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会打仗吗?看看李世民的评价,就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360ws 2022-05-14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丽数次侵犯新罗,唐太宗李世民派遣使者到两国去调和矛盾。

但高句丽拒不奉召,其朝中大将盖苏文更是大放厥词,说中国无人知晓兵法,这让唐太宗十分恼火,于是召见卫国公李靖问策。

李靖此时已渐老迈,征伐之事已是力不从心。当他闻听唐太宗的想要讨伐高句丽,立刻劝说唐太宗当以武侯诸葛亮征南蛮时的正兵之道征讨高丽。

听闻李靖提起武侯,唐太宗被高丽困扰的心情顿时间少了许多,于是饶有兴致地说道:“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

随后便让李靖评价诸葛亮应当在哪一等?李靖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唐太宗说:陛下又当如何评价武侯?

一、善于治军

诸葛武侯,唐太宗对这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认识,最初还是依靠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中提及诸葛亮时,多次赞许他以“制戎为长”,多善于治军,部卒皆愿奉其号令。而诸葛亮治军,其实靠的就是两个“字”

首先便是治军以“明”,要求军队必须具备明确的道德规范。

自古凡是用兵,都讲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若失民心,哪里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诸葛亮专门修定了军中的法令,提出'师出以律,失律者凶’。他希望以此来告诫将官,必须约束士兵,对百姓秋毫无犯。

而对于那些管理士兵的将领,诸葛亮更是提高了自己的要求,在他的《将苑·将材》开篇就提到:

“夫将才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将道德、礼仪放置于开篇,随后才是气凌三军、勇于大敌、勇而多计,

诸葛亮认为一个军队的风纪与道德,源头都在将军身上,因此选将军首要的就是为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

若是将军带头犯纪,那么整个军队的风纪也将彻底崩坏,又何谈兴义师、出义兵呢?

其次,便是治军以“信”,在诸葛亮的《谕参佐停更》中,明确提到“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

诸葛亮认为统御军队的将帅当要以维持信用为本,治军重信才能使得法令恒通、上行下达。

若是军队里没有了信用,那么将帅便会朝令夕改,即使统领着百万之众,也会形同一盘散沙。

而治军带兵,为将者多以赏罚来计较功过,若是赏罚分明,那么士卒将会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值得用命。

二、定南中,边陲永不犯

蜀汉建兴元年,蜀汉正处在生死存亡一线,外有曹魏、孙吴虎视眈眈,内有益州豪强煽动南部孟获叛乱。

此时诸葛亮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然而,在内忧外患之时,诸葛亮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

从战略角度,诸葛亮继续沿用了“北距曹魏,东和孙吴”,并派邓芝出使东吴,不但使得孙刘两家继续修好,也使得曹魏不敢轻易发兵,从而降低了敌人的数量。

在外部威胁暂时得以稳定后,诸葛亮便开始解决内忧。

他一面积极进行兵员补充,开展兵士的训练,一面向南部叛乱的部落进行规劝,希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然而,此时身处南部边陲的部落首领孟获根本听不进去诸葛亮的规劝,只想着割据并称霸一方。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以三路对攻之势向孟获进逼。

同年五月,诸葛亮率大军直渡泸水,在云南曲靖大败孟获的军队,并生擒了孟获。

生擒孟获后,诸葛亮突然想起孟获本人在当地的土著和汉人中具备一定的威信,又想起出征前参军马谡向自己建议的'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

而这与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策略正好对应,于是并没有处决孟获,反而带他参观蜀军阵营,好言规劝他投降。

在孟获表示不服的时候,便将他放回去,让他再次整军备战。

经过几次较量,孟获接连败北,诸葛亮多次抓他放他。孟获逐渐认识到了诸葛亮的宽人之心,以及蜀汉并不将南中部落当作蛮夷。

于是他郑重地向诸葛亮保证“南人不复返矣”。

在得到孟获的保证后,诸葛亮又率大军南下与李恢的军队会师,紧接着大军向西开赴滇池,平定了周遭的部落叛乱。

至此,诸葛亮的这场以心战为主、兵战为辅的战役彻底结束,并且为蜀汉打下来一个坚实稳定的后方。

先以战略取胜,让蜀汉未战便失去两个敌人,然后以心战为主,给蜀汉巩固后方。

三、抗曹魏,北伐震司马

对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经历,唐太宗几乎是烂熟于心,

甚至每当想起武侯首次北伐时因错用马谡导致丢失战机,也不禁为他扼腕叹息。

在唐太宗看来,蜀汉与曹魏相比,本就处在地域和民众都相对较少的境地,而且蜀汉还受到了地域的限制和战略物资马匹的制约。

但就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蜀汉的军队仍能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和曹魏军队打得有来有回。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亲率大军攻祁山以图解决陇右战事,后派遣马谡率军于陇山口截断曹魏军队的增援。若是单从战术策略上讲,它在唐太宗看来堪称极佳,因为陇右对蜀汉来讲有三个重大优势:

第一,此地海拔高于关中地区,蜀汉占领此地可以对关中的曹魏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对于战略来说极为有利。

第二,益州虽然号称天府之国,粮仓漫溢,但蜀道艰险,向外运粮极为不易。而陇右土地肥沃,若是占领后则能够消弭蜀汉军队在长距离作战上粮食的问题。

第三则更为重要,那便是蜀汉长期受到战略物资马匹的制约,致使机动能力大不如曹魏军队,但陇右则却是生产战马的地域,若能占据此地则可改善蜀汉军队的机动能力。

而当时的情况对蜀汉来讲也极为有利,由于诸葛亮先前在斜口布置的疑兵,使得曹魏错误的分析了诸葛亮的意图,没有着重防守陇西。若是马谡遵循诸葛亮军令守住陇山口这条通道,那么北伐将取得空前的胜利。但事实是令人惋惜的,马谡并没有守住龙山口,以至于首次北伐失败。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此时的他已然没有了首次北伐时的优势,部队机动性、粮草等问题时时困扰着他。然而他却以奇谋出散关,保卫陈仓,斩杀曹魏大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蜀汉占领阴平,逼退曹魏援军大将郭淮。

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射杀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兵出五丈原,让曹魏主将司马懿畏之如虎,只能坚守营门闭而不战。

唐太宗自己曾评价过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说他:“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言辞间尽显褒义,对司马懿的雄才大略和雷厉果断是赞赏有加。

然而,当他对于司马懿在五丈原上的表现时,却常嗤之以鼻,并毫不留情面地说:“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的确,司马懿坐拥大军,粮食补给充裕,更有蜀汉军队所希冀的骑兵军团,然而就是这样的军队在司马懿手里却变成了只能坚守营门、闭而不战的怯懦军队。

唐太宗以后人的视角观战,只觉司马懿的表现十分丢人,随后更是补充说道:“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马上皇帝,通过对司马懿的评价,间接地给予了诸葛武侯最高的赞许!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