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中医如何取得病人信任?

 医文杂谈 2022-05-13

本文根据我在张仲景国医馆讲座整理而成。

我在刚坐堂行医的时候,内心总是很焦躁,很多病人看到我:一个小年轻,而且还是娃娃脸,本能的不是特别信任。有的草草咨询两句了事,有的能明显看出来病人的不信任。

我就很焦躁和无奈,有一种屈原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如果我是病人,看到一个稚嫩的年轻人,我的本能也是不太信任。就好比男女相亲,总得认识认识才能互相了解吧。看病也是,没有和年轻大夫打过交道,你让人家一上来就无比信任你,确实不太好做到,想到这里,我就释然了。

刚开始行医的时候,还有一种自我的认知:我是中医,找我要么喝汤药,要么扎针。除了这些,别找我。可坐了一段时间发现,药难喝,扎针疼。很多人一上来并不是特别愿意吃中药or扎针

我后来慢慢认识到:中医治病,不仅仅是汤药。有时候,力所能及的给病人介绍一些中医理念和小方法,也是普及中医。

比如,在药房里有很多前来买感冒药的,但众所周知,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但其实,很多的感冒都属于风寒,而现在所谓的风寒感冒颗粒,喝一两袋下肚,身上连温热都没有,更别提出点汗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建议病人,回家煮碗浓姜汤,冲服风寒感冒颗粒或者小柴胡颗粒。很多病人往往一汗而解。

于是,我门诊就会隔三差五的来几个病人看内科病,一问,原来是很久以前感冒,我给说的小方法治好的,现在有新问题,又来找我了。

我给病人说的小方法,虽然不值几个钱,也不新奇,但有了效果,病人就能记住这个开药便宜、和其他大夫不一样的年轻大夫。我治感冒的过程,就是一个医患之间慢慢互相了解和信任的过程。

深圳的范怨武大夫,刚开始就是从咳嗽入手的;北京的王超大夫,刚开始治的也是一些外感病。治好伤寒杂病易(这里的伤寒是狭义的,指的是外感病),理是相通的。常见病不算疑难杂病,但被常见病苦苦折磨的病人,比比皆是。

每一个中医估计都遇到过一伸手让把脉说病情的病人,我也会详细的给病人解释中医是四诊合参的,光把脉是不行的。可病人仍然让你把脉说病情,于是我就适当看了些望诊、脉诊、耳诊、手诊、西医的病理特征等内容,遇到偶尔典型的,告诉病人是怎么回事,然后验证。一方面,自己的望诊能力得到了提高,一方面病人的信任度也提高了。而且我还发现,这些形形色色的诊断方法,在原理上,其实是共通的。可以举一反三,并不复杂。

我还给病人做针灸治疗,取穴往往很简单而安全,我一般选择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有的效果也非常好。我自己总结出了一个肩三针:合谷、养老、对侧条口透承山。对于时间不是特别长的肩关节疼痛,效果也非常好。一针取效,病人往往从此就会对大夫特别信任。

有一次,有一个30岁男子,冬季来诊,开了数个小时的车。膝关节即无法屈伸,疼痛不利。我先针对侧曲池穴(平衡针方法,也可以说是缪刺),无效。又针对侧肘关节压痛点,也无效。又针对侧手三里,也无效。黔驴技穷之际想起《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太冲穴有:“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的论述,心说既然太冲可以治腰痛,膝关节应该也能吧!于是又改针患侧太冲穴,结果针下数秒疼痛就止住了,病人当即可以行走,诸证全无!

虽然这个病人效果很好,但这件事却让我困惑很长时间,因为有效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扎对侧无效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后来我才发现,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很多问题,经典中早已给出了答案!

《素问·骨空论》有这样的论述:

图片

这不就是讲的膝关节的各种疼痛的治法吗?我又发现在《内经》缪刺论篇、刺腰痛篇……等很多篇章中,对于我的疑惑都或多或少有解答。若能仔细深入探究黄帝内经,则针道毕矣。

我还遇到过一个女同志,一米七多,形体瘦,怕冷手脚冰凉,面色白而无光泽,脉沉细而紧,脾气暴躁易怒,大便干结难行,发怒则全身起荨麻疹。我处方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但困惑我的是:从手脚冰凉,怕冷,面色来看,她是典型的虚寒体质。可为何又出现暴躁易怒,似有余之证的表现呢?

