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19-12-16 23:03 定窑15字铭文白瓷碗,1988年出土于定窑遗址内的北镇村,现收藏于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近年来,我们对照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并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此碗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制作年代和铭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核定和释。在此基础上,对铭文的含义与定窑“官”字款瓷器的联系提出认识,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铭文的释读 白瓷碗上铭文分别刻于外腹部、内底、底足。笔者此前曾认为,底足内刻“ 治”、内底部刻“官”、外腹部靠近圈足处环半周刻“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治 押”。 经查阅资料并请教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治”字为“泥”字的行书体,“ ”字为“试 ”古代异体字;“”为“雅”。对“”字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为“厰”字的古代异体字,一种为“押”。结合专家意见及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治”中“官泥”和“ ”之间的间隔来分析(如果为“官泥厰”,“泥”与“ ”字之间不应有间隔),笔者认为上述3处铭文释为“试泥”“官押”“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比较妥切。 方镇官窑的性质,为定窑“官”字款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建中三年(782),以张孝忠检校兵部尚书、易定沧三州节度使。五月辛亥,易定节度使赐名义武军。上元中(760),张孝忠历飞狐、高阳二军使,李宝臣以妻妹昧氏妻之,仍悉以易州诸镇兵马令其统制,前后居城镇十余年。后定州刺史杨政义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之地。定窑所在地曲阳与易州为近邻,又隶属定州,张孝忠在任义武军节度使之前定已对定窑的情况有所了解,他深知定窑的发展对义武军的重要性,在定窑所在地的瓷窑村设立了瓷窑冶,派义武军官员对定窑的生产、销售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张孝忠791年去世后,其子张茂昭(原名张昇云,791年7月-810年)、任迪简和浑镐(811年10月-816年)、陈楚(张茂昭之甥,816年12月-822年)先后接任,张孝忠集团对义武军统治达40年之久。 唐晚期,藩镇割据,朝廷衰微,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义武军管理定窑,对周边的社会安定、人才的汇聚、财力的支持、产品的销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定窑在晚唐及其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基础。陈楚去职之后的822年6月以易州刺史柳公济为定州刺史、义武军节度使,其后又有张璠、李仲迁、韩威、陈君实、李执方、卢弘宣、韦损、李公度、郑涯、卢简求、康承训、韦绚、候固、崔季康续任,时间至879年(乾符六年)。期间节度使虽更换频繁,但义武军对定窑管理一直没有中断。 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使定窑成为了一座由方镇管理的地方官窑,这样性质的窑场也为“官”字款瓷器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条件。 白瓷碗的制作年代及含义 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中的“八年五月廿日”应为古代纪年,但没有具体年号。“刘雅”当为人名,他的姓名刻于纪年之前,说明应是窑场主事或技术负责人。 至于碗的制作年代,从它的造型看,胎体较厚,口部略内敛,外部施釉不到底,圈足大、宽且较浅的特点,更符合唐代的特征。而且五代时期没有“八年”的纪年,故此碗的制作年代应定为唐代。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显示出此碗制作于“八年五月廿日”。