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西北变“暖湿”?不要盲目兴奋

 longhy2000 2022-05-13

西北变“暖湿”明明是个老话题,为什么隔段时间就变成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西北变“暖湿”这个结论,的确流传了不少看上去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包括“气候临界点要出现了”、“降水过秦岭了”、“中国降水线正在北移”、“新疆植被每年狂奔150公里”、“西北气候将重回盛唐”等等。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早在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中科院的院士们就研究过中国西北气候,是否正在由“干冷”向暖湿转变。但当时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西北地区的降水量,的确在过去几十年有增加趋势,但是如果与这些地方的蒸发量相比,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且,由于增加绝对值本身也不大,所以,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也没有在根本上突破质的飞跃,水资源紧缺和干旱依然是中国西北暂时很难改变的现状。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可能隔段时间就会看到西北变“暖湿”的消息,但这个老话题还算不上是一个多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不管是中国西北变暖湿,还是正在变暖湿,都还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另外,一些论文里面提到的“暖湿化”,也不是达到“暖湿”的意思,要知道“湿润”和“干旱”就像是气候两种极端状态,两者之间就像隔着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不是多下几场雨就能从干旱变湿润的。

总而言之,看到中国西北变“暖湿”这样的说法,不要盲目兴奋地去建议如何大开发和利用。至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也没得出西北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意味着西北正在从“冷干”变“暖湿”的结论,就连有没有这样的转变迹象,也都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本就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很多地方降水稀少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形影响。

判断中国西北的干湿状况,除了降雨量大小,还有哪些依据?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弄清楚中国西北为什么会干冷,在前面也简单提到了地理位置的影响,因为西北本来就在亚洲大陆内部,这里和海洋水汽源距离较远,北有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南有西藏高原,东有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西边又隔了亚欧大陆和帕米尔高原,所以才会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那么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这可以说是西北干冷的自然因素。

另外,对比一下西北过去几百年的变化就不难发现,人类活动的确也对这些地方的荒漠化起到加剧作用,比如过度开发地下水,大量植被被砍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土壤水分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更加恶化了。说到这里,大家就该明白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了吧,这不是逆天而为,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亡羊补牢”。

中科院院士们最早提出中国西北是否变“暖湿”,的确也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比如:西北的一些地方有降水量连年增加的情况,有的湖泊湖面面积持续增大,部分河流发生洪水的频率增加,在荒漠化严重的前提下有的地方竟然植被变多……

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得出一个结论需要充分的依据,包括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同样有严格的判断条件,而大家关心的中国西北是否变“暖湿”,同样也要严谨对待!要准确分析中国西北的干湿状况,一定要盯紧蒸发量和降水量这两个重要指标,只要一个地方的蒸发量比降水量多,那这个地区的气候就依然是干旱状态。也就是说,西北部分地区降水量虽然在增加,但我们还要去看这些地方的蒸发量有多大,因为,干湿变化是蒸发和降水两者作用的结果。

而且,西北地区的不少地方,不仅自然降水量较小,而且潜在蒸发量还很大,有的地方可能一年都没有100毫米的降水量,但却可以每年蒸发掉2000毫米,这就是典型的入不敷出了。由于这些地方的日照和辐射都比较强,所以,哪怕是长江流域很多地方每年有一千多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把这些雨都下到中国西北,实际上也很难应对如此大的蒸发量,这也是西北缺水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时段西北地区增加的降水量:1987年到2009年,西北47个气象观测点测量出年平均降水量为134毫米,对比一下1960年到1986年这段时间11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的确增加了大约20%的降水量。

但是,西北地区在降水量增加的同时,温度也升高了,且增加幅度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7年到2009年是8.69度的平均温度,而1960年到1976年只有7.33度的平均温度,虽然看上去只是1.36度的差距,但蒸发量却在90年代中期前后表现出不晓得差距,增加的二十多毫米降水量,相当于多出来的蒸发量的一半。

也就是说,增加的降水量,根本不足以让西北从“干”变“湿”,因为这里的蒸发量依然还远远大于实际降水量,增加的这部分降水,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干旱现状,但这和“暖湿”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倘若真的想要西北地区发生干湿状况的话,那一年的降水量怎么也得超过500毫米才有可能。但是,尚且没有一个研究结论可以得出,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此大的变化。

“由黄变绿”的中国西北-治沙人: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众所周知,中国很大一部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际上就集中在西北地区,这些地方的生态治理工作也已经开始了几十年时间,所以大家才能看到西北地区由黄变绿,因为这里的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一年比一年少。

虽然中国西北暂时还没变“暖湿”,但很多地方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变好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没有几个人没听说过毛乌素沙漠吧?当地治沙人有这么一句话: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付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恢复到如今大家看到的样子。

总而言之: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变好,不排除降雨量增加带来影响,但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而且这一实施就是几十年时间,投入的成本也很高,比如仅仅是塔里木河治理就超过了100亿。

另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冰雪消融带来的水资源也比以前变多了,这就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降水量变多无关了,因为冰川融化加剧是冰冻圈衰退的表现,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只要详细观察西北多出来的降水量就会发现,并不是真的下雨的次数明显变多,而是单次降水的强度在增大,这又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