动教育的这一课时,能落实到什么程度,还真是让人担忧。即使每一课时都能上,人员的组织、内容的设计、资源与素材的寻找、评价的多元化创新,这些需要耗费心思的问题,怎么做好时间供给?

住宿制学校这一问题格外明显。现在有些学校不管学生离学校远近,一律要求住宿,实行封闭化管理。学生每周末回一次家,回家的时间、返校的时间都有严格的统一规定,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考的逼近,周末在家的时长也越来越短。即使是假期,老师也会在通过微信群、QQ群临时发布任务,督促作业完成。所以回家除了写作业,再补点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而课表中很多劳动内容展开的场域是家庭,在时间稀缺的情况下,7-9学段那些庞杂的劳动教育任务的完成,如何能不变成家长手机摄像头之下的摆拍?倘若如此,会不会反倒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作为一个初中生的妈妈,我十分了解初中阶段的时间节奏,我在课堂中也从大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中小学的教育生态。有人会说,一直在减负啊,我们不是有大动作了嘛。对此我要说,如果政策发布等同于问题消除,那素质教育早都实现了啊。初衷是好的,但是问题的解决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图片

下面再结合我自身的生命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

我的青少年时代,劳动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除了洒扫庭除、洗衣这些日常家务之外,最常做的就是参加农业生产了。旱田时春天我们是玉米、高粱,大人刨坑(有时是也借助牲畜拉犁)播种,我和姐姐就用土埋吭,不时地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抬眼一看,不见鸟的踪迹,只见一望无际的明丽蓝空。夏天除草,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汗滴禾下土”,也时常在没人高的玉米地割灯笼草、苋菜、苦麻菜。秋天收割,掰玉米,帮爸爸给玉米装站子(用高粱杆做成一个圆柱状围栏,然后把玉米装到里面去)。冬天在热炕上一家人一边聊天一边搓玉米。可谓春种下锄秋收冬藏的过程体会了个遍。学校里也有一大块责任田,除了冬藏之外,其他劳动都是老师领着我们做。

等到家乡种水田后,春天就变成插秧了。我们打线插秧,这样秧苗一道道地特别整齐。傍晚收工前,站在田埂上一望,一池池的新绿便尽收眼底,有时候还能看到天边瑰丽的晚霞。我们收拾好农具,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心情那么充实。在自家做完之后,我和姐姐还去给别人家插秧赚钱,一天能赚二十元,特别开心。秋天割稻子是最累的农活,中途也没有什么面包火腿打尖,喝了就喝口水,晚上躺在炕上乏力得起不来,不过第二天也绝不逃避,因为我们认为这就是该做的份内事。

图片

墙根下栽花种草,等待花开,是小女孩们春夏寻常乐事。养鸡养鸭,养个小猫小狗之类的,没人认为那是劳动。鸡鸭鹅狗猪都是伙伴。我挠挠猪的肚皮,它就躺下,我朝着不远处的鸡用手指敲敲地,鸡就来给猪抓虱子。鸭子过马路会排队,见到我也嘎嘎地打招呼,小花猫和我一被窝睡觉,大白狗放学回来会扑在怀里,它们都通人气似的。乡下的孩子,也没有人教要怎么怎么对待小动物们,天然地我们就和它们好,就像它们天然地也对我们好一样。

除此之外,我们的劳动还有捡稻穗、溜玉米穗(在别人已经收割过的田里捡被主人遗漏也不再要的玉米,一般都品相不好)、捡柴火、拾粪、和小伙伴一起用柳条编筐窝篓。我们还打过田鼠,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交老鼠尾巴,每个人五根,可把我愁坏了,因为我根本弄不到那么多老鼠,下有对策,只好学着小伙伴的做法,把弄到的两根尾巴弄成几段瞒天过海,好在老师也没有深究。这些是劳动,同时又是玩。至于上山刨大脑瓜、采蘑菇,下河捉鱼(冬天和爸爸一起冰窖里打鱼)上树够榆树钱,在我们眼里也根本不是劳动,而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即使路途中饥肠辘辘,累到腿迈不动步,也甘之如饴,那种开心简直无法描述。几十年后我都断不了念想,做梦都会思念,啥时候让我再能体验一次呢?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特别心疼现在的孩子。我带儿子和女儿都做过这样的事:花二十块钱,挤喳喳地和一帮不认识的大人孩子,围着一个塑料布支起的场地钓塑料鱼。做这事时他们在快乐的程度上,怎么能与我小时候捉鱼相比?没有自然的生机、自然的美,没有气喘吁吁通透地流汗,没有生命的沛然生气。我用悲悯之眼看着,心中充满惆怅,这种滋味,只有经历过乡野劳动和游戏的人才明白。

