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兵不动、闭店离场还是积极抄底?下半年健身老板面对的灵魂拷问

 BonGym 2022-05-13



2022年这大半年,对于所有线下创业者来说,都可以说是相当煎熬的。

处于疫情关店期的自不必说,没有收入,还要负担一定的运营成本,无奈的老板们终日在家用酒精麻痹自己,郁郁寡欢。

即便有的城市复工之后,大家也发现流量与去年相差甚远,甚至还不如2020年的情景。

那些原本生意就不怎么样,或者刚刚开业不久就遭遇闭店的场馆老板,就会陷入矛盾的境地:是坚持下去,争取熬出头,还是放弃挣扎,闭店离场?

而那些业绩还不错的老板,面前也横亘这两条路,稳健运营,还是积极抄底。

一般来说,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对策。

分别是:用户维度、竞争维度,以及自我纬度。



1
用户纬度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用户维度,也就是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毕竟我们所做的一切运营活动,最终都要以用户是否买单为基准。

那决定用户购买力的,是他们的收入状况和消费意愿。

从收入状况来说,如果同样是遭遇疫情的城市,你们场馆停业,用户大概率也是停工在家甚至裁员失业,收入一定会大打折扣。

即使没有遭遇疫情的城市,因为股市低迷、核心城市商贸堵塞、业务环节中断等问题,很多白领和中产阶级的钱包也很难有大的收获。

因为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支出一定会受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减少非刚需支出,比如健身。典型的表现就是客户青睐性价比更高或者免费的健身环境,放弃续费,甚至要求退卡退课。

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样收入状况减少的情况下,不同收入层次和生活方式的用户消费意愿并不相同。

比如年度50万和年入5000万的人群相比,同样是年均5万的健身支出,前者今年放弃付费健身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后者。

如果定位于高端人群的健身瑜伽、普拉提场馆来说,客户的消费意愿也并不会消退太多,毕竟这部分支出的占比对他们来说并不起眼。

同样,如果是一个硬核课程发烧友,或者通过健身大大改善身体状况,正处于狂热爱好期的用户,继续付费的可能性也更大,这就要审视场馆的特色是否鲜明。

所以问题来了,你的用户群体属于什么阶层?他们的收入受今年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大吗?你们的场馆特色鲜明吗?此前客户留存复购率和转介绍率高吗?



2
竞争维度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任他强,明月照大江


竞争层面,实际上是要看同行的生存状况。因为资深健身人都明白,创业竞争很多时候靠熬,熬死对手你的活路就开了。

如果是类似于疫情闭店与用户消费下降的影响这样的外部影响,那么在你这个区域的同行大家的遭遇都是一样的,所谓雨露均沾一视同仁。

如果大家都活得不好,你也不用为自己的暂时困难黯然神伤,说不定别人比你更困难,只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而已。

很多时候同行以往的优势,在疫情作用的影响下,还会变成劣势。

比如去年营收不错,年初激进扩店的品牌,很多新店恰恰成为了极大的负担。

比如沉迷于传统线下模式和人海销售战术的团队,过去两年没有抓住线上运营搞流量的入局契机,今年就只能坐以待毙。

比如平日流量大招牌足的商场店老板,却很羡慕办公园区店的你,因为你租的国有物业能免好几个月租金。

问问自己,周围的竞争对手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获客手段以线上还是线下为主?目前情况下,谁的成本负担更高?如果疫情持续,谁的生命力更强,坚持下去的底气更足?


3
自我维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孟子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场馆出现了困难,你是当下做不好,还是从来没做好过?到底是大环境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如果是个人能力问题,大环境好的时候都没赚到钱,现在更加不必奢望能大富大贵,不如放下焦虑面对现实。

那如果你前期很成功,如今觉得哪哪都不顺,那么目前的挫折或许的确不是能力问题,而在于你面对逆境的时候,内心够不够坚定,信念够不够强大,或者懂不懂审时度势地去看待市场。

受不了一线城市激烈竞争和高额成本的,可以去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碰碰运气,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按传统销售模式负债过多惶惶不可终日的,可以改为包月模式,放低对利润的要求,求一个睡的安稳。

人挪死树挪活,也许换个环境换个领域,还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有人相信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没错。

但在抄底前也要想想,除了物业便宜竞争对手逃离的客观利好,你的资金、团队储备、管理体系是否做好了准备,你是成竹在胸还是赌徒心态?

如果下半年口罩管制再次来袭,你能否承受新增成本。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我支持你抓住机会险中求胜,如果不是,结局无异于飞蛾扑火。

在股市里有一句话,牛市照样有人亏钱,熊市也有人赚钱

是走是留,何去何从?

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板的能力与眼界、选择与决断,以及一点点运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