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许愿真 2016-01-08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污染物含量等值线图

【典题剖析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B.从冶炼 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答案】C

【解析】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故A错误。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B错误。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相同,故C正确。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150~200 mg/kg之间,故D错误。

 

2. 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

【典题剖析2】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HR  BQR  CQH  DH K

2)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答案】(1A (2B

【解析】(1)R的取值范围是160—180,Q是180—200.K有两种可能: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160,则K取小于160的数值,即140~160;若与K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K取大于180的数值,即180~200之间。H有两种可能: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H取小于180的数值,即160~180之间;若与H相邻的等值线为200,则H取大于200的数值,即200~220之间。所以,可能相等的两地是H和R、K和Q,再结合答案,本题只能选A。

(2)一般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年均温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N到M符合此规律。答案选B。

【知识拓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在两条相邻等值线间有一闭合等值线,如果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中的高值相等,那么闭合等值线内的各点数值比高值还要大,其取值范围是大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小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值距;反之,如果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两条中的低值相等,那么闭合等值线内的各点数值比低值还要小,其取值范围是小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大于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值距。 

3.等年降水量线图

【典题剖析3】读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回答(1)~(2)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图中沙地年降水量数值可能是(  )

A.420  B.370C.320  D.270

(2)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基本格局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距海远近C.植被状况  D.人类活动

【答案】 (1)C (2)B

【解析】

(1)读图:沙地处等值线闭合,包围等值线数值为 350,相邻等值线共 3 条,北边和南边为 400,西边为 350;联系:局部闭合等值线规律,判断数值在 300~350 之间。

(2)读图:该地区等值线数值由东到西逐渐减小;联系:该地区海陆位臵,由东到西,离海越来越远,水分条件越来越差。

 

4.干燥度等值线图

【典题剖析4】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 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读中国部分区域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推测干燥度是指(  )

A 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比B.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C.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D.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关于该区域干燥度分布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等值线弯曲的原因是位于山地背风坡

B.乙处比丙处干燥度变化慢

C.本区域干燥度自南向北递增

D.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答案】(1D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干燥度等值线的变化规律,由东向西数值递增分析,西部内陆降水少,干燥度数值不可能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A、C错。西北地区水分缺少,实际蒸发量比东部要小,所以干燥度数值大不是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B错。西部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可能蒸发量大,所以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D对。
(2).读图,根据数值变化规律,甲处干燥度较低,说明是蒸发少或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少,数值应较大,A错。图中乙处与丙处等值线差值不同,如果等差都是1.0,乙处等值线更密集,乙处比丙处干燥度变化快,B错。本区域干燥度自东向西递增,C错。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D对。
考点:等值线图的判读,影响干燥度分布的因素。

 

5.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来源:学&科&网]

【典题剖析5】下图是我国东部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影响MR两地收获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

2N地与R地相比,收获时间差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        B.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

C.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        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

【答案】(1A (2A

 【解析】

(1)图中显示M地位于北方地区,R地位于南方地区,因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热量条件差异,使冬小麦的收获期M地晚于R地。

(2)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大大小小”原理)可知,N地冬小麦的收获日期早于5月1日,由所处的位置看,N地是四川盆地,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其冬季的热量条件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R地优越,因此冬小麦的收获较早。

 

6.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

【典题剖析6】日照时数是指每天从日出到日 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日照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读“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

(1)成都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多少?

(2)试分析昆明与贵阳的日照时数差异及其原因。

(3)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比东南部________,西北地区应如何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答案】 (1)1 200小时 2 400小时

(2)昆明的日照时数比贵阳长得多。原因:贵阳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而昆明多晴天,所以昆明的日照时数比贵阳长。

(3)长 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发展瓜、果种植等特色农业。

【解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日照时数的概念,并结合天气、气候因素分析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思考其地区差异的原因。第(1)题,成都和昆明的数据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第(2)、 (3)题,昆明比贵阳日照时数长得多的原因可以从降水多少(或天气状况)来解释,并由此可判断出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长短及农业发展的情况。

 

7.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

【典题剖析7】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际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高考学考地理题型解读九: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1)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显著,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

(2)境内多中低山,地形条件利于冬季降雪,且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山地坡度适中,适宜建滑雪场地;地势较高,大气扩散条件好,污染小;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解析】:
(1)先明确空间分布均匀不均匀,再分述具体的空间分布(哪里多 哪里少)。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京津唐地区)和西南部平均日数较多;图示区域北部(坝上高原)和东南部(山东丘陵)相对较少;城市多乡村少。冬季风力大、沙尘多,气温低、燃煤取暖烟尘多;夏季降水多,空气中尘埃少,植被覆盖率高。所以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2)纬度较高使得该地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持续时间长;低山丘陵的地形利于冬季降雪;坡度适中利于滑雪项目的开展;地势高、人口少,空气清新、环境条件好等方面来分析。
知识点:等值线地图判读;雾霾成因分析;冬奥会举办地的区位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