唐代时“八年”的纪年有咸通八年(867)、大中八年(854)、太和八年(834)……此碗已属于细白瓷范畴,对照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标本来看,此碗应是唐代晚期的产品,但它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咸通八年。 从“试泥”铭文来看,此碗应为试验用品。烧制瓷器,胎和釉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工作。它涉及到原料的选取、加工、配比和制作方法等方面。胎、釉既要保证成型的要求,又要有较好的烧成效果并保证成品质量。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制瓷原料只能取材于当地,制作高档白瓷需要经过多次试验,从中筛选出最好的方案,再投入生产。从 “试泥”“官泥 押”来看,此碗应为官方窑场制作并存档的试验品,而非无目的的一般产品。具体来说应是义武军设立的“瓷窑冶”属下的官方窑场的试验品。 对定窑瓷器“官”字款的探讨 目前,对“官”字款白瓷的产地主要在定窑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其生产年代及含义还未形成一致共识。针对有明确纪年的河北省灵寿县唐景福二年(893)墓出的两件“官”字款定窑白釉钵的记载,普遍认为定窑“官”字款白瓷的生产始于唐代晚期。“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官押”“试泥”铭文包含的信息,使我们对定窑“官”字款瓷器生产的年代及含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据此认为定窑“官”字款瓷器初始是表明由义武军管理的官方窑场生产,并经官方在质量上认可和供给的瓷器,其生产年代应当不会早于867年。 定窑“官”字款瓷器一经投入生产,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随即名声远播。如1985年3月在西安火烧窖藏出土33件“官”字款白瓷,1978年浙江省临安钱宽墓(葬于900年)和1980年钱宽夫人墓(葬于901年)出土的20件“官”字款白瓷,经鉴定均为晚唐定窑产品。 唐亡之后至公元929年,义武军还握有易定专地专军权。五代中期定窑已由方镇官窑变为私营手工业,但定窑还在继续生产“官”字款瓷器,如有明确纪年的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和至道元年(995)的净众院塔基出土的北宋早期定窑白瓷中有21件刻有“官”字款;1984年至1985年发掘的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公元1000年的迁葬墓)中出土的16件刻“官”字款定窑白瓷。虽然这个时期的“官”字款瓷器已没有了官方生产和供给的含义,但也充分说明了定窑“官”字款白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之深远。直到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临近宋辽边界的定窑一带的形势趋于安定之后,规划生产“官”字款瓷器才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尚食局”“尚药局”等款瓷器的面世。 晚唐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促进了规模生产精细白瓷的发展。方镇官窑的性质诞生了“官”字款瓷器。最初“官”字款瓷器表明了是由官方窑场生产并在质量上经官方认可和供给的瓷器,后逐渐成为被社会认可的高档白瓷的代表和品牌。而定窑“官”字款瓷器不同于如专供定州刺史衙门专用的“定州公用”款一类的瓷器,也不是专为朝廷和官府烧制的。但因其质量的高档和稀少而珍贵,绝大多数只能作为贡瓷进入宫廷或供地方官府、达官贵族使用。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张孝忠(唐朝首任义武节度使)张孝忠(730-791年),字阿劳,信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人,契丹乙室活部。唐朝中期藩镇、将领,鸿胪卿张谧之子。 张孝忠身材魁伟,勇武过人,原本是安禄山的部将,安史之乱平定后,归顺朝廷,成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部将,此后累封至易州刺史、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封范阳郡王,781年(建中二年),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举兵谋叛,张孝忠选择支持朝廷,在平叛后先后担任成德节度使、义武节度使等要职。 