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幕先锋——四十年后的苏德坦克再较量

 fairyfail 2022-05-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虎豹和T-34,JS-122之间如焰火般的碰撞留下了一部瑰丽的史诗和传奇;各主力战车的性能诸元更是为人津津乐道。那么,40多年过去了,它们的后浪、继承者之间实力对比又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聚焦代表80年代苏联和德国战车工艺巅峰的两型坦克:T-80U豹2A4,让红色斯拉夫巨熊和蓝灰德意志猛兽再较量一番!请注意,由于是对比80年代的坦克,那么其技术条件都将限制于其服役之初的水平,而不是几十年后各种改进型号的战斗力;另外笔者将重点论述二者全方位功能和设计思路,并不会以大篇幅论证其具体指标。

图片
简介:

T-80U诞生于1985年,是苏维埃军工体系最杰出的作品,装备了包括125mm主炮,稳像式火控系统,双放爆炸反应装甲等一系列引领时代的装备。不同于先登陷阵的T-72系列,T-80U是华约地面集群的压轴装备,其装备部队均为清一色的精锐摩托化师。正如40年前的JS-122一样,它是核心与决战兵器。

图片

同一年,德意志战争机器的骄傲,豹2A4横空出世。这俩装备莱茵金属120mm火炮,欧洲标配1500马力动力包和精良火控通讯系统的战车立刻成为人们的焦点。由于采用新式装甲和强劲动力系统,豹2A4一改前辈们善守不长攻的局限;既能机动设伏,又可实施反突击;攻守兼备,实力不凡,可谓是北约地面部队的基石,先锋,枪尖和箭头。

图片

今天,我们从攻击,生存,机动和保障四个方面,将他们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探究其设计思路,评估战斗性能,让那场横跨40年的对决展现读者眼前!

火力—攻击系统:

T-80U和豹2A4各自装备了代表北约和华约军工体系骄傲、标配的125mm和120mm主炮;它们可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空芯装药部破甲弹,榴弹,高爆弹等多种炮弹,T-80U还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

豹2A4装备莱茵金属的杰作——120mm坦克主炮。这是一门代表西方工艺结晶的装备,实现了其主战坦克由105火炮时代晋升到120时代的跨越性突破,其配套弹药DM33,43,53,63威力巨大,能够在2000米击穿400甚至600以上均质钢装甲;其海外美国表亲的核穿甲弹更是将穿深突破到七八百级别以上......然而,打住!我们在谈1985年投产的豹2A4,一切都应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为基准!这些东西都是哪辈子的事情了。

1985年的豹2A4还是有些尴尬的,能选择的只有DM23式穿甲弹。这东西的威力不高,一般认为无法突破400mm/2000米大关,而初步试探500mm(一说450-470mm)大关的DM33式穿甲弹,要等到1987年问世89年投产;DM43那更是九几年的东西,华约这辈子都碰不上了。豹2系列都是需要人工装填弹药,借此实现了弹药分舱,但也使体积增大,留下防护隐患。

T-80U出生之时,能选用穿甲弹有3BM26和3BM32两种型号,威力与DM13/23系列大致相仿。不过我也是发现了,苏联穿甲弹的性能数据,更是五花八门,上天入地。这个东西争议极大,各方都能拿出论据对自己的论点进行论证,所以也不好说哪个正确,在此不做论述。不过可以肯定,苏制125火炮的思路是凭借高装药量换取更高的发射初速,实现对敌装甲侵透。缺点是火炮身管寿命有一定影响。另外,采用自动填弹机的T-80U虽然提升了战斗效率,但也因此限制了弹药杆芯长度,影响性能。另外由于未实现弹药分舱,战斗室里是可见金灿灿的炮弹的,开打起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图片

除了穿甲弹,T-80U还开发了新技能:炮射反坦克导弹。型号为9M119,据说能攻击5公里以外的目标。这是一种有意思的不对称战斗手段,提升了T-80U的交战距离。目前来看,尤其结合最近乌克兰战场装甲战中的表现,倒不说一定这东西能形成多么可怕的压倒性优势,但至少也是丰富了打击措施。

图片

我们现在喜欢讲“察打一体”。不错,你得先察觉,定位,才能实施打击。这是必要前提和先决条件,掌法再高,剑锋再锐,砍不到人那就不体面了。放到坦克身上,讲的就是它们的火控系统。除了稳像式观察器,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器外,豹2A4和T-80U都装备了80年代火控系统最高技术的结晶——炮长热成像仪,并能在夜间和气候复杂条件下实施1500-2000米的对敌打击。应该说这是种跨时代的技术产品,也是两大阵营不遗余力,下了血本也要为精锐战车装备的;对于仅装备微光夜视系统的型号也是具有优势。不过凡事具有利弊,早期热成像仪的成本高昂,成像模糊不稳,故障率高和操作复杂,也是需要时间和钻研去逐渐抹平的。