图片

那时,我们有垂手可得的劳动资源,有内在于生活中的劳动机会,有勤劳朴实的劳动榜样,有的是不会被抢走的劳动时间,有舒缓从容的劳动心态,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虽然没有掌握课标规定的那么齐全的技能,但是我们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了能从劳动中体验美好的纯正趣味,正是这种习惯和品质,让我们受益一生。即使不会某些技能,当感受到需要的时候,也愿意依赖和推给别人。

少年时我做过很多种劳动,但我没做过饭,没烧过水。不怕大家笑话,举个惊人的例子,我一直到大学回到家还不会用乡村那种大锅烧水,那时我甚至还不知道水开了是个什么情形,是锅的一圈都冒气,还是一边冒气就可以了,我还得特意去问我妈。做饭我是结婚后才学会,是先生教给我的。但很快我就学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可以半个小时四菜一汤,而且能保证色香味俱全。如果时间充裕,没有什么其他要紧的事要做时,我也完全能体会烹调的乐趣,也乐于搞些花样。我说这些不是意在夸耀,也无意于以我自己的经历去刻板地要求今天,而是想说,有些事理也许并不因为年代久远而过时,结合我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动教育其实重心并不在于追求内容的大全,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热爱劳动的情感,有了这些,有不会的也没关系,在需要的时候,学习也来得及。这些如果没有形成,年少时会多少技艺恐怕也是白搭,如果不是经常在实际中用,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对生活没什么实质性的增益。

图片

   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习惯,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劳动氛围深受工业社会的影响,今天的劳动氛围较农业时代已经衰减很多(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未完全消逝,起码在家庭生活中,要做的劳动还是很多的。比如吃够了米饭,晚上想吃点饺子,那么全家就一起包饺子,小孩也上手,他包饺子的技能就在示范中、在观察中,在其乐融融中学会了。现在消解这个氛围的是教育内卷卷到考试90多分都不算什么了,学习好不好要看拿没拿一百分。卷到那些本科考得一般的学生,即使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找工作时还会遭遇被挑剔“第一学历”的尴尬。感知到这一切让人们不敢放松对分数的追逐,学校里升学的任务依然是统领一切的轴心,几乎一切时间都是围绕学习组织起来的,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所需要的那种氛围也注定是稀薄的。虽然劳动事实上还被需要,但是作为劳动主体的青少年已经不在场。很多父母的心理都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因为家务耽误了孩子学习,为了压榨出比别人多的学习时间,他的很多事情,甚至都由父母代劳了,还谈何劳动教育?这难道不是最令人忧思的问题?

劳动教育需要劳动的氛围,也意味着教育不该是一个孤岛,也不仅是为未来生活的准备,它应该是一个美好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与生活隔离成为考试的准备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最根本阻力。这也不是哪个人的错,而系统性的,机制性的,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很多美好的设想恐怕都有悬空之危。谁如果能把劳动的氛围创建好,让劳动自然地融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谁在劳动教育上就成功一半了。

图片

这个问题全国上下都注意到了,也一直在改,在调整,但学生负担问题,全面发展问题,恐怕不是靠规定几小时睡眠、几点放学、几年级以下不留作业,节假日不能补习这些措施做到的,用 “不许怎样”,“必须怎样”、“缺啥补啥”等简单化思维难以解决复杂问题。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很乐见劳动教育成为一门课程,但是也隐隐觉得,不能指望学生缺什么的问题开个课就能解决,我们还需在更深层的根源、更开阔的面向、更细节的创意上多多用力。

喜欢就转发或点击在看哦,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