此后,张孝忠一直支持朝廷,拒绝与朱滔、王武俊等人合作,并在唐德宗遭遇奉天之难时派兵勤王,贞元七年(791年),张孝忠病逝,终年62岁。赠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赐谥贞武。 人物生平早期事迹效力成德763年(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平定,张孝忠归顺朝廷,成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部下,授左领军卫郎将。此后,张孝忠累封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殿中监,历任飞狐、高阳二军使。李宝臣认为张孝忠谨慎稳重又骁勇善战,对他非常信任,还将妻妹嫁给他,让他统领易州(今河北易县)兵马。张孝忠在易州十几年,威名卓著。 [4] 775年(大历十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攻打冀州,张孝忠奉命前去抵御。田承嗣见他军容整肃,叹道:“张阿劳在这里,冀州难以夺取啊!”于是焚毁营寨,趁夜退兵。不久,李宝臣与幽州节度使朱滔交恶,担心朱滔入侵成德,便任命张孝忠为易州刺史,并配给七千精兵,让他防御幽州。后来,朝廷封张孝忠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范阳郡王。 [5] 归顺朝廷781年(建中二年),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谋袭节度使不果,举兵叛乱,朝廷命朱滔征讨。朱滔知道张孝忠善战,便命判官蔡雄游说张孝忠道:“李惟岳年纪轻不懂事,竟然抗拒朝廷命令。我朱滔奉旨讨伐,你为什么要帮助叛逆?如今昭义军、河东军已经攻破田悦,而李希烈收复襄阳,梁崇义也已投井自尽。河南各路官军很快就能北上,魏博、成德马上就要灭亡。你若能归顺朝廷,必定受到重用。”张孝忠便派人回复朱滔,又命录事参军董稹入朝面见皇帝。 [6] 782年(建中三年),张孝忠与朱滔在束鹿(今河北辛集)击败李惟岳,李惟岳逃回恒州(今河北正定)。朱滔欲乘胜追击,张孝忠却撤向西北,驻扎在义丰。朱滔大惊,张孝忠部将也都大惑不解:“如今李惟岳溃败,您却不再接再厉,我们实在不明白。”张孝忠道:“我们只是要破贼,如今贼军已经击破。恒州有很多久经战阵的将领,我们若率军进逼,他们就会誓死抵抗,我们若暂缓进攻,他们肯定会起内讧。况且朱滔这个人,见识浅薄,可以共始,难以共终。我们就在义丰,等待李惟岳灭亡。”朱滔只得停驻在束鹿,不敢继续进军。 [8] 同年二月,成德大将王武俊斩杀李惟岳,一切都与张孝忠料想的一样。不久,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张孝忠,张孝忠于是占据易州、定州二州之地。后来,唐德宗将成德军辖下各州分封给张孝忠、王武俊、康日知三人,并在定州设置义武军,任命张孝忠为检校兵部尚书、义武节度使、易定沧等州观察等使。 [9] 坚守臣节四月,朱滔、王武俊发动叛乱,打算到魏州(今河北大名)救援田悦。朱滔又派蔡雄到定州,游说张孝忠一起举兵,张孝忠回复道:“李惟岳叛逆,我张孝忠归顺朝廷,如今是个忠臣。我性子直,既然效忠朝廷,就不会再反叛。我与王武俊都是胡人,又一同共事,对他非常了解,他这个人反复无常。司徒您以后一定会想起我这番话的。”朱滔又赠以金帛,张孝忠仍拒绝起兵。 [10] 783年(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李晟欲回师勤王。张孝忠正陷于朱滔和王武俊威胁下,一直不让李晟离开。李晟让儿子李凭娶张孝忠之女,又解下玉带贿赂张孝忠的亲信,才得以带兵西归。张孝忠也派大将杨荣国率六百精兵随李晟西入关中。李晟收复长安时,杨荣国也立下战功。 [13-14] 晚年生活轶事典故李宝臣猜忌大将,诛杀李献诚等人,又召见张孝忠。张孝忠非常害怕,拒绝到恒州,李宝臣便派张孝忠之弟张孝节前去。张孝忠回复道:“诸将没有罪过,都被杀死了,我张孝忠怕死,不敢去恒州,也不敢造反,就像您不肯入朝一样,只是担心灾祸,没有别的想法。”张孝节哭道:“兄长不回去,我回去肯定会被杀!”张孝忠道:“我们一起回去都会死,我不会去你就没事。”张孝节回恒州后,果然平安无事。 [20] 人物评价刘昫《旧唐书》:朝廷治乱,在法制当否,形势得失而已。秦人叛上,法制失也;汉道勃兴,形势得也。臣观开元之政举,坐制百蛮;天宝之法衰,遂沦四海。玄宗一失其势,横流莫救,地分于群盗,身播于九夷。河朔二十余州,竟为盗穴,诸田凶险,不近物情。而弘正、孝忠,颇达人臣之节,沂国力善无报,殆天意之好乱恶治欤! [21] 家庭成员玄孙:张宏,北宋右仆射。 史籍记载
《旧唐书·张孝忠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