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岭南两潘州探考

 哈哈狮的信箱 2022-05-13
图片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唐代岭南两潘州探考

唐代岭南两潘州,即前潘州(634—649年)和后潘州(650—972年)。前潘州地域今属广西的桂东南,后潘州地域今属广东的粤西,1000多年前两潘州行政区的变化,令大家迷惑不解。现对唐代岭南两潘州的探考,清楚其地理位置,也是有意义的事,所以向大家请教。
图片

隋 岭南诸郡地图

一、唐代岭南两潘州基本情况

(一)史籍对唐代岭南两潘州的记载
后晋·刘昫等著的《旧唐书·地理志》载:“潘州下 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潘郡。乾元元年,复为潘州也。旧领县五,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天宝后,领县三,户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至西京七千一百六十一里,至东都六千三百八十九里。至高州九十里,南至大海五十六里,至辩州一百二十里,北至窦州一百五十一里”[1]。
《新唐书·地理志》载:“潘州南潘郡,下。本南宕州南巴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南昌、定川置。本治南昌,贞观元年徙治定川,八年更名,后徙治茂名。后废,地入高州。永徽元年复以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土贡:银。户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县三:茂名,(下。本隶高州,以茂名水名,贞观元年来属。)潘水,(下。武德五年置,以潘水名,又析南昌、定川置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四县。贞观八年省思成,后以定川、宕川隶牢州,陆川、温水隶禺州,后省南昌。二十三年析潘水置毛山县,以毛山名。其后省潘水县。开元二年改毛山曰潘水。南有博畔镇。)南巴。(下。本隶高州,武德五年置,永徽元年来属。)”[2]。
前潘州治定川县,在今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属南流江流域地。
后潘州治茂名县,在今广东茂名市高州市区,属鉴江流域地。
图片

唐时期全国图(一)

(二)唐代岭南两潘州的时空
唐代第一个潘州(前潘州),是唐贞观八年(634年)由南宕州(621—634年)改置的潘州(634—649年),治定川(今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辖南昌、定川、陆川、温水、宕川五县。
定川县,以定川水名。
陆川县,以陆川水名。
宕川县,以泸宕水名。
温水县,以温泉水名。
南昌县,合浦郡旧县,南宕州州治。
第二个潘州(后潘州),是唐永徽元年(650年)复以茂名、南巴、毛山三县置的潘州,治茂名县(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区)。辖茂名、南巴、潘水三县。
茂名县,以茂名水名。
潘水县,以潘水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析潘水置毛山县,以毛山名。其后省潘水县(622—650年)。开元二年(714年)改毛山曰潘水(714—972年),南有博畔镇(今广东吴川市博铺街道)。
南巴(622—972年),武德五年置,永徽元年来属。
两者设置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同,前者于唐代的634—649年设置在今广西桂东南的玉林市,后者于唐代的650—907及唐后907—972年设置在今广东粤西茂名市和湛江市吴川市部分地。前潘州的州治定川县在定川,即在今南流江流域,由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入海;后潘州的州治茂名县茂名水,即在今鉴江流域,由湛江市吴川市入海。
前潘州(634—649年)废后,其所辖的南昌、定川、陆川、温水、宕川等五县与唐代的白州、牢州、禺州、容州、顺州等发生相关的关系,地域在今广西桂东南的玉林市。后潘州(650—972年)宋开宝五年废后,所辖的茂名、南巴、潘水三县地入宋高州(治电白县)茂名县,即今茂名市的茂南区全部,电白区部分、高州市、化州市部分地和吴川市的部分地。
图片

唐时期全国图(二)

