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谁而题?

 老黄说史 2022-05-1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谁而题?

记得初入学时,教室的布置都很简陋,除了黑板、桌凳,就是土坯墙上的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贯穿了整个中小学时代。

那时,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代传人为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所题,意在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本领,为为建设新时代、新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布局,一直是老人家心头中的大事。

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还有孩子们的健康与快乐。

为此,1950年6月19日,他就曾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

其实,早在建国之前、之初,他就多次为青少年儿童事业发声、题词。

比如,1949年9月,《中国儿童》(现名《中国少年儿童报》)在北京创刊,他就为该刊的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

只是,由于宣传力度问题,这个题词并没有被很快传播与普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横空出世,是在为《中国儿童》题词两年后的1951年9月。

1951年9月,国庆来临之际,政务院邀请全国各地的英模人物进京参加国庆观礼。

受邀代表中,有个名叫马毛姐的16岁安徽姑娘,特别引人注目。

因为,她是年龄最小的代表,因而受到老人家的亲切接见。

老人家不仅关切地询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且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随即,这八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为天下少年共同的读书誓言。

16岁的马毛姐,为何能享受到如此殊荣?

原来,这位安徽小姑娘并不是普通的青年学生,而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小英雄。

马毛姐是安徽无为人,1935年9月,出生于马家坝村一个渔民家庭。

从她的家穿过一道低矮的江堤,就是浩荡的长江。

靠水吃水,村里人大多是江上捕鱼人,因为反动派和当地渔霸的欺压,乡亲们过着贫苦的生活。

马毛姐共有八个兄妹,家境不好,孩子们更是常常吃不饱肚子。

马毛姐一开始不叫马毛姐,她并没有名字,因为在家排行老三,家人和乡亲们都叫她“三姐”。

马毛姐的名字,还是老人家给她取的。这点,稍后再做介绍。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马三姐很小的时候,就被抱给别人当童养媳。

童养媳的日子并不好过,婆家对她非打即骂,吃尽了苦头。

1948年6月,马三姐的家乡无为解放,她才结束了悲惨的童养媳生活,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重获自由的马三姐,对新中国充满感激与向往,总想为她做些什么。

报国的机会很快就来。1949年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轰然开启。

在我军渡江部队整装待发、直取南岸的关键时刻,14岁的渔家少女没有听从父母长兄的阻拦劝说,“横下心,撑篙跳上了船”,坚决主动地参加渡江突击队。

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当天晚上,马毛姐和哥哥划着船与其他3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载着30名我军战士从无为县白茆洲向长江南岸进发。

她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将士成功登岸。

那个14岁的渔家姑娘,以“一手掌舵,一手划桨”、鲜血直流咬牙坚持的英勇果敢行动,为渡江大军顺利靠岸立了头功。

渡江战役胜利后,马毛姐被授予“一等渡江功臣”“支前模范”等称号。

正因为如此,她才有幸受邀参加了1951年的国庆观礼。就是在那年的国庆观礼之后,她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

改名之事,是马毛姐一辈子都乐于向人诉说的骄傲。

原来,老人家接见安徽代表团成员不久,马毛姐又受到老人家的宴请。

那是1951年10月4日,马毛姐被老人家接到家里,团坐共餐。

据马毛姐后来回忆说:“吃饭时,老人家亲切地问我,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还要我讲述参加渡江战役的经过。在得知我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时,老人家沉思了一会说,你姓马,我姓毛,就叫马毛姐,你同意吗?”

马毛姐当然是一百个乐意。就这样,16岁的渡江小英雄,拥有了自己新的名字——马毛姐。

按照她当时的条件,可以选择留在北京读书,然后在北京工作。但是,马毛姐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上学读书工作。

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现为巢湖市)速成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先后在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帽厂、服装厂工作。

1976年,马毛姐担任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副经理。

退休后,马毛姐经常义务到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进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她每次到学校宣讲时,都会嘱咐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