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月河墓出土玉扁长条形饰、玉残片鉴赏

 睫毛上的风尘 2022-05-13

哔哩哔哩|古玉密码

南阳月河墓

玉扁长条形饰

图片
图片

此件春秋晚期玉扁长条形饰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扁长条形饰长84.3毫米,宽23.0毫米,最薄处5.6毫米,最厚处9.8毫米,重量为35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局部放大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扁长条形饰玉质为白玉,润泽细腻,部分有黑沁,玉饰平面呈长方形,边角圆弧,一端磨成斜刃状,通体皆饰连体龙纹,一端饰仰视龙纹,一端饰顾首龙纹,从上到下有一纵向穿孔。

知识拓展

一些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带有黄斑,这些黄斑可分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类。玉皮色是玉材表皮原有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玉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玉籽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

一些出土古玉上也带有这种黄斑,《格古要论》一书记载:“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也就是说这种黄色是玉器在土内埋藏所致,按照古人的说法,这种玉经盘摩后,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谈及古玉沁色:“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雷纹汉玉环,径二寸,内好相等,包浆熟润若凝酥也”。

这里谈的汗浆、包浆,都是讲的玉沁色后又经盘摩而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带有黄色沁色的玉器,个别玉器上的黄色斑,很可能是原来的玉皮,传世玉器上带有的黄色斑块,往往是人工染色,因而遇到带有黄色斑的玉器,应认真分辨。

南阳月河墓

玉残片

图片
图片

此件春秋晚期玉残片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残片长112毫米,宽59.3毫米,最薄处3.2毫米,最厚处4.3毫米,重量为47.9克。该器物因风化严重,未检测出其材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玉残片呈鸡骨白色,破碎状,表面有大量的裂隙,由碎片组成,为后期修复粘合在一起。

知识拓展

鸡骨白按形成分初期和全白,对于初期的形成目前有探讨,有人认为是地温的热度使玉受热,必须处在干燥的环境中,要历经大约1800年以上,才有机会出现。由于受地域降水的不同,有南土北土之分,南方湿润,墓穴容易漏水,就不容易出鸡骨白。

长期受低温的影响,玉质的内部开始出现变化,温度不同,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温度高,内部容易出现冻白现象,有鱼脑冻,鱼肚白等等现象出现,温度的高低出现的白应该是不同的,如果再高,就能形成全白;低温的好处是使玉质的变化很慢,最后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圆球状颗粒,没有结冻白,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接触部分就散开形成了白色,时间的不同,受热越长,越加剧白化,最后直至全白,同一块玉在一个墓穴中所受的热是不同的,温度的不同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

墓坑中的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热量,使墓室长期处在微热中,玉器与地面接触,地面的温度低于墓室中的温度,所以会形成边框发白的现象,与鸡骨白的受地温变白不同;还有的因为进水,玉器浸在水中,水是热的,在水中的部分变白了;还有的因为受尸水的腐蚀变白的,最后在时间的长河中都走向整体的全白和钙化。有鸡骨白的玉器,出土后,只要沾水,晾干就能吐白。

还有种玉器的钙化,先干坑,逢漏水受潮湿,玉器自己吐白,吐出的石灰质腐蚀自己,形成大小不等的花斑白,由于吐白的时间长短形成的钙化斑深浅也不同,形状跟出白形成的覆盖物有关,在祛除覆盖物时能见到化斑白。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