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某,女,63岁。 主诉:耳鸣10余年。耳鸣如蝉,伴头晕,听力下降,失眠,心烦,腰酸腿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虚火上扰。 治法:滋阴潜阳。 取穴:复溜、三阴交(补),天柱、大杼(平补平泻),后溪、听宫、听会、液门(泻)。 针5次后,耳鸣减轻,失眠、心烦亦缓解。继续针1个疗程(10次)后痊愈。 ![]() 梁某,男,36岁。 主诉:几日前与邻居吵架后突发耳聋,经服用扩血管药治疗后,听力恢复,遗留耳鸣;伴头晕,口苦,胸闷,便干,面潮红。舌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胆郁热,风火上扰。 治法:清泻肝胆,疏风降逆。 取穴:合谷、外关、听会、翳风、风池、阳陵泉、太冲(泻)。 针1次后,即感耳鸣减轻,头目清爽。隔日针1次,针5次后耳鸣消失,痊愈。 ![]() 耳鸣、耳聋是指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鸣声是多种多样的,或如风声,或如汽笛,或如蝉鸣,或如潮水,使人烦恼。耳聋则以听力减弱或丧失为主症,耳聋多是先有耳鸣而后听觉渐失,故《医学入门》有“耳鸣乃是聋之渐也”的记载,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极为相似。 本症的发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肾虚气滞,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外因多为风邪侵袭,壅遏清窍;也有因突闻暴响,损伤耳窍所致。证候分为阴虚、气闭、肝火、痰火、气虚、风热等型,但不外虚实之分。 虚者多为内因肾精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耳为肾之窍,肾气通于耳,肾主精生髓,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肾虚精气不足,不能濡润空窍,就会阴气厥逆上乱于头,则头晕、耳鸣耳聋、咽干、寐差、心烦热盗汗、腰脊酸痛、足时无力、舌质红、苔薄干、脉细数。老年人精血皆虚,不能上乘,多有耳鸣耳聋现象。因此,《内经》有“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精脱者耳聋”“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之说。 实者多为外因所致,多见于性情暴躁或情志抑郁之人,暴怒则动肝火,久郁不解可导致气郁化火,肝胆风火循经上扰耳窍,则发生耳鸣耳聋。所以《内经》说“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少阳之厥则暴聋”。表现为肝阳偏亢,水不涵木,症见头胀晕痛、耳鸣、目眩、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两胁常有胀痛、胸闷脘胀、大便干燥、小溲赤、脉浮弦、舌苔黄。 案1系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治以滋阴潜阳。手太阳经“入耳中”,故取听宫、后溪用泻法;手、足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取听会、液门用泻法,滋阴清热、开窍聪耳;复溜、三阴交用补法,滋补肝肾阴虚;大杼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两穴平补平泻,清利头窍,疏通经络。针5次后耳鸣减轻,10次后痊愈。 案2系肝胆郁热,风火上扰。治以清泻肝胆,疏风降逆。方中外关为三焦经络穴,通阳维脉,风池为三焦经、胆经、阳维、阳跷之交会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三穴合用可疏风清热、通窍聪耳。翳风属三焦经,主调三焦气机;听会、阳陵泉属胆经,疏泄肝胆气机;太冲属肝经,清热泻火、镇肝潜阳。四穴合用,可清泻肝胆、开窍益聪。以上诸穴均用泻法,针1次后即感耳鸣减轻,5次后耳鸣消失。 本文节选自《管针圣手贺思圣》。 |
|
来自: 新用户5616Y0eR >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