当我看到《黄帝内经》:刺志论篇的时候,我有一种拍案叫绝,恍然大悟之感:

图片

这不就是“气盛身寒”吗?虽然经典没有给出直接的治法,但说明我遇到过的,先贤也遇到过。

前几天看王三虎老师书,发现王老师也是这种感觉:

图片

此刻我才彻底明白,原来那么多前辈、古人、专家、老师、学者、教授,反复在说,经典很重要,经典很重要。可我们要么把经典当成神供着,每天顶礼膜拜,但又敬而远之;要么认为经典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接地气,没有干货。

中医经典,格局很大,放眼宇宙万物人生,但却不是大而空,深入研读,是可以拿来用、解决具体问题的。前人的经验、心得、验方、绝技、绝招,可恃而不可恃也,我发现,这些内容,易学而难用,有效有不效;而经典的内容,难学而易用,而且如楚霸王之学万人敌,是可以开启思路,攻无不克的。

读经典,求疗效,是青年中医取得信任的捷径。

我临床中喜欢使用单方或者小方,处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之分。但单方或小方,有效我知道是如何有效的,无效我也知道是哪个处方无效。有助于总结和提高。我也不排斥使用大方复方,只要有疗效。怕的是处方既大又贵效果还差,长时间这样的处方,容易让中医失掉口碑和信誉。

下面的内容,我想谈谈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些内容是平时老师和学校不怎么讲的,但我认为也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年轻中医,要自信。

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年轻中医会变老,老中医也有年轻时。坐冷板凳也好,门庭若市也罢。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过是时间问题。

我曾经见过一个医生,把脉,手指甲特别长,而且不修边幅。好大夫应该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应该适当注重着装和个人形象,起码应该干净、大方。

我有一段时间,把脉,看病,几乎不和病人有眼神交流。一个老师告诉我,必须要和病人有眼神接触,否则会错过很多信息,而且会让病人觉得大夫不自信,望诊还需要看眼睛呢!

其次,要注意站在病人角度思考问题。

有的时候病人比较多,很多人都很焦躁,希望大夫看的快点。可每一个排到队的病人,都希望大夫给认真看看。理解病人的这个心理,看病的时候就可以更从容一些。

有的年轻人,上班比较忙或者经常出差,熬汤药确实不便,此时,可以使用配方颗粒;有的老年人,慢性病的调理,待主要症状缓解以后,用丸药缓缓图之,未为不可;小孩子小病小恙,食疗推拿,也是捷径。应该辨“人”施治。

第三,沟通要实事求是。

这里直接引用徐凤瑞大夫的话了:中医不要吹大牛,有的时候甚至看起来很简单的疾病,没有正式开始治疗之前,医生并不能百分百保证治疗结果如何。

我常常做一种比喻,中国人的用筷子技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从三岁开始学习,每天都练习实际操作,但是即使练习三十年五十年,你能保证每一筷子都稳稳当当吗?能保证每次夹菜不会掉吗?

你会发现保证不了。

这样看起来简单熟练的事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做好,别说治病这样复杂细腻的事情了。

严谨的医生不会夸张效果,而是如实告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体规划方案。

第四:细节决定成败。

最近这段时间,找我看儿科病的比较多,我发现我不会哄小孩,孩子一见穿白大褂的就哭。哇哇的。我就慢慢和别的儿科大夫学习,和幼儿园老师学习。关注孩子爱看的动画片,学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发小星星点赞,奖励小卡通贴画。慢慢孩子不紧张了,诊病就好进行了。

我在实习的时候,一个老师告诉我,冬天用听诊器听诊或量血压的时候,需要用手把听诊器暖一暖,这样不至于冰着病人。到现在我仍然记得,每次也都是这样做的。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一次我妈带着我妹妹去附近村一个医生诊所看病,我妹当时很小,当时没有任何征兆尿在诊室了。我们就赶紧收拾,当时那个大夫就特别厌烦说话也特别难听,弄得我和我妈特别局促不安而窘迫。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大夫,我一定不吵。刚巧前段时间,一个小小孩去我门诊看病,特别活波,上去把我桌上茶杯给抂翻了,水漫金山。我啥也没说,而且还安慰家长。因为孩子小,谁都不是故意的。随着病人多,我也会焦躁,但要力争互相理解。

第五:应该扬长避短。

年龄和经验,是青年中医的劣势;但学习能力和心态,是青年中医的优势,应扬长避短。

我坐诊地方,有两个老人,知道我有一年了。每次都让我量量血压,咨询一下。然后就走了。从来没让我开过一次药。有一次,老人去北环一个中医馆看病,花了好多钱,效果很差。我推荐她喝小柴胡颗粒,喝了之后轻了不少。然后接着再去找别的大夫了。大抵是觉得我年轻,不甚信任吧!我的很多中医朋友也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

在此,我也呼吁,希望多给年轻中医机会。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籍籍无名,但却对中医,对病人拳拳热忱的年轻中医。他们可能头衔不高,病人暂时不多,可能还很青涩,但他们精研经典,愿意静下心来,和老大夫一样都有一颗诚心,都满怀真诚愿意尽心尽力去诊治。这样的一个个年轻中医慢慢成长起来,中医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