二、唐代第一个潘州

(一)唐代第一个潘州的基本情况
唐代第一个潘州(前潘州)是由南宕州改置的。《岭南文史(第六辑)》中《唐朝岭南道容管行政区划沿革》载:“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割南州昌、定川二县置南宕州,并置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四县,治南昌,隶南尹州总管府。七年,隶南尹州都督府,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县。八年,改为前潘州,省思城县。十三年,前潘州岭定川、陆川、温水、南昌、宕川五县,仍治定川县。二十三年(649年),州废,定川、陆川、宕川三县隶容州,南昌、温水二县隶白州。”[2]。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温水、思城、宕川四县,治南昌县(今玉林市沙田镇)[3]。南宕州改置潘州后,废思城县(今玉林石和镇)[3],领定川、陆川、温水、宕南昌、川五县,治定川县(今广西玉林市福绵区)。陆川,析南昌县置,治今陆川县城马坡镇。温水,析南昌县置,治今陆川县城陆城镇。宕川,析定川县置,以泸宕为名,治今玉林成均镇古城村。南昌、定川、陆川、温水、宕川等五县皆属今广西桂东南区域玉林市地。
图片

唐时期全国图(三)

(二)前潘州后来的情况
1、各县归属。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第一个潘州(前潘州)废后,定川、陆川、宕川三县隶容州,南昌、温水二县隶白州[3]。
又先后归属到白州、禺州(东峨州)、牢州、容州、顺州等州去。
定川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隶容州,在乾封三年(总章元年,668年)之后又属牢州。
陆川县乾封二年(667年)属东峨州,总章二年(669年)属禺州,唐开元二十四年(726年)改属容州。
宕川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隶容州,在乾封三年(总章元年,668年)之后又属牢州。
南昌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后隶白州。
温水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后隶白州,乾封二年(667年)属东峨州,总章二年(669年)属禺州,大历八年(773年)属顺州。
2、禺州。
禺州,称之为“禺州温水郡”,与前潘州温水县有关。所辖四县分别来自于白、辩、窦、容四州:
峨石县,来自白州,总章二年析白州之温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
罗辩县,来自辩州,本陆川,隶辩州,后更名,本罗辩洞地。
扶莱县,来自窦州,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隶窦州,以扶莱水名之。贞观中省,后复置。
宕昌来,自容州,本隶容州。
《旧唐书·地理志》载:“禺州 隋合浦郡之定川县。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领南昌、定川、陆川、思城、温水、宕川六县,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仍废思城。总章元年改为东峨州,移治峨石县。二年,改为禺州。天宝元年改为温水郡。乾元元年复为禺州。旧领县五,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天宝领县四,户三千一百八十”[1]。《新唐书·地理志》载:“禺州温水郡,下。本东峨州,乾封三年,将军王杲奏析白、辩、窦、容四州置,总章二年更名”[2]。
唐总章二年(669年),东峨州改为禺州,辖峨石、罗辩、扶莱、宕昌四县。《新唐书·地理志》载:“峨石,总章二年析白州之温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罗辩,本陆川,隶辩州,后更名,本罗辩洞地。扶莱,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隶窦州,以扶莱水名之,贞观中省,后复置。宕昌,本隶容州”[2]。陆川县先属东峨州,唐开元二十四年(726年)改属容州。宕昌县(治今北流市塘岸镇)武德四年(621年)析北流县置,元和(806—820年)中由容州改属禺州,唐末又省入容州北流县。
扶莱县(622—640,668—972),武德五年,析南扶州信义县置扶莱县,治扶莱城(今广西北流白马镇),以扶莱水名之,隶南扶州。贞观元年,隶泷州。二年,还隶南扶州。五年,复割隶泷州。六年,又还隶南扶州。八年隶窦州,十四年,平罗窦僚(獠)乱,省入信义县。乾封三年割隶东峨州,总章二年(669年)隶禺州[2]。
罗辩县(治罗辩洞,今北流市六靖镇),本属唐前罗州(622—623年,割高凉郡石龙、吴川二县置,治石龙县),武德六年属南石州,贞观九年(635年)属辩州(以罗辩洞得名),乾封三年(668年)属东峨州,总章二年(669年)属禺州。唐前罗州辖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武德六年,前罗州改为南石州(623—635年),治石龙县(今广东茂名市化州市区),辖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六县,贞观九年(635年)改辩州,武周长安四年(704年),辩州辖石龙(慈廉、罗肥省入)、陵罗、龙化(今广西陆川县滩面镇莲塘村,大历八年归属顺州)三县。
