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立编译馆:促进烽火年代的文化延续

 译品译味 2022-05-13

翻译学习书单
和【
翻译必备手册

1932年6月14日,国立编译馆成立,国立编译馆以「发展文化,促进学术暨审查中等以下学校用书」为宗旨,是民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编审教科书学术机构。

该馆编审的教科书在近现代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国立编译馆编审的图书

除了编辑审定各类教科书外,国立编译馆还负责审定科学名词翻译文学名著等工作,积极引导和促进了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民国时期,近现代西方科学涌入中国,但科学名词的使用较为混乱,缺乏统一译名。

为解决这一问题,1932年由国立编译馆负责名词审定工作。从1933年到解放前夕,教育部公布了多部由该馆编审的名词,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科学名词渐趋统一。

在名词编审过程中,先由国立编译馆搜集各科英、德、法、日名词,参酌旧有译名,经过审慎取舍后形成草案,最后经过相关学科专家审定后请教育部公布。编译馆审定名词时所遵循的准则是:

一,采用固有的或已通行的名词;

二,如无相当的固有名而又无通行的现成名,则采取意译;

三,如果前两种方法行不通,则采取音译;

四,新造字。

到1949年,在国立编译馆的组织下,审定并出版的自然科学名词有18种,涉及化学、天文学、物理学、气象学等领域。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有力促进了当时的科学传播和科学研究。

除了审定科学名词,国立编译馆还翻译了不少文学名著。

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其中要求「扩充国立编译馆,整理我国固有名著,并翻译各国代表作品」。随后,国立编译馆迁至北培,增设翻译委员会,由梁实秋(1903-1987)主持翻译工作。

翻译委员会要求翻译作品必须是学术典籍或文学名著,如梁实秋主要翻译莎士比亚剧作以及《咆哮山庄》《西塞罗文集》等。

民国时期,国立编译馆为处于艰苦环境的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学校教育薪火相传、弦诵不辍,其翻译工作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

今天的百科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