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已经聊了《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法,今天终于到了第十三篇《用间篇》,在这里首先要搞清楚花钱的价值,用《西虹市首富》里的经典设定来说就是把钱花出去才是本事,希望通过今天的分析能给你一点启发。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节选自《孙子兵法用间篇》 ![]() 1、舍得花钱 孙子开篇首先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意思是如果出动十万的军队远征千里之外,那就要“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也就是七十万户人家全部产出和劳动力来供奉军队,那么在如此巨大消耗面前该难道不应该去买点情报,以获得更大的胜率吗。所以孙子说:“不知敌情者,不仁之至也”,如果不知道情报,那就主帅就是不仁之人了。所以用间谍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舍得花钱,花钱越多,获得的情报就越多,风险就越小,就越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 2、买买买打赢天下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之所以很多时候化险为夷,获得最后的胜利,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刘邦舍得花钱。比如在楚汉相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长达一年之久,并且没有任何供给,陈平这个时候想到了一个用间的方法,就是让刘邦从仓库里面取出四万金黄金给他去买通楚国将领,施展离间计,成功使项羽疏离了钟离眛,又赶走了范增,最终使刘邦得意突围出去。 其实,孙子的这篇用间本来是献给吴王,希望吴王舍得花钱,让他去买通间谍。陈平就把其中的要诀发挥到了极致,找刘邦要了四万斤黄金的预算,你想想看,四万斤足以让一个家族一辈子衣食无忧,但刘邦连账本都不要,因为他知道这些账目不能留下来。其实,刘邦军团买通的最大间谍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首先,在鸿门宴的前一天,项伯就跑到张良那里告密,让他赶紧离开,张良知道后,就立刻告诉了刘邦,刘邦见了项伯就叫哥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而项伯回去就说服项羽不要攻打刘邦,并且在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 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后,因为项伯在为刘邦争取领地的时候又有功劳,于是张良就把自己获得的赏赐全都给了项伯,自己一分不留。而刘邦知道后,又给了张良更多的赏赐,结果张良转手就有给了项伯。再后来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母妻女,本来是要将他们全部杀死的,但项伯又劝谏了项羽,把刘邦的家人保全下来。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封项伯为射阳侯并且赐姓刘,项伯改姓为刘伯。而项羽对属下就明显不如刘邦,他在属下要论功行赏的时候,虽然嘴巴上允诺,但始终将官印和权力攥在手上,不愿意给出去。一个老是不愿意给钱,一个就拼命送钱,当然是一个众叛亲离,一个得道多助了。 ![]() 3、花钱的三大错误心态 第一、大手大脚花的习惯了,但小预算却很计较。你想想打一次仗从征兵、训练、出发、战场对峙、分出胜负,每天钱就像流水一样,一天就要七十万个家庭的开销。但是往往君王喜欢打仗,却不愿意给下属几万块的赏钱,不给下属赏钱,下属怎么做事?现在很多老板都是这样,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第二、只算别人的账,却不算自己的账。有些人心里老是在计较别人从自己这里拿走多少,却不考虑自己每天的支出,你打一天仗花去七十万户人家的开销,但是对一个领兵将领却不愿意给钱,心里总想着你值吗?如果没有我,你能当上这个将领吗?我打天下,你们跟着混,还要我给钱吗?殊不知,你不给,自有别人给,当别人给了,你后悔都来不及。 举一个商业方面的例子,在海底捞如果店长跳槽到了别的公司去工作,老板不但不会克扣工资,还好给他钱。为什么呢?因为老板觉得如果我们对他足够好,他为什么还要跳槽到别的地方呢?肯定是我们对人家不够好,别人才会去对他好,那就补偿人家一下呗,所以行业内又有句话叫做:“海底捞,你学不会”。 ![]() 第三、担心投资失败 有的人就会说了,万一我请的人,我花的钱打水漂了呢?你就是个草包,我干嘛要花大价钱来投资你呢?但是,有句话叫做成功是偶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如果你花出去的每一笔钱都一定能赚回来,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你在想,我给你那么多钱,结果你给我的是假情报或者你是个吃里扒外的人,那我不是亏大了。但是,花钱是创造一种可能性,排除另外一些可能性。创造的可能性中,你更靠近成功,排除的可能性中,你更靠近失败。很多大公司经常花掉十来亿的美金去收购初创公司,为什么呢,因为收购掉了,就能减少一些威胁。大公司要的是安全性。 ![]() 4、一点启发:花钱花在刀刃上 如何花钱花在刀刃上呢?答案是多花钱,在很多方向上花钱,覆盖打击面足够广,这样总有一笔钱砸到了刀刃上,那么渐渐的你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刀刃了,渐渐的就越来越会花钱了。所以呢,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别不是什么格局,就算是格局,格局也是花钱花出来的,也不是什么教育,而是花钱。穷人没有钱这种资源,所以很难知道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