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一席称泰斗,金匮半句见海量!追忆国医大师李今庸

 爱连说y3kufity 2022-05-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4月27日,国医大师、中医教育家、湖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李今庸于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7岁。李今庸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创中医治经学研究方法整理研究古典医籍,发掘并完善中医经典理论体系,并编写高等院校中医经典教材,在全国推广经典教学,被誉为“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40多年来,李今庸积极为中医药奔走呐喊,写下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提案、建议、信函200余篇,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5月11日8版

悼李今庸国医大师

诸国本

小序:李今庸先生,号昨非,湖北枣阳人。《三字经》云,庸不易,中不偏,故取名。

全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世称内经泰斗、金匮开拓者。不幸于2022年4月27日逝世,享年97岁。特致悼念!

春花带泪献灵帐,
江河呜咽辞枣阳。
庸不易兮中不偏,
昨莫非兮今犹长。
内经一席称泰斗,
金匮半句见海量。
星光未灭幸天老,
曾使大医神含殇。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 许家松 

李今庸与我的四十四载师生情

惊悉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李今庸于4月27日在湖北武汉仙逝。一颗杏林耆宿陨落了!书柜里一封封珍存的李今庸老师给我的书信涌入眼前,四十余年来,李今庸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鼓励涌上心头。悲兮!痛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带来了中医的春天。中医开创研究生教育,招收首届研究生。我作为山东省中医院的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历经当地初试、进京赶考二试、名医口试三试,连闯三关,终于考取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拜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门下。

岳美中和方药中是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当时岳老已重病卧床,由方药中长期主持工作。他设计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代表性古医著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以“提要钩玄”的教学方法。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其中《金匮要略》由方药中、金寿山、李今庸、何任讲授,我在那时结识了李今庸先生。

主讲经典 学术精深惠泽后辈

从方药中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李今庸在全国首开《金匮要略》课,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评价颇高的“二版教材”之《金匮要略讲义》的主编。

开课后,我们真正领略到李今庸学术造诣的博大精深。他对《金匮要略》进行了全面精深的研究:从校勘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均有很高学术造诣并发表多篇论著。后来多届《金匮要略》课程大都由李今庸主讲。

图片

李今庸教授讲授《金匮要略》课程。

1987年,李今庸被聘为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与方药中联手为传承、捍卫中医,发展、健全研究生教育,献言献策,一起呐喊、发声。他们和任应秋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面对外语对中医专业课学习的冲击,曾联名发言并致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卫生部。当时他们三位老师命我起草信函并经审正后呈上,取得了实效:把医古文考试列入考试选项,外语和医古文可二选一。

1980年10月,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任应秋、耿鉴庭、李今庸三位老师组成,任应秋任主任委员。

我的学位论文题目是《论阴精实质及养阴法则的临床应用》,报告时间为40分钟。当我读到结尾“讨论”部分,也是自认为全文的华彩乐章时,突然有人宣布:“时间到,停止宣读。”当时场内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我完全被吓蒙了。片刻后,任老终于发声了:“这篇论文是长了些,但并不冗长,我听得很有兴味,我看这样,让她读完吧,把下一位学生挪到下午进行吧。”紧接着李今庸老师发言支持任老意见。我也回过神来,继续朗读论文,最终得到了所有评委和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任应秋、李今庸两位老师为我解了围,救了场。那有惊无险的一刻至今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福州再会 十余年书信语重心长

2005年3月,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时光,我为全国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讲课,地点在福建省福州市。我欣喜得知,同期讲课的导师竟然还有李今庸老师以及我昔日同窗、今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的王庆其。

图片

2005年,李今庸(中)和许家松(右)、王庆其在福州开会。

距我当年学位答辩后拜别李老师已有27年,这次意外相会,师生三人格外惊喜,相拥欢笑。我和王庆其向李老师汇报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李老师对我们的成长颇感欣慰,不断问这问那,不似当年讲课时的不苟言笑。

我们三人一起来到酒店前,留下了这张与李老师的独一无二的珍贵合影。我还冒昧提出,今后能否为我解疑释惑,李老师立即爽快应允。后来我和李老师一直书信来往,从2005年持续至2016年。

方药中先生辞世(1995年)后,作为他的学生、合作者、传承者和家人,我开始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方氏学术。历经十余载寒暑春秋,我终于完成了《方药中论医集》共六卷,近三百万言的书稿,由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出版后,我将全书寄赠李今庸老师,2009年6月14日收到回函:“惠寄之方老著作六种已收到,谢谢!由于您的努力,使方老的著作重新面世,全国中医界得以再次领悟方老的学术思想,对于澄清当前医疗上的学术混乱,无疑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实属功莫大焉!”这对我来说,是前辈对我的极大鼓励和激励。

2005年福州一别之后,我时常通过书信向李今庸老师请教、问安和祝福,李老师每信必复,并常寄来新作。其内容主要有三:一是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呐喊著文,“中医药文化不容污蔑”。二是对当前的学术不端、学风浮躁、知识浅薄,提出批评、砭针和讽喻。虽有“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的横眉冷对,更有作为前辈,对后辈的“恨铁不成钢”的怒其不争。三是学术讨论和商榷,范围很广,包括医学史、高校教材等。

亲书诗赋 为中医药事业鼓舞呐喊

对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西学中”教育,当时坚持的是“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十二字方针。方药中正是在十二字方针指引下,设计了以四部古医著的研读作为中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传承至今已四十余年,但是其来源和最早出处不够清楚。

2008年5月,我就此问题请教李今庸老师,很快收到他的回函和准确答复。回函谓:“……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当是1958年9月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所写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此文载于1958年11月22日《健康报》上。李今庸2008年5月29日。”准确无误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2016年6月10日,李老给我寄来自己写的《国医赋》,一片丹心颂中医。今刊录片段,展现李今庸老前辈对中医的热爱和赤诚之心:

“其乃我中华民族之原创兮,前途远大;创新有望兮,月异日新。具有辨证思维兮,病万变药亦万变。遵循辨证施治兮,病必否极泰来。……为人民之寿考兮,掘国医之宝藏,扬国医之特色兮,为民族而争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兮夜不闭户,十三亿人口男男女女兮同登寿域而久遐!”

