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图形研究学者第一人——杉浦康平 Kohei Sugiura

 看见就非常 2022-05-13

图片

杉浦康平

Kohei Sugiura


  • 日本/ 

    1932/ 

    亚洲图形研究学者第一人/

    现代书籍实验的创始人/

图片


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1932)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并多次策划构成有关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书籍设计,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


和众多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不同,杉浦康平可以说是正统学院派出身,只不过他一开始学的是建筑。1955年,23岁的他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建筑科。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但他却开始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片

图片

在设计生涯初期,杉浦康平一直在朝着西方抽象主义的方向进行探索。他将光、声音、波纹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再于设计之中体现出来。他另辟蹊径,让“无形”变为“有形”,让“无声”变为“有声”。他对传统的日本设计充满了怀疑,因此还被其他日本设计师视为“异端”


图片


从1970年开始,杉浦康平开始着手进行《银花》杂志的封面设计工作。《银花》是一本介绍日本传统文化和亚洲民间艺术、工艺的杂志。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册中,他将杂志封面视作“内在世界的外溢和展示”,用不同字体、字号、排版来表现不同主题,而几个主体之间又有着暗线的相互联系。


图片


图片


他的《银花季刊》在版面的排版设计上,将西方网格规范化的排版方式与东方图片、文字相结合,创造出很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图片


“设计师而言,我经常谈论自己的工作,但就我而言,另一个支柱是对亚洲神话、曼陀罗理论、欧洲炼金术等的研究。”


图片


杉浦晃平从 30 多岁起就开始收藏书籍,梦想着建立一个图像博物馆。我们强调图像而不是文字,并以即使是获得一个有价值的图像的态度来收集它,无论它是一本大书还是小册子。插图(图表)和地图尤为重要,并且准备了构成插图思想基础的书籍。


分文化领域,以亚洲人物为重点,重点收藏印度、中国、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文化地区、日本等地区的形象。
基本主题是神话图像学、民间传说材料,尤其是宇宙学图像学和插图。收集了许多欧洲书籍作为其延伸。


图片


除了政治、社会制度、经济等,还收集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各种形式的图像。
还有关于宇宙学、机械论、事物起源及其历史发展的书籍。在艺术世界中,有很多书籍,如幻想画、神话肖像学、炼金术的发展等。


图片


杉浦康平曾说:“在中国,男、女、老人、小孩阴阳合一会带来圆满。人们认为混沌之初,一切是浑然一体的存在。”因此,他在自己的设计中将色彩、图像、自然界中的元素糅合重组,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将其呈现——达到了混沌中一种井然有序的秩序感。


图片


图片


当被问及“你知道中国的茶杯上为什么要绘上花吗?”衫浦康平回答是“天上下雨,滋润泥土,花草丛生,生命得以延续、成长。茶杯盛着水,我们喝下去,像花儿一样,得到滋润和灌溉,人类得以繁衍不息。”


图片


“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


图片


他的“自我增值”、“微尘与噪音”、“流动、渗透、循环的视线流”、“书之脸相”等设计理念和“宇宙万物照应剧场”、“汉字的天圆地方说”等理论构成了杉浦设计学说和方法论,这也就是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图片


图片


他为噪音、电磁波赋予造型,有的是直线,有的是黑白条纹、带状,然后加以裁剪、组合。噪音在他手中,不但重见天日,还有了趣味的造型生命。当时的平面设计师,以画家居多,像杉浦康平这种用建筑概念“体系构成”的设计师绝无仅有。


也正是这样,杉浦康平设计了“噪音”,赋予了“噪音”另一种生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来中国很多次了,但举办展览还是首次,这次的展览和出版的图书都有一个有力的名字:“疾风迅雷”,其含义是什么

“疾风迅雷”这个名字,就像北京突然刮起的大风一样,突如其来,让世人非常吃惊,而且带来很多氧气,带给人们活力。迅雷,也是一瞬间突然发生的雷电,它会带来大量的能量,带来丰饶。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希望我所有的设计,不仅是杂志设计,总是能够如此出人意料,充满生命力,带来丰饶。我想,它很好地概括了我面对火热的办杂志时代的设计姿态。

图片


我从东方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然观、人生观的东西,特别是产生于中国的汉字,非常素净,源自于象形文字,有着迷宫般的结构,让我着迷。我希望能创造出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设计,把隐藏在自然中的活力和人们看不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


图片


有人称你的设计是把西方设计理念和东方审美观念巧妙结合的典范,你如何理解东方关于美的观念?如何把这种东方审美观在设计中具体表现?

