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 生 态 作者:南 月 小西环,曾经是微生态的标志性路段,直到现在这种小环境也不多见。衡量的标准并非一定是山高水长,花花草草,人造景观。若从本质上界定,风景区是看色彩、看形态、看文化。而一个良性生态圈,则是几个或多个物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共生共存,包括人类,置身其中,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舒适感。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只要不出差,每天早晚两次会走出红墙“衙门”,到固定的小西环散步,那时,我们不叫它小西环,称西环路。如今,小西环已经不太知名了,夹在老城中间,拐来拐去,有些偏僻和冷清。好在名字没有怎么变,仍然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它曾经是老县城的门面,承载着新任公路的一段辉煌,因为它路面光洁,绿荫遮天蔽日,尘埃少,噪音小,美丽幽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组织,在这座小县城开创性地举办了不止一次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国际自行车比赛。 ![]() 那些年,县城周围的生态圈,我曾经认为仅有“西山墁”那片橡树林,郁郁葱葱,如绿帘挂在峭壁腰间,一直铺到山脚农庄的袅袅炊烟之中。这片山林的生态链,毫无疑问,应该围绕橡籽展开,链的中游是小松鼠,已经证实被自然选择。可是,上游是谁,下游是谁,始终不明朗。理论上推断,这种绝壁与山林的环境,上游只能是鹰或雕,才能调控中游种群,残骸落在地面后,由下游的地下生物酶解,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显然,这样的生态圈并未闭合。鹰和雕在天空盘旋中锁定猎物,然后迅速俯冲而下,最快时速在300公里以上。这片橡林区域是长带状,山顶到带状边缘的斜边与山顶垂直线的夹角太小,气压与气流的动态关系错综复杂,致使鹰和雕的飞行安全受到极大影响,应该是这个因素干扰了生态圈的完美呈现。 ![]() 70年代末,小西环的路两边是看不到头的杨树,一路银白,列队如壁,在视野尽头慢慢向窄,直至变成一条闪动着银光的水线,两排树并作一排。我对这里由白杨树引发的所有事件非常着迷。夏日的早晨,红光投射树影,如斑马线一般斜在路上,洁净的路面泛起彩辉,将光与影涂上虚妙的雾纱。我拿捏步态测量影子间距,把影子作为三角形斜边,想计算一下想象中的相关速度、距离和数量。 ![]() 这里的白杨树,树形高大,枝条收拢向上,峥峰九天,银白色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阳光照射下有着特殊的闪烁效果。这些叶子相互敲打的声音与所有的树都不一样,清脆而干练,忽啦啦,忽啦啦,犹如著名音乐家李志辉《水墨兰亭》里的某种敲击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里的白杨,叶子是对称生长,围绕枝条旋转360度,为上下2组4个叶片,榆树为上中下3个叶片,这至少说明杨树对采光要求很高,也是叶片响声特殊的原因。当然,如果围绕白杨树建立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它的根系必须发达,扎深根,固强土,能抗风,还必须有盘根错节的根蘖,才能抵抗病虫害,或与地下生物共生。 小西环的微生态,比较直观的是鸟巢,仅在南北2公里道路范围内,大大小小曾经有40多个。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灰伯劳、啄木鸟、猫头鹰、麻雀等,它们处于小生态圈的上游,除猫头鹰外,主要以捕获昆虫类为食。猫头鹰是小西环的地缘鸟,以道路两旁田地里的田鼠为食。鸟类捕食的对象处于这个生态圈的中游,下游生物类基本都隐蔽在地下,多在白杨树根部周围。比如,蚂蚁、蚯蚓、蜣螂、蝉蛹和多种昆虫类成虫和幼虫。在这个微型生态链上,最关键的一环是蚂蚁,它们凭借蚁多势众和深挖洞、广积粮的优势,打通了白杨树根部周围几乎所有的通道,使得蝉蛹、蚯蚓、蜣螂和多种昆虫类幼虫得以蛰伏地下,寻得栖息的空间。蚂蚁是地面的垃圾清道夫,蚯蚓和蜣螂是地下腐殖物清道夫,特别是蚯蚓能够酶解大量微生物,使其它生物免遭感染。 ![]() ![]() 观察微观世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达尔文曾经说过,蚯蚓是世界进化史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蚯蚓雌雄同体,有100多个体节组成,至少5个心脏,能复原断裂的身体,可以酶解所有微生物;我总以为猫头鹰的眼睛最灵活,一些钟表商甚至把猫头鹰的眼睛鼓捣成左右摆动的秒针,而实际上它的眼睛是固定的,完全依赖头部转动来扩大视角,上帝给了你超视力,却限制了你的大幅度;把啄木鸟称为钢嘴铁喙丝毫不过分,其实它的嘴里并没有舌头,舌头被固定在右鼻孔内,只留左鼻孔呼吸,这种弹篝刀式装置,可使舌伸出喙外更长,加上舌上有短钩和粘液,实现了啄与吃的完美分离;蚂蚁中的工蚁,承包了蚁群中所有“艰苦”的工作,我一直以为这是种族的等级差别,是被迫的,可实际上,它们是心甘情愿牺牲自己,因为蚁后只有一组母体基因染色体,繁殖的所有后代,都与工蚁的基因完全相同,所以精心照顾蚁后和兄弟姐妹,等于延续基因。 蝉的智慧,完全颠覆了我的常规认知。蝉的羽化过程,有将近10个小时的“黑障期”,在这期间,它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措施,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爬到树上。我们容易忽略树上的两个动作,出壳前,它必须垂直90度爬在树上,以确保两翼对称羽化,不差丝毫。出壳后,它必须尽快让身体倒挂起来,使液压充满未展开的羽翼骨骼,待太阳出来后,骨骼迅速钙化变硬,液压回流,完成自身蜕变。幼虫在地下蛰伏时间分为:3、5、13、17年,漫长的等待,是为了调节两个关系,即同类种群出来的数量最少和天敌鸟类比平均年份数量最少,依据这两个条件,它们来选择第几年破土而出。 ![]() ![]() 可以肯定,微生态部落,隐藏着高超的智慧,接受着宏观的指令,有一套完备的规则。它们在参与人类居住环境、有机物、微生物、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调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难以置信的是,上帝赋予这些微小生物一种化学特质,一个小分子百万分之一的化学载量,可以持续多日,影响生物活动选项。另外,这些微生态种群,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本不需要高蛋白,却富含高蛋白,我们不能低估这一现象,进化完美的物种,不会无缘无故地富余任何物质。由于人类的贪婪,也许一些生物蛋白,可能正悄悄逼近自由基,威胁人体健康。 微生态世界,周而复始地演绎着不同生物和植物种群的生命循环,支撑着天地平衡。包括人类社会,社区、村组、志愿者、供应链等等,他们是社会微生态的主要参与者。抗疫、抗洪、救灾……,他们在各自的“微系统”环节,聚护佑之力,传唱着生命的颂歌。 2021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