2016年1月6日,李今庸老师来函,述其身体欠安,重听,且全身乏力,行走困难。他甚至告诉我,因无力去买贺卡寄给我,“只能修函贺年”,从而感到很难过。

老师的悲情让我泪目,我后悔自己的来信给老师带去了麻烦和打扰。我认识到,他需要的是安安静静,颐养天年,从此未再打扰,只有怀念和遥遥祝福。直至今日惊悉老师已驾鹤西去。

四十四载师生情谊,山高水长;十余年书信教诲,语重心长。这一切都将化为永恒温馨的记忆,铭刻于学生终生。

沉痛悼念李今庸老师!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理想 

李今庸的两次当面教导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我就读过李今庸先生的论著,对李老所发出的“三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之感叹,印象特别深刻,令人振聋发聩。

参加工作以后,我虽然在不同场合与李老谋面,但一直未曾进行过深入交流,不得聆听李老的真知灼见。

初见:研究“气交”理论深受先生认可

2017年12月,我有幸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魏雅川先生的继承人。魏雅川老师推荐我们阅读《李今庸黄帝内经选读》,并强调要以李今庸相关著作为主要读本。

魏雅川老师告诉我们,她曾多次拜访李今庸,对先生的学识甚为敬佩。李今庸提出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常有发蒙、振聩之感;他对《黄帝内经》的创新性观点,不仅得到中医学界公认,其研究成果也被采纳和引用,而且受到国际同行极大重视;他对《黄帝内经》的系列研究文章和其代表著作《读古医书随笔》《古医书研究》影响着全国同人,并已被研究《黄帝内经》的同行视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学习用书。李今庸是我国当代内经研究领军人,被誉为“内经王”。

2018年11月13日,听闻李今庸来北京出差,卢贺起、魏雅川两位老师联系了李老的女儿李琳,带着我与李志更去宾馆拜访李老。

当李老听到我们的经典学习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主,并以“气交”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肝肺气交”理论时,十分高兴。李老说,“气交”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灵枢·决气》《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等篇章中都有所论述。因阴阳是在“气交”中化生,万物是在“气交”中生存并依靠自身的“气交”延续生命;中医医理探索的宗旨就是如何掌握人体的“气交”变化并使之更适宜地运化,所以气交是中医不可忽略的概念。但目前在中医界讲阴阳五行者多,讲五运“气交”者少;重临床效果者多,重理论研究者少,实在非常可惜。李老勉励我们用中医“肝肺气交”理论来分析、处理神经免疫问题,这对中医研究自身免疫性病、皮肤病等很有帮助。

李老还欣然在自己的新著《中医思考·读医心得》扉页上签名,并为当时即将举办的慢病中医药防治师承与临床经验交流会专门题词:“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再见:先生勉励我攻克疑难病

按照继承工作实施方案中参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游学的要求,2019年7月初,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又专门去武汉拜访李今庸先生。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我们参观了李今庸工作的地方——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以及国医大师李今庸传承工作室。在李老的家中,我们就有关学术问题请教,他都一一给出了解答。我们向李老汇报了魏雅川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进展情况,还把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及其在临床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诊治研究》书稿让李老过目,并请他提一些宝贵意见。李老认为我们的研究值得肯定与鼓励,也希望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为攻克疑难病作贡献。

怀念:先生的治学精神值得一生学习

对李今庸先生的两次拜访以及多年的私淑,使我对其治学为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先生喜读书,勤笔记,爱写作,好思索,治学态度严谨,学术上一丝不苟,言必有据,又不为古人所囿,常提出新见解、新观点。他常常强调“知识非博不能返约,非深不能至精”“读医书必须深入到医学实际里面去,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认为“研究古籍内容,必须首先读懂其本来意义,然后再加评论,决定取舍,才是正确态度”。

他将清代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依据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历史学、方言学、文献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医籍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中有问题的文字、内容,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错者正之,隐者彰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爬疏剖析。李今庸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于据,一说之弃留必合于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中医经典外,还包括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心得则笔之以文,从20世纪60年代至辞世前,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等类文章达200多篇。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李今庸还认为,学习中医药学各种典籍必须与临床医疗实际紧密结合,勇于实践,反复实践,努力把古人的经验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他在《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中说:“做到学、验俱丰,不盗名,不窃誉,不剽窃别人成就,不占有他人果实,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掌握知识,结出硕果,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像样中医,并在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道路上有所前进,为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再添几块砖,再加几块瓦,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李今庸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李今庸先生学深术精,始终恪守勤耕谨养之道,心若明镜,不为世俗所染,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他是我辈后进永远学习的楷模!

编辑 | 王青云

核 | 厉秀昀 徐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