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评刊:推荐林白长篇《致一九七五》

 置身于宁静 2022-05-13
    林白的记忆,如茧抽丝。十几年前,当她的自传性处女长篇《一个人的战争》出版时,就有不少评论家认为“个人记忆终归有限”,表现出对作家写作前景的担忧。而林白也似乎在顺着评论家们所提示的方向步步前行,从《枕黄记》到《万物花开》再到《妇女闲聊录》,她甚至是在强迫自己的写作面向外部世界敞开。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林白重新回到了自我,并以惊人的彻底和全面挖掘出那些在所有人的熟视无睹中逝去的、甚至在她此前的写作中也一度缺席的记忆细节,将它们编织成她的最新长篇《致一九七五》(分《致一九七五》和《漫游革命时代》两部)。这部动笔于1997年,煞笔于2007年的长篇,让我们相信:林白从来都不曾放弃个人的记忆,她所有的敞开,都是在为今天的回归做准备。
   
    一九七五年,主人公李飘扬作为知青下乡。两部长篇正是以此为分割点,第一部写一九七五年之前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第二部则写此后的知青生活。在文风上,第一部更加散文化,以一些彼此未必有逻辑联系的人和事为楔子,以三年的中学时代为主线,中间夹杂着对儿时往事的回忆、九八年和零五年两次返乡的感怀,使得时间的跨度大大增加,叙述却不失轻灵和不紊。第二部则有着更加严密的故事,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主人公的知青生活,但这种记叙又并非简单的讲故事,而是充满了奇特的、个人化的想象,这些想象与现实在作品中几乎势均力敌,让人时常分不清那些文字究竟是扎根在地里,还是飞翔在天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回忆过去的方式。有些人需要将历史故事化,通过一个有着前因后果的故事来完成;有些人需要将历史理念化,而所有记忆碎片不过是理念的具体展现。然而对林白来说,这一切都是不能让人信任的,她笔下的“过去”,首先必须忠实于、对得起自己的个人化记忆,否则便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它们的合法和存在。在林白那里,比集体记忆的气势磅礴、比为一代人代言的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正是这种记忆的“真实”——未必是完全遵从事实的真实,却必须是无愧于亲历者个人心灵体验的真实。
   
    不过,如果我们以为所谓的“个人化记忆”,就是用小众的记忆去弥补大众的记忆,就是将那些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遮蔽、所压抑的死亡暴力和性冲动贴上“个人化记忆”的标签写入文本,那我们就低看了林白。至少在这两部小说中,林白对“个人化记忆”的探求,并不仅仅是内容层面上的,同时更是关乎回忆方式的。什么是最值得信任的回忆媒介?对林白来说,那是身体——一种香味,一种触觉,一段舞蹈;是文本——一首歌词,一条语录,一封信笺;是幻想——恰恰是幻想映照出现实的匮乏,它使得对匮乏、对缺席的回忆成为可能。所以,和林白过去的文本不同,这部小说中关于性、隐秘经验的描写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对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挖掘。而所有以此出发写就的“过去”,不胜在故事的悬念激情,也不承载国家民族的命运沉浮,它的力量在于它打开了我们的感官,为我们展示通往过去的另一些可能性,告诉我们如何去阅读那镌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历史的痕迹。这些痕迹也许真的只是属于个人的,但这些通往历史的媒介却似乎在暗示我们:真正属于民众的历史,也许正藏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