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就像一种诅咒一样,如果父亲或者母亲得过这种病,那子女有多半也难以幸免,并有可能在青春大好的20岁左右罹患这种病; 如果不幸得了这种病,并放置不管的话,几乎100%会发展成肠癌。 ![]() 这种病的名字较长,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简称FAP。 为何FAP这么可怕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去破除FAP这个诅咒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为何得了这种病,几乎100%肠癌预定?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有FAP家族史的人,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得这个病。 那什么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呢? ![]() 我们人类的染色体就像一副扑克牌,只不过一共是46条,23对。 在受精卵形成的时候,父母会均等地把半套染色体传给下一代,后代就会有一半来自父亲的染色体,和一半来自母亲的染色体。 而FAP的发病是因为5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有一个叫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 因此,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有这个基因变异,那后代会有50%的可能性会得FAP。 不幸罹患FAP的患者,就像被分了一副烂牌,这副烂牌的诅咒,就是让携带APC基因突变的人在青年时期发病,并几乎有100%的概率在40-45岁左右罹患肠癌。 ![]() 这是因为,APC原本是一种抑癌基因,而抑癌基因就像是给细胞增殖的“刹车”,能防止细胞出现恶性增殖。 如果APC出现基因突变,那细胞的恶性增殖就会“刹车失灵”。于是,肠道的正常黏膜会恶性增生,并逐渐发展为腺瘤,而腺瘤作为一种癌前病变,一般在15年后就会发展为癌。 ![]() 因此,尽管FAP不算是一种癌症,但作为肠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几乎可以100%发展成肠癌。 二、FAP恶变率虽然高,但对付它有高招 据统计,FAP的全球发病率为1/8000~1/10000,所有由FAP引起的肠癌占所有肠癌的1%。尽管FAP发病率低,但一旦得了FAP,就会有100%的机会得肠癌。 那FAP恶变率这么高,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它的一些蛛丝马迹,从而早期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呢? ![]() 其实FAP的检查方式很简单,主要有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必要时可以做钡灌肠检查(一种针对针对大肠进行的X射线检查)等其他检查。 1. 直肠指检: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检查,有经验的医生能检查出直肠是否存在息肉,从而为下一步的检查提供依据。 2. 肠镜检查:在肠镜下,FAP常见的表现是结肠息肉,而且是成百上千枚息肉生长在结肠内,数量最多可达5000枚,密集得就像一张绒毛地毯。同时,做肠镜时还能取到息肉组织,以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 ![]() 3. 钡灌肠检查:这种检查方式能见到结肠多处或广泛的充盈缺损,能和肠镜相互佐证。 不幸的是,FAP患者一般在儿童时期即出现息肉,到青春期时才因为出现了症状而发现。 当息肉增大和数量增多时,会引起结直肠出血,出血过多甚至会引起贫血,同时还会有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腹痛、可触及的腹部肿块、体重减轻等等症状。 ![]() 因此,等患者出现症状时,FAP已经发展过一段时间了。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对付FAP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手术这一高招。《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其手术方式大致包括以下三类: 1. 全大肠切除术(TPC)联合回肠末端造瘘术; ![]() 2. 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 3. 全结肠切除术(TAC)联合回肠直肠吻合术(IRA)。 当然,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息肉的情况和患者的情况来定,一般建议及时手术,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有特殊情况的,也不能偷懒,一定要注意密切随访。 ![]() 三、预防肠癌很简单,关键要做基因检测 我们前面说过,尽管FAP的发生率低,但恶变率高,为了能尽早将它扼杀在摇篮里,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就在儿童时期开始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检测出有APC基因突变,则需要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毕竟,拿到了FAP这副烂牌,只要能做到及时体检、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也是有机会把这副烂牌打好的! ![]() 另外,对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也建议到了40岁定期做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肠癌。 因为根据2018年的一项全球流行病学分析,肠癌占所有癌症的10%,排名第三,其死亡率排名第二。因此,一定要重视肠癌的筛查。 ![]() 小贴士 罹患FAP是不幸的,但只要还没有发展到肠癌那一步,经手术治疗后就能有效减轻癌变风险。 因此,为了早诊早治,请大家牢记: 1.有家族史的:建议儿童时期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有APC基因突变,应从10-11岁开始,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持续终生;一旦发现FAP,要及时处理,手术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2.没有家族史的:40岁以后定期做一次肠镜,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腺瘤性息肉,都应该及时处理,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肠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Kinzler KW, Nilbert MC, Su L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AP locus genes from chromosome 5q21. Science. 1991;253(5020):661-665. [2] Groden J, Thliveris A, Samowitz W,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 Cell. 1991;66(3):589-600. [3] Markowitz SD, Bertagnolli MM. Molecular origins of cancer: Molecular b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09;361(25):2449-2460. [4] Galiatsatos P, Foulkes W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2):385-398. [5] Dinarvand P, Davaro EP, Doan JV, et al.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 An Update and Review of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Arch Pathol Lab Med. 2019;143(11):1382-1398. [6] Vasen HF, Möslein G, Alonso 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Gut. 2008;57(5):704-713. [7]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遗传学组.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实用肿瘤杂志, 2018;40(1):64-77. [8]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L, Torre LA, Jemal A.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6):394-424. [9]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10-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