武德六年前罗州(622—623年)的石城、吴川、招义、零绿、南河五县割属后罗州(623—972年,治石城县,今广东廉江市河唇)。《旧唐书·地理志》载:“罗州 隋高凉郡之石龙县地。武德五年,于县置罗州,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六年,移罗州于石城县,于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改罗州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罗州。旧领县五,户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 [1]。
唐禺州地域:在今广西北流市和广东信宜市。
3、牢州。
牢州,称之为“牢州定川郡”,与前潘州定川县、宕川县有关。《新唐书·地理志》载:牢州定川郡,下。本义州,武德二年以巴蜀徼外蛮夷地置。贞观十一年以东北有牢石,因更名,徙治南流,后废。乾封三年,将军王杲平蛮獠(僚)复置。土贡:布、银。户千六百四十一,口万一千七百五十六。县三:南流,(下。本隶容州,武德四年析北流置南流、定川、牢川三县,以南百步有南流江名之,乾封三年皆来属。)定川,(下。本隶潘州,定川水名之。)宕川。(下。本隶潘州,因泸宕水名之。)[2]。乾封三年(总章元年,668年)之后定川县、宕川县又属牢州。
唐牢州地域:在今广西玉林市福绵区。
4、白州。
白州,称之为“白州南昌郡”,与前潘州南昌县有关。《新唐书·地理志》载:白州南昌郡,下。本南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合浦地置,六年更名。土贡:金、银、珠。户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县四:博白,(下。武德四年置,并置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五县。贞观六年以廉州之大都隶之。十二年省郎平、淳良,后又省大都。大历八年以龙豪隶顺州。西南百里有北戍滩,咸通中。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以通舟楫。)建宁,(下。)周罗,(下。)南昌。(下。本隶潘州,后来属。) [2]
唐白州地域:在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
现在的博白县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主要是涯话和地佬话人群。
5、顺州。
顺州,称之为“顺州顺义郡”,与前潘州温水县有关。《新唐书·地理志》载:顺州顺义郡,下。大历八年,容管经略使王翃析禺、罗、辩、白四州置。土贡:银。户五百九。县四:龙化,(下。武德四年置,以西有龙化水名之,六年隶辩州。)温水,(下。本隶禺州。)南河,(下。武德五年析石龙置,隶罗州。)龙豪。(武德四年析合浦置,隶白州。)
唐顺州地域:属龙化水(今九洲江)流域,在今广西陆川县。
6、容州。
容州,称之为“容州普宁郡”。与前潘州陆川县有关。《新唐书·地理志》载:容州普宁郡,下都督府。本铜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北流、普宁置。贞观八年更名。元和中徙治普宁。土贡:银、丹沙、水银。户四千九百七十,口万七千八十五。县六:(有经略军。)普宁,(下。)北流,(下。武德四年析置豪石、宕昌、南流、陵城、新安五县。贞观十一年省新安,后又省豪石、宕昌。北三十里有鬼门关,两石相对,中阔三十步。)陵城,(下。)渭龙,(下。武德四年析普宁置。)欣道,(下。本宁人,隶藤州。贞观二十三年更名,来属。)陆川。(下。本隶东峨州,唐末来属。)
唐容州地域:属北流河流域,在今广西北流市、容县。

图片

唐 岭南道地图

(三)前潘州属西瓯地
前潘州(634—649年),治定川(今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辖南昌、定川、陆川、温水、宕川五县,地域在今广西桂东南的玉林市,古属西瓯部族地,秦置桂林郡,汉置桂林郡。《读史方与纪要》卷一百八广西三:郁林州,“南流废县今州治。杜佑曰:本汉日南郡地。宋分置南流郡。齐因之,治方度县。梁改为定川郡。隋平陈,废郡,改县曰定川,属越州”[4]。前潘州州所治定川县,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5]。《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下 隋郁林郡……郁平 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1]。又载:“党州下 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唐置党州,失起置年月。与平琴州同土俗”[1]。
图片

