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公乃身命祭有司:祭服毋黼,毋内钱器,器蠲潔,犧牲珪璧,必全毋苦,伽(加)之以敬。”(释文尽量用宽式) 钱器,大家的考释众说纷纭,最近王凯博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把“钱”读为“散”,训为“次等、粗劣、不良”的意思[1]。我们同意王先生的看法,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祭祀的时候,不要用制作不精良、次等、粗劣、的器物。这对于我们理解商周时期的铜器有很大的作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绝大部分都是祭祀祖先用的,一般放在宗庙里面,所以有些铜器自名为“宗彝”,文献上也有记载,如《尚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的“班宗彝”和《封许之命》“赠尔薦彝”很相似,班就是分的意思,“宗彝”指的就是宗庙里面的青铜器,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铜器。凡是看过商周铜器的人,无不对其制作的精良和花纹的精美发出感叹。 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铜器制作的这么精美,原因就是古人认为祭祀时候的器物不要用制作不精良、次等、粗劣的,就是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公乃身命祭有司:祭服毋黼,毋内钱(散)器”。除了上博简的记载外,文献还有类似的记载,如《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坚致为上。”意思都是祭祀的器物,以制作精良的为上等。 [1]王凯博:《出土文献资料疑义探研》,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271-27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