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镇,位于泰兴市北部,东邻元竹镇,南毗黄桥镇,西界泰州市,北接姜堰区。面积72.06平方千米,人口6.2万人,辖28个行政村,因2000年由原南新街和北新街两大乡合并而成,故称新街。镇政府驻倪浒庄,地处新广、古高公路交汇处。主要河流有古马干河、新曲河、宣堡港等。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特,连接沪宁、宁通高速的宁靖盐高速公路穿越腹地,并设有新街出入口。镇村公路联网畅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镇铺设通村公路150公里,拥有3条六级以上干河航道。南新街、北新街在公社化时曾统称过梯青公社,后恢复原称。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南新街、北新街这样的地名,而且皆有故事,山东济南趵突泉那里就有这个地名,就很有故事。泰兴的南新街、北新街自然也是有故事的。
泰兴新街镇的北新街地名的形成早于南新街,它既不是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也不是农贸交易形成的集市,更不是市民聚居形成的街道,而是人为策划建起的街市,这个街市既为县境北部之重要集市,也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原来的北新街地名叫双泰桥,之所以叫双泰桥,是因为这里有一桥,横跨两泰——泰兴和泰县(即现在的姜堰区),故名双泰桥,此地也就因桥而名称为双泰桥。1913年,邑人蒋占元动员附近100余农户,各以土地半亩、房屋两间,在老黄桥河南侧新建街衢两条,北新街由此诞生。

当年,蒋占元开辟北新街于黄桥河边,正是看中其水运优势。黄桥河北通姜堰,南接黄桥,当时是泰兴北部交通要道。双泰桥两端,河中停满粮船、猪船、油船、酒船。每到夜晚,延绵几百米的水上人家,灯火闪亮,人声嘈杂,喝酒谈笑声、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格外热闹。不久,桥梓头南荡有个名叫严适贤的人在北新街租下两间门面房开店。其同庄人到北新街赶集购物,常在他店里落脚。一天,几个乡邻聚在一起议论:我们何苦每次跑这么远到北新街赶集置货?人家能做的,我们就不可以做?干脆,在自己老家也建个街市。说干就干,在严、谢、叶、李、王诸姓发起下,当即动员了36户,以每户入股建房两间、抓阄定位的方式,很快在桥梓头南荡建成长约200米、宽约2.5米,有78间门面房的街衢,因其位于北新街南,故名南新街。南新街东至管凤村,南邻鞠山村,西接白马村,北界金干村。
话题回到建南新街的这些人,他们都是桥梓头南荡的,桥梓头南荡就是南新街的原名。300余年前,此地段荒无人烟,随着李、叶两姓到此开荒种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里终开发成一片良田,并在庄中间的村河上建了座石桥。从此便把庄名定为桥梓头。古代庄前后五节田内称庄田,五节田外称野田,十节田外称荡田。因桥梓头南北足有3公里长,故桥最南的一段便称为桥梓头南荡。桥梓头南荡本是老叶庄祠堂的祖田。起初,关于将街衢建于何处,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提议建于桥梓头南五六里的梅家庄,说是梅家庄风水不错,一些大户都是从老叶庄、鞠家山来这里定居的,还有个出了名的鞠家大院。大多数人则认为桥梓头南众安港,东有龙凤河(今取直疏浚为新曲河),且有陆路通河头庄(今河失镇驻地)大,水陆皆甚便捷,街衢建成后,更便于发展。于是,众人以举手表决形式,确定将街衢建于桥梓头南荡。建议建街于梅家庄的人,均未入股建街。所有入股者,人手持红色股单(相当于股票凭据)一份。单上除记载股民地名居住位置、股份外,对股民也有明确要求,主要内容有自觉维护街道治安、防盗营火、不窝藏坏人、不卖淫嫖娼等。为确保街道安全,旧时南新街南北两头均建有圈门(其防卫功能类似于城门),天黑以后,圈门紧闭,内用两道粗木杠加固,并有专人值班巡逻。