唐 岭南道东部地图

三、唐代第二个潘州

唐代的第二个潘州即后潘州(650—972年),辖茂名、南巴、潘水三县。
(一)后潘州的茂名县
茂名县以茂名水名。《新唐书·地理志》载:茂名,(下。本隶高州,以茂名水名,贞观元年来属) [2]。
1、茂名水流域及后潘州茂名县的地理位置。
茂名水流域处什么位置呢?以下的历史资料有详细说明:
《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茂名水,“《元和郡县志》 云:在石龙县北二十步”[6]。
《明史·地理志》化州:“又有陵水、罗水,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与茂名水合,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海” [7]。
《大明一统志》载:“茂名水在化州北二十里”[8]。
《续文献通考》也云:“茂名水,化州北二十里,其九十里为陵水,东南流与罗江合” [9]。
《明史·地理志》茂名县:“城西有窦江,源出信宜县,东北流,鉴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10]。又载:“茂名水,在化州北二十里,隋以此水名县” [10]。
《读史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窦江“在县城南。《志》云:窦江源出龙山,西流合东西两川。…… (两水) 合流后,始通舟楫。又西南经云岫山,转而南流,经府治西北入于鉴江”[11]。
唐代李吉甫(758—814年)《元和郡县志》是目前所见比较早记载茂名水的历史资料,多被采用。其记载了茂名水“在石龙县北二十步”,即茂名水在今化州市区与罗江合流,“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海”。
隋茂名县是设置在茂名水流域的,其核心在今化州南盛。隋茂名县的地理位置大概是:今化州市市区部分地、南盛镇、丽岗镇等地和今高州石鼓镇(祥山镇并入)、沙田镇、镇江镇等地。茂名水最大的支流是沙田河,又称金银河,发源于今高州市西部荷塘镇海拔335米的马蹄岭。茂名坡村在沙田河流域上游的今化州市那务镇六村村境内,与高州市荷塘镇相邻。
唐代后潘州的茂名县要比隋茂名县的地域范围要大,比宋代、元代、明清时期的茂名县要小。唐代后潘州的茂名县其地理位置大概是:今化州市市区部分地、南盛镇、丽岗镇等地和今高州市区、石鼓镇(祥山镇并入)、沙田镇、镇江镇、曹江镇、谢鸡镇、荷花镇、荷塘镇、南塘镇等地。
2、茂名县与石龙县茂名水的关系。
梁大通中(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治今阳江)、罗州(治今化州),设石龙县为罗州治,石龙县下有茂名水流域,茂名县设县前地属于石龙县地。嘉庆《茂名县志》云:“《隋书·地理志》中茂名县,系于旧置罗州高兴郡石龙、吴川二县之下,当属罗州”[12]。石龙、吴川、茂名皆梁陈时期罗州地。设罗州之前南朝宋、齐、梁时期的茂名水流域、茂名县地属越州高兴郡地。《宋书》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州郡四: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七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緌三郡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僚。土有瘴气杀人。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高兴郡 宋和 宁单 高兴 威成 夫罗 南安 归安 陈莲 高城 新建……[13]
茂名水自上游流入石龙县(今化州市地),茂名水、茂名县地曾是石龙县地,也曾是越州高兴郡地。《元和郡县志》载:“石龙县……纪胜化州。茂名水,在县北二十里。纪胜化州。”茂名县因茂名水而得名,隋代茂名县是从石龙县析出设。石龙县是南朝梁置,茂名县是隋置。隋之茂名县,以今化州南盛一带为核心,石龙岭与那射(石)岭一东一西隔茂名水而望,为茂名县之屏障。
后潘州的茂名县以隋茂名县为主,加入了冼太夫人(522—602年)孙冯盎所开发的罗窦(罗辩)各洞的部分部落地,形成了新茂名县,连同潘水、南巴县,朝廷以此为后潘州,授予冯盎子。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盎卒,子智又为刺史。同上。永微元年(650年),敕遣太常丞薛宝积析高州所管县为恩、潘二州,分盎诸子为刺史,以抚其人”[14]。冯盎攻占前潘州地,拓展了新潘州的地域空间。《新唐书》载:“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15]。
隋朝时期的茂名水、茂名县皆是罗州石龙县地。后潘州的茂名县大部分是罗州石龙县地。
图片