整体来看,整个80年代的T-80U和豹2A4在火力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大口径主炮和先进火控系统引领潮流。前者打击手段较为丰富,运作效率高,但对保障支持要求较高,且受限于自动填弹机,火力提升空间有限;后者可以选择长弹芯穿甲弹,有较高提升空间。

防护力—生存性:

现代主战坦克追求正面的防护极致,这也是T-80U和豹2A4设计师苦苦求索的。德国人凭借着大吨位,大马力,丧心病狂的给A4堆出了LOS(Length of Sight,可见长度/厚度)850mm的正面装甲;眼瞅着硬拼血条拼不过,苏联人见势不妙,干脆拼起了法宝外挂:反应装甲!可以说,北约和华约阵营,对于坦克正面防护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对于二者防护的具体性能,各路资料和信息五花八门,矛盾混杂,这里不深入探究只做简述。根据一些资料介绍,T-80U的基础装甲在1500米能抵抗3BM42穿甲弹的射击,也就是说其等效抗穿能力在450mm均质钢以上,甚至500mm。这在80年代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至于KT5反应装甲,虽性能众说纷纭,作用机制也颇为诡妙,但参照我国FYII装甲对穿深460mmRHA穿甲弹降低30%的数据来估算,KT5提供的抗穿能力估计在100-150左右;另外简氏防务也曾刊文提及,加装接触-5的T-72抵挡住了M829穿甲弹的射击,裸车可未必做得到这点!这标志着,T-80U在满状态下的主装甲带防护力,应对突破600mmRHA大关,超过M1A1,而接近上了核武器的M1A1HA的水平。当然反应装甲实战是否好于核装甲还有待评估。豹2据称一开始使用间隔装甲(聚乙烯塑料?空心隔层?),对抗穿甲弹效果不佳;A4时期改用新复合装甲,其抗穿折合系数得到提高,但目前综合各种信息,其正面最佳抗弹部位(LOS=850mm)依然是450-500mm级别,对T-80U没有任何优势;如果考虑反应装甲,豹2A4可能反而要落於下风。不过这个豹2A4这个抗穿水平,如果是真实的,那也是够诡异的,其抗穿折合系数只有0.55左右,实在是掉价;如果是以讹传讹,那A4的正面防护还有上升空间。

图片

图片

从设计布局来讲,或因水平局限,或因取舍有序,二者防护都存在巨大隐患,也就是罩门。T-80U表现在三点,装甲分布不均匀和炮盾两侧门户大开,以及对侧向受弹抗性的舍弃;其正面大致有70%左右为良性受弹区。豹2A4那巨大的炮长镜也是神来一笔,这个位置争议极大,有说法是炮镜后面就是战斗室,没有任何装甲。其炮盾虽不算裸奔,但也仅有430的LOS厚度,而且目前一些照片显示,这个炮盾很可能是空芯结构;这就导致,豹2A4炮塔正面就只有55%的区域达到LOS-850mm厚度,其他地方均为430-660mm。

图片

从轮廓和投影来看,T-80U占据的优势非常明显,其车体低矮,正面投影小,侧面拜豹2那硕大无比的炮塔所赐,优势更为明显。但为了纳入巨大的120火炮,实现弹药分仓及良好内部使用空间,德国人也没什么可选择的。有意思的是,硕大的炮塔侧投影,豹2这一点和虎王坦克非常像,又傻又憨,立在那里就是活靶子。

但豹2A4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堆砌的厚重装甲,保障了侧向和斜角的全面防护(≥300mm)。这个厚度不大,但对于某些空芯装药部破甲弹或远距离发射的次口径炮弹还是有较好效果。另外一点,虽然都安装了三防设备,但豹2A4采取了弹药分舱化,提升了成员生存几率。两车都有抑燃抑爆和自动消防措施,但从库尔德前线到乌克兰战场的一张张艳照来看,这些东西的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吃多了炮弹该燃还是得燃,该炸也不耽误。 

图片

由此看,在防护方面,豹2A4和T-80U的异同点很多。二者都追求对正面防护的最大化,但在设计上也都有较大的隐患;豹2凭借庞大的体积和大马力发动机堆砌出多方位高厚度的防护装甲,而T80则依靠外挂模式提升防护性。可以说,在正面防护上,凭借低矮的外形,附加防护组件,T-80U完全不虚比自己重20%的豹2A4;但代价是,牺牲了全方位防护和内部活动空间。

还有一点,豹2A4和T-80U,在2000米距离上,均无法有效击穿对方正面主装甲防护带,而能轻松击穿其正面投影比例不低非主装甲带。所以二者如果真的在2000米进行对射,可绝非互相听个响那么轻松,随时都可能被对方一发凿穿——你不能指望敌人总瞄着主装甲带。

图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