1946 年冬,敌我对峙形势最紧张时,为防止日伪军侵占南新街对抗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圈门和部分街面房被拆除。新中国成立后,被拆街面房陆续重建。南新街虽不算长,但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很快形成集市。街上有周家杂店、祝家盐店、周鞠土烟店、王德和酱园坊、朱老五纸坊、严家烧饼店和黄家烧饼店,还有李家包子小吃店、朱巧剃头店、叶家染坊等等。街南头是李家磨坊,用驴子拉磨给人家加工面粉、粯子等;同时还兼营挂面,生意红火。大概是这李家磨坊磨出的面粉和制作的挂面质量特好,且质量为上的优良传统一直为后继经营者所传承,所以直到机械加工乃至自动化加工面粉的今天,这南新老字号面粉及挂面不仅声名不衰,而且更加饮誉四海,深为人们所喜爱。在南新街,名气较大的还有张家开的仁济生药店和鲁家开的德和园药店,另有季天成药店。仁济生药店5间门面分设街道两侧,由张家兄弟5人共同经营。德和园药店有前后两进房屋。此外,朱万顺金店名气也不小。抗战时期共产党曾在南新街开设过华东银行和邮局,银行旧屋至今尚存。南新街生意做得最大的是个外地人,绰号毛里蛮子,在桥旁开壮猪(成年生猪)行,有4间店面,生猪可直接赶至船上。他将收购来的生猪用4只船运至天星桥,再转江轮贩至苏、沪、杭等地,每天成交量四五十头。南新街的街南有条河港,即众安港(后开挖古马干河时裁弯取直),街南首偏西100多米有座南北桥,成为当时南新街的集市中心。有人利用众安港西行达江的优势,搞商贸运输业务,由此大大促进了南新街的繁荣。20世纪30年代,此地就有快船来往于南新街和泰兴城之间。所谓快船,实为一种木质篷船,内设坐凳,每船能坐20人,动力舵盘加两人摇橹,遇逆风或需加快航速时,则有二三人在岸上背纤。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当地这算是比较快捷的了。这样的航班船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泰兴交通志》记载:“1960年,个体船民有快船一只,30个客位,每日一个班次,由泰兴经航行众安港(现已淤塞)至南新街,后转为泰兴轮船站经营。1965 年停航。”20世纪50年代,泰兴县委将原第五区的政务移交给梯青区(以革命烈士叶梯青名字命名的行政区),区政府从北徐庄迁移南新街北首,建立南新区公所,管辖南新、北新、元竹、老叶等乡,设立区公所后,来南新办事的人多了,增添了南新街的人气,生意也越发红火。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化,南新街建起了医院、学校、供销社、粮管所、油厂、食品站、银行、邮政、新华书店等,这使南新街不仅成了当地的行政中心,还成了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南新街因此也变得更加繁荣和繁华。改革开放后,南新街的个体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街面兴旺,生意兴隆,泰兴市规模最大的三零面粉厂就坐落在南新街的中央,全自动化生产作业,凭借宁靖盐和京沪高速公路的交通便利,产品畅销全国,出口国外。
南新街曾是梯青区、新街区和南新乡、社、镇驻地。1958年公社化建大队时,以驻地南新街命名为南新大队;1983年撤社建乡体改时更名为南新村;2002年行政村合并时,经泰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新街镇南新街居委会。当年的南新老街,现已挂上“迎幸巷”的牌子。南新街居委会也已由原来 200米长、78间店面的小街,发展成两纵四横贯通、住房林立,教育、卫生、邮电、金融设施齐全,有22个村民小组,4100多人,面积4.32平方公里的新型农村集镇。南新街经改革变迁,街面更为兴盛发达,消费水平高于周边之镇街。现在的南新街比过去的老街面扩大至10倍以上。北新街乃至整个新街镇也都是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让人赏心悦目的新的气象。正是:北新南新成新街,新街更加惹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