唐 岭南道西部地图

(二)后潘州南巴县
1、后潘州南巴县的演变。后潘州的南巴县(650—972年),比前南巴县要大。南巴县本南朝南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巴郡置,属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隋大业初废入连江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属高州,永徽元年(650年) 改属潘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茂名县。今属电白区和茂南区地。
2、后潘州南巴县的地域。隋时,连江、南巴、良德、梁(义)封全部并入连江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又从连江县分出前南巴县(622—650年)。后南巴县(650—972年)并旧良德入,归属后潘州。南巴郡,本高凉郡析出的宋康郡地,宋康郡再析出南巴郡,属在海滨地区(今电白东部),旧良德入后,其地域跨江控海。后潘州的南巴县的地理位置大概是:今电白东部沿海和沙琅河流域的中游和中下游,在电白区和茂南区。
图片

唐 桂州容州地图

(三)后潘州的潘水县
1、潘水县的演变。潘水,武德五年(622年)置,以潘水名。此时未属后潘州。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析潘水置毛山县(649—714年),以毛山名。其后省潘水县(622—650年)。毛山县于650年至714年属后潘州。开元二年(714年)改毛山曰潘水(714—972年)。
2、后潘州潘水县的地域。大致在今小东江流域,即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市部分地和湛江市吴川市部分地。

图片

北宋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地图

(四)后潘州属南越地
后潘州(650—972年),治茂名(今广东茂名市高州市区)。辖茂名、南巴、潘水三县,地域在今广东茂名市和湛江市吴川部分地,古属合浦和高凉部族地,秦置象郡和温水郡,汉置合浦郡。宋开宝五年(972年)所辖的茂名、南巴、潘水三县地入宋高州(治电白县)茂名县,即今茂名市的茂南区全部,电白区部分、高州市、化州市部分地和吴川市的部分地。
图片

南宋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地图

四、结语

唐代岭南两潘州,分别为前潘州(634—649年)和后潘州(650—972年)。前潘州,辖定川、南昌、陆川、温水、宕川五县,地域在今广西桂东南的玉林市,古属西瓯部族地,唐属岭南道容管地区。后潘州,辖茂名、南巴、潘水三县,地域在今广东茂名市和湛江市吴川市地,古属合浦和高凉部族地,唐属岭南东道行政区。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潘州,就应该不会混淆了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山川情况,对于理解两地的不同文化,也应有一些帮助。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位置有相同的名称,岭南地区类似的建置还有桂林郡、罗州、高州、崖州等。
图片

明朝 广东地图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剑南道东西道九 岭南道五管十》。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四十三,志第三十三,《地理七上》。
[3]郭声波、郭姝伶,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严格,《暨南史学》[M],第六辑。
[4]清,顾祖禹,《读史方与纪要》卷108,广西三:郁林州。
[5]晋,郭璞,注《山海经》。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卷116化州,茂名水。
[7]清,张廷玉等,《明史》[M],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志化州。
[8]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M]。
[9]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
[10]清,张廷玉等,《明史》[M],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志,茂名县。
[11]清,顾祖禹,《方舆纪要》[M],卷104,信宜县:窦江。
[1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秦沅、王勋臣、吴徽叙,《茂名县志》[M]。
[13]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志四》。
[1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卷三十六,逸文卷三。
[1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
图片

明朝 高州府地图

作     者:郭  安  胤 

工作单位:广东省吴川市教育局

研究组织: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图片

总策划:郑华星

顾问:王鲁湘  黄伟宗

编委:刘长 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唐子超 陈守谦 黄峥

责任编辑:郭安胤  戴国伟  李爱芳

作者:郭安胤

编辑:黄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