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边的那抹彩虹|乌珠穆沁部蒙古族服饰

 掌染草2012 2022-05-13

◎  在远离神圣的古时会盟敖包和母亲湖、锡林河的荒僻草地深处,你能看到一条名叫伯勒根的明净小河。牧人们笑谑地解释说,也许是哪位大嫂子在这里出了名,所以河水就得到这样有趣的名字。然而我曾经听白发奶奶亲口说过:伯勒根,远在我们蒙古人的祖先还没有游牧到这儿时,已经是出嫁姑娘“给了”异姓的婆家,和送行的父母分手的一道小河......

——张承志《黑骏马》

著名作家张承志在198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黑骏马》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乌珠穆沁蒙古草原, 文中伯勒根的小河源源流淌,自远离神圣的古时到现在依然明净、美丽的传说应验在了每个美丽的草原姑娘身上。

图片

索米亚、奶奶与白音宝力格

电影《黑骏马》剧照,蒙古语,谢飞 导演,腾格尔、娜仁花 主演,1995年。

图片

索米亚与小琪琪格
电影《黑骏马》剧照,蒙古语,谢飞 导演,腾格尔、娜仁花 主演,1995年。

乌珠穆沁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部落,也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帝国时,组成蒙古民族的重要部落之一。乌珠穆沁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蒙古国东方省。

图片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图片

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

根据历史记载,乌珠穆沁部落的祖先起初生活在中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边界阿尔泰山脉乌珠穆山一带,于17世纪中叶迁至现在这片风水宝地。“乌珠穆”蒙古语译为“葡萄”,“乌珠穆沁”为“摘葡萄的人”。乌珠穆沁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

图片

图片


服饰 彩虹般绚丽的色彩,细密繁复的装饰纹样——具有标志性的服饰特点,使乌珠穆沁部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

图片

乌珠穆沁部传统服饰基本样式,《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内蒙古标准化院研制,2012年。

注:该标准为全国首个民族服饰地方标准,为规范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科学权威的依据。

与其他蒙古族部族一样,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构成为长袍、腰带、首饰和靴子,其中长袍是男女老幼最常穿着的品类,也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风格。

乌珠穆沁传统长袍较其他地区更为宽大,右衽,大翻领,下摆左右开衩,长袖,袖口为马蹄造型向上翻折,衣缘用彩色花边与吉祥图案点缀。男袍多为蓝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大襟、侧襟和下摆之缘的绗缝道数为东西乌珠穆沁区分的标志:一道绗缝为东乌珠穆沁,两道绗缝为西乌珠穆沁。在整个面料上,东乌珠穆沁为一指多宽密针绗线;西乌珠穆沁为三至四指宽针绗线。

图片

图源:“乌珠穆沁蒙古族婚礼”,巴特 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www.cpanet.org.cn。

图片

图源:“乌珠穆沁蒙古族婚礼”,巴特 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www.cpanet.org.cn。


腰带是长袍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至四米不等,色彩多与长袍的颜色相协调。系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具有装饰之美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腰带上挂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等;女子则相反,扎腰带将袍子向下拉平展,更显女性身段。

图片

女子长袍多配以撞色腰带
图源:“乌珠穆沁蒙古族婚礼”,巴特 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www.cpanet.org.cn。

图片

男子腰带多为红色
图源:“乌珠穆沁蒙古族婚礼”,巴特 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www.cpanet.org.cn。
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白、红、绿绸缎缠头。

图片

平日包头巾的妇女
图源:“30年前的乌珠穆沁草原老照片”,活力内蒙古 >> 内蒙古旅游 >> 民族风情,www.hlnmg.com

图片

白、淡青是头巾常用的颜色
图源:“30年前的乌珠穆沁草原老照片”,活力内蒙古 >> 内蒙古旅游 >> 民族风情,www.hlnmg.com

图片

图源:“30年前的乌珠穆沁草原老照片”,活力内蒙古 >> 内蒙古旅游 >> 民族风情,www.hlnmg.com


盛装头饰古朴厚重,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一般由头围箍、网罩和额穗子、鬓穗、坠链(绥赫)组成,属于围箍坠链组合式结构。银质,以红色为基调,镶嵌的主要是红珊瑚,再配以绿松石、白砗磲等宝石,采用刻花与镶嵌相结合的工艺制作。头围箍用青布做成环形软头套,上下钉缀两排红珊瑚,中间镶嵌椭圆形银牌,每个银牌中间点缀红珊瑚和绿松石,周边錾刻花纹。网罩红珊瑚编成哈那形【1】,上连头围箍。额穗子一字形,底沿垂绿松石坠子,与网罩连体。鬓穗每侧五条,由红珊瑚、绿松石和白砗磲互串而成,与头围箍相连。缀链上端吊牌依次为云纹、蝴蝶、蝙蝠、盘肠、如意五个银牌和三个直坠子,挂于头围箍的两侧,具有福寿如意的吉祥寓意。

注:【1】哈那,意思为蒙古包的结构。特性是伸缩性、巨大的支撑力、外形美观。

图片

盛装头饰
图源:《中国蒙古族服饰》,明锐 著,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 远方出版社,2013.7。
乌珠穆沁已婚女子坎肩为长款,用深色绸缎缝制,圆领对襟,四开裾,嵌有彩色边饰。旧时,蒙古族女子出嫁外罩嫁衣便为前后四开裾坎肩,也是已婚妇女的必备礼服。蒙古坎肩始于元代,初为世祖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据《元史·后妃传》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到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成为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

图片

四开裾长坎肩
图源:《中国蒙古族服饰》,明,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 远方出版社,2013.7。

南宋彭大雅著作《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冬服二裘”之传统皮袍是乌珠穆沁部蒙古族服饰中典型品类之一,也是过冬的主要御寒衣。

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工序繁复,其中皮料处理环节尤需精湛技艺。先以整羊皮为原料,清洗羊皮,在微干的羊皮上抹河塘粘土,在烈日下暴晒晾干后用打草刀刮去油脂,再用清水洗清,放在地上晾干。其次软化羊皮,在晾干的羊皮上涂抹酸度较高的酸奶,再晾三至四天,每天翻动一至二次。熏制羊皮时用铁锹挖一口坛形坑,用三个木杆支起架子,将缝合的三张软皮绷紧在木架上,在坑中点燃牛粪或马粪使其熏烟两至三个小时,此过程需掌握好熏制的火候方能得到色泽质感俱佳的皮料。

图片

缝制皮袍的花拉老人
图源:《赤诚的坚守——记缝制乌珠穆沁白茬皮袍的花拉老人》,额日和木图,《内蒙古画报》,2014(02)。

图片

图源:'蒙古族服饰',峰峦 摄影,太平洋摄影,PHOTO.PCONLINE.COM.CN。

图片

图源:'蒙古族服饰',峰峦 摄影,太平洋摄影,PHOTO.PCONLINE.COM.CN。

图片

图源:'蒙古族服饰',峰峦 摄影,太平洋摄影,PHOTO.PCONLINE.COM.CN。

外翻领形、直角大襟、彩虹边饰、熏皮工艺、绗缝线迹......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乌珠穆沁部蒙古族传统服饰丰富多彩、华丽端庄的服饰风格,使其在蒙古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这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蒙古族》,萨仁图娅,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12。

2、《蒙古族历史与文化》,徐福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7。
3、《中国蒙古族服饰》,明锐,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集团 远方出版社,2013.7。

4、《赤诚的坚守——记缝制乌珠穆沁白茬皮袍的花拉老人》,额日和木图,《内蒙古画报》,2014(02)。

5、《黑骏马》,张承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6。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图片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片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

图片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图片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