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综艺节目《变形计》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城市,她的“新爸爸”是一名律师。 律师爸爸询问缘缘的理想,缘缘告诉他以后想当一名警察,结果这位爸爸瞬间切换到“讲道理模式”,从忆当年开始,到人生观、价值观,说起了长篇大论。 随后接受采访,谈起这次“亲子交流”时,爸爸表示非常满意:“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 而女孩缘缘的感受却是:“感觉像是律师在和犯罪者说话,挺像唐僧在念经……” 为什么父亲如此满意的家庭教育,孩子却如此排斥? ![]() 现实生活中,一言不合就对孩子展开“说服教育”,讲述各种大道理,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然而对孩子来说,其实大道理并不像家长想象中那样“受欢迎”。 大人口中的“人生真谛”,到孩子耳朵里,不过是令人厌烦的唠叨,久而久之,甚至还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将孩子的未来彻底“毁掉”。一直对孩子讲道理,会引发“超限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超限效应”。 意思是指人在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是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 ![]() 相信很多家长有过这种经历,对孩子讲道理,开始还能“讲得通”,可随着说教时间增加,讲道理次数增多,效果会越来越差,孩子慢慢变得“油盐不进”,越来越抵触。 有次同事小周带娃来我家做客,有个奥特曼玩具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离开时,哭着喊着非要拿回家。 即便两个孩子已经达成了共识,小周却仍然不同意,和只有3岁的孩子说了30多分钟各种道理。 从到人家做客要有礼貌,到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再到考虑他人的感受,孩子听得似懂非懂,由开始的频频点头,到又哭又闹,再到变得麻木。 终于,30多分钟的说教过后,看到孩子点头表示不再要玩具,小周心满意足地带娃离开,她觉得这次抓住机会展开“说服教育”,孩子一定有很大收获。 然而孩子真听懂了吗? 我觉得并没有,之所以孩子不再坚持,是因为早已经达到了“超限效应”:妈妈这些大道理什么时候能说完?只要让她停下来,就算不要奥特曼也没关系。 ![]() 孩子不喜欢听道理,还可能是因为听不懂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大人们在对孩子讲道理时,往往习惯于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很简单的一件事,考虑得比较深奥。 而以孩子们有限的认知能力、人生经验,很难对这些大道理理解太深刻,父母“讲道理”的教育方式,自然难以取得效果。 尤其当孩子犯下错误,家长出现焦急情绪,居高临下进行批评和指责时,孩子会将注意力集中到父母的态度上,不再去思考道理本身的含义,更加难以听懂本就枯燥、乏味的道理,使“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事倍功半。 ![]() 比起讲道理,这些教育方式更有效1.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常说“言传身教”,但事实上,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比如孩子喜欢浪费食物,屡教不改,我们与其对他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倒不如带他去真切体验农民伯伯播种、插秧的辛苦,这种亲身感受,远比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更令孩子印象深刻。 ![]() 2.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有许多不同。 如果我们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教育效果往往会好很多。 比如当孩子对某件事有自己想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才好呢”?“你认为这件事做得正确吗”?一方面引发孩子的思考,另一方面防止其叛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 3.做到“去情绪化” 我们对孩子展开教育时,保持镇定和冷静至关重要,态度要温柔而坚定。 心理学上认为,情绪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东西,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掺杂太多情绪,孩子会很容易受到感染,亲子间互相激发,卷起一场情绪的风暴,只有家长尽量做到“去情绪化”,孩子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教育本身上。 ![]() 歪妈结语:一味对孩子展开说教,只会让他感到厌烦,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可以换种教育方式,用身教代替言传,更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对其健康成长会更有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