我的设计与欧洲的设计不同,使用了很多不同于西方字母的汉字和日文假名,作为设计元素。怎么把这些汉字和日文假名通过现代的设计语法,使其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呢?在我看来,中国和日本文化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就好比从月圆到月缺再到月圆的一个循环,都是慢慢地变化,我称之为“运动的”,运动之后又回到了出发点,回到了圆,我在杂志设计中,就运用了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图片


你反复强调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文化对你设计的影响,中国对你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

日本的文化中有很多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而现在有些日本人并不了解这些,甚至把很多来自中国的东西误以为是自己本土的东西,包括汉字在内,这是日本教育的失误。在我看来,中国是孕育了文化的国度,就像一口井一样,是饮水之源,中国给日本提供了文化的源泉,我们从里面挖掘到了非常清凉的水。中国在我眼里,就是文化之源的国度。


图片


“ 所有艺术是共通的


你最早是学习建筑设计的,为什么没有做建筑设计而是进入了平面设计领域?两者看似相差很远,你认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现代的艺术表现,包括美术、音乐和文学等多种形式,它们独自地发展,就像人的手一样,每个手指都是单独的个体;但人的手指又是可以握成拳头的,共同来表示一个人的智慧和方向。因此,画家、音乐家、作家、建筑师,本来就是同一个人的表现,他们虽然只表现一方面的智慧,但是却可以合起来,共同创造新的东西。我本来是学建筑的,但是在建筑设计中,除了考虑建筑的结构和制作图纸外,还要考虑墙面和室内材料等,这就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因此,所有的艺术其实是共通的,是一种深度的东西。平面设计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这就是我创作时的基本出发点和态度。所以,我就从建筑师变成了平面设计师,但我每天都在不断学习,希望我这个平面设计师也懂音乐、也懂文学。


图片


你的设计领域相当开阔,不仅驾驭了书的设计,还包括杂志的设计、信息图表设计和音乐的外壳等等,但中国设计领域书和杂志完全是游离的关系,你在设计中如何驾驭书和杂志的关系?

杂志和书的不同,一言难尽。所谓“杂志”的“杂”,就好像扬州炒饭一样,混杂了很多东西在里面,而且是无序的。一本很好的杂志,应当选材合理、用料讲究、味道也地道。以日本为例,杂志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广告太多,杂志的内容被广告侵蚀了。一种缺乏文化理念的杂志,就只是一个大钱包,而书则是有独立人格的盛物。一本漂亮的书,从封面开始,打开目录,最后看正文,
读后让人感觉余味无穷,这是书呈现出的全部人格、自然和宇宙。当然,杂志会根据编辑的趣味和理念不同,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也就是说,杂志也分为承载文化的盛物或者单纯的钱包两类。所以,书和刊可以区分为大钱包式的杂志、有文化的杂志和作为独立人格的书籍。中国如果想创刊今后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杂志,就需要很好的文章、编辑和设计者的结合,这就好比人的左脑和右脑,左脑对图像产生映射,右脑对文字产生映射,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就能产生一个好的杂志载体。

图片


上世纪60年代,你到德国任教后,设计风格出现了变化,设计手法从“模式”过渡到“内容”,即开始从杂志内部重新思考封面设计,有人把这段时间视为你设计理念的一个分水岭,你如何评价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

我到德国教书时,观察到欧洲的书籍设计倾向,是一种静悄悄的设计,要求简洁化。当时在德国和瑞士,出现了造型哲学。过了四十年,这种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欧洲书籍设计的基本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欧洲人的生活理念,即讲究自我,人际关系疏远。如果看最近欧洲的电影,就会发现,像太阳一样温暖的人的体温,越来越从欧洲的文化中消失了。为了保护自我,现代欧洲人的感觉也表现在了他们的书籍设计中,冰冷且让人感觉寂寞。西方不仅书籍设计如此,甚至人的语言,都可以用计算机来表达。我觉得,东方文化有更多的体温,有血有肉,有生动的表情和笑脸。我希望中国人能把自己的热情加入到设计中去,创造出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东方式设计。


一起欣赏一下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青圭設計學社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