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寻万寻仲因塔

 陈维津 2022-05-13

近几日,我对五莲县洪凝街道仲因村古塔的来历思考了很多,意义之一在于:和有心人探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之二则是: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为基础材料,为后来研究者抛砖引玉。

仲因村古塔遗址坐落在县城西南,从县城南环路出发,沿洪罗路向西一公里处即到,遗址向西距仲因村约一华里。这座遗址就位于灵姑山向北延伸过来的深沟里,这条沟里树木林荫、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溪水常流,名曰塔沟。

真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实乃静幽之地。

大概是在2018年吧,我因为工作需要,与省市县三级文物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及收藏爱好者有过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从此便涉足了这个文化圈子,对这方面的学问也就略知些常识。恰在这期间,我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中,有一个老家的三姑,她见到我这个一生没见过几次面的老侄子,便是格外的亲切,总是聊一些老家的风土人物,但提及最多的还是这座古塔。说实话,这个古塔在我出生后不久,大概是在一九七四、七五年就因为“破四旧”拆掉了,我还模模糊糊记得,那些比我大七八岁的学生,把拆出来的大青砖扛到学校里去,垒了不少兔子围栏,古塔从此便只留下现在的遗址了。

说起这座古塔,在和文物局、博物馆接触时,我专门咨询过这座塔的来历。他们说地方志也没有记载,没有留下任何的考证资料。因此,关于塔的来历,现在便无人可知了,只是在民间留下一个传说,说是这座古塔是一晚上用一包袱砖垒起来的,至于在何年何月建成便无人可知。过去,老人们常说唐王记修不记塔,意思是说唐王把破旧的古塔进行了修葺,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从这方面讲,应该是正确的,因为我约略考证了一下,这座古塔的年代应该是早于唐代的。

关于这座古塔,我也听村里人们讲,大致是三层楼那么高,塔身呈多角形(说法不一),有一个在南京当过兵的兄弟说,形状很像南京的阅江楼,为此,我在去南京时,还专门去看过阅江楼的样子,如此说来,那确实很大,这也印证了人们说的塔底可以避雨纳凉的话。我还了解了一个当年曾经参加过拆塔的人,按照他的回忆,拆塔时候也没有拆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只是拆出几个泥菩萨,因当时年少,对塔底那块石碑上的字也不认识,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可惜,现在这块石碑也已经不知何处。 

所有的信息来源都一再中断,就此事我还专门问过村里的一位老干部,他说在这座塔的东北角还有一个簸箕爷爷庙,簸箕爷爷是避免雹灾的神灵,在这个庙里住着一家人家,是看庙的,其它的信息约略相同,没有新意。

在山穷水尽之时,忽然间,我又想起了县博物馆的一个领导,或许他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于是,我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当我说起这座古塔时,他说手头上没有关于这座古塔的文字材料,其还以为是高泽镇的莱公塔,关于这座古塔的来历他也没有太多的答案,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他说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汉代以前,我们这里的文明是很发达的。我想也是,山东大地是由齐国、鲁国和莒国组成,齐桓公执政时期的齐国在当时是非常强盛的,而鲁国以孔子为代表也蜚声海内外,惟有莒国名声较小,是当时的一个小国,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强盛之邦,齐桓公到莒国避难时就留下了“勿忘在莒”的典故和“管鲍之交”的成语。而现在新修建的莒国古城离我们这里只有50多公里。所以,这领导说的不奇怪应是基于此而言,他说我们现在博物馆里的藏品大都是汉代以前的,由汪湖镇的张家仲崮的汉墓出土,并遗憾的说古迹遗址都淹在墙夼水库的下面了,已无法发掘。

他的这些提示似乎提醒了我,在小时候,村后的黄土里,不时地会有人拾到一些古旧,只是没有人在意,还有村里的有些地名也让人们觉得好生奇怪,比如驴屎盖子、羊肠子、马鞍子、猪尾巴沟等,按照我的猜测,应该是古代的墟市遗址,这或许与之是相吻合的。

为什么古塔的信息会如此之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这些齐鲁之邦的新新人类,历史记载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还有一些姓氏都是来自江苏省的东海县,对以前的文明缺乏了解这也很正常。

带着诸多的疑问,我曾经多次考证这座古塔会不会和灵姑山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灵姑山上有座庙,在我小时候,有一块断碣上面,约略写着同治年间重修的字样,灵姑山是当地人祈雨的神山,当地有句谚语:“灵姑山戴帽,大雨不久就来到。”而在距灵姑山以北不远的高泽镇,有个昆山侯国,巧合的是这里也有一个莱公塔和灵山寺,摘录有关文献如下:

“莱公塔”位于五莲县高泽镇境内昆山脚下清水溪旁。在绿树丛中有一块500平方米的开阔地,屹立着一座已有六百余年的“莱公塔”。塔呈六角形,直径约两米,高六米半,灰砖结构。当地人称其为“莱公和尚塔”。“莱公塔”是莱公和尚杨化的舍利塔。杨化是南宋末年抗击金兵的一位民族英雄。入灵山寺隐姓埋名,取法号曰“莱公”。其寺院就在“莱公塔”以东的开阔地上,现仅存遗址。据传,杨化来此不几年因老住持圆寂归西,他就做了灵山寺的住持。莱公当了灵山寺的住持以后,重整寺规,又着手筹资修寺,历时数载,寺院焕然一新。寺院内大殿、配殿皆雕梁画栋,琉瓦红墙,金碧辉煌。从此灵山寺闻名遐迩。

寺院面对昆山,风景如画,为便于游人徒步登山赏景,修筑了一座石墩砖拱单孔桥,名曰“老枫桥”。据史载,桥因山门前的红枫而得名。这溪水伴枫桥形成了昆山一景。清光绪《日照县志》载:“老枫桥建于宋代,桥畔镌'老枫化人’四字,系明代隐士张暹所书。” “老枫化人”四字刻于溪畔南石壁上,字已模糊不清。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莱公坐化而终,寿高一百三十岁。众僧对其虔敬尊重,遂为之建塔。

我也曾经驻足过齐国故都临淄,从那车辚辚马萧萧的战车遗址,看到了历史的浩繁;从那硕大的青冢汉墓,看到了王侯的威武。一马平川的黄土地下,到底埋藏着怎样的汉前秘史?

顾盼远古,时空绵延,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一个是灵山寺,一个是灵姑山,一个是仲因塔,这里面会不会有着千丝万缕的交集?面对浩繁的历史,高泽湖底的古城又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藏品?埋没着怎样的史前文明?

一个个不得而知,或许永远成谜,或许---这就是历史。

千寻万寻,我寻不到答案;苦思冥想,我终不得其解。

于是乎,与有心人共飨那一曲《历史的天空》吧!

      辛丑牛年四月四日

作者简介:厉彦山,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届世界华人诗歌奖获得者,《山东科技报》通讯员,著有长篇游记《旅台散记》和长篇动画故事《虎狼大战》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