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鹿之战后,章邯明明还手握重兵,为什么最后选择不战而降了呢?

 老易说史 2022-05-14

巨鹿一战天下惊,项王之名显风流。

乾坤初定黑云散,再起风云且无休。

巨鹿城下一战,项羽凭借天神下凡般的表现直接让全世界为之折腰,巨鹿城之围顺利被解,一盘散沙的诸侯联军也自觉地紧密团结到了以项羽同志为核心的周围。天下的反秦大业从各自为战的小打小闹阶段正式进化到形成统一战线的战略高度。

别小看这一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件事,单打独斗再厉害,最终的成就都会有限的,但能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整合整个行业的资源和力量,就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前途无量。

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是因为团结了足够数量和体量的同志和力量,你才能形成平台优势。你一个人利用互联网进行买卖活动,你干得再好,也就是一个成功的电商,也成不了马云。只有你把所有做电商的人集中和团结到一起,你才有可能到达某宝的战略高度。

与此同时,尚未来得及加入战争的章邯,一听说王离十多万的长城军被团灭了,心中惊恐交加,项羽这种战斗力也太恐怖了吧?于是,决定避其锋芒,于是率兵退往棘原,构筑防线,以待战机。

项羽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也率军赶了上来,陈兵漳水南岸,与章邯率领的秦军形成对峙之势。

巨鹿之战属于野战,这种战争双方都没有防御掩体,基本上就是依靠血性、战力直接对冲,属于针尖对麦芒的硬拼,打法强硬,效果直观,让人热血沸腾。但是,依托于城池的攻防战却是另外一回事,人家打不起但是躲得起,打这种战争,更讲究韧性和技巧。

项羽的诸侯联军不断攻击之下,章邯决定再次避其锋芒,逐渐后撤,退守安阳。

章邯为什么要退守安阳呢?在棘原不是守城吗?在安阳也是守城,这有什么区别吗?有!因为安阳背靠敖仓这个大粮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章邯是想依托于后勤优势和项羽打持久战。

为什么说章邯是秦朝最后的名将呢?纵观其多次用兵的特点,那真是一个稳,未谋胜先谋不败,妥妥的名将风范。

章邯用兵,闪电出击时,精准狠辣,其疾如风;一击不中后,果断防御,不动如山。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为将者的必备素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将略。尤其是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一时之间战胜不了,千万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急于求成,这个时候就是要稳住阵脚、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对手无懈可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和等待,在自己不犯错误、不给对方机会的情况下,等敌人先犯错误、先给机会。

在此,也要奉劝广大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自身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时,一定要多看“失败学”,少看“成功学”,因为失败往往比成功更直观,也更有利于我们去弥补自己的短板。

举个例子,失败的项羽和成功的刘邦,谁更容易产生普世的借鉴价值?自然是项羽,不可沽名学霸王嘛,至于刘邦为什么能成功呢?很多人学一辈子,可能都学不到一点皮毛。

失败会直接暴露很多问题,成功则会掩盖很多问题,我们说以史为鉴也好,说自我修炼也罢,归根到底是先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失败学”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对应的认知,从而对症下药地去打磨自己的人性。

这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一个道理,和“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也是一个道理。

章邯就是这方面的光辉典范,他这一辈子很少行差踏错,即便占据绝对优势,也要采取最为保险的方式去战斗,将风险降至最低,如定陶之战;即便遭受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也能及时止损,先保证自己有翻盘的资本和机会,再耐心等待对方犯错、给机会,如巨鹿之战前后。

人,有时候懂得自我保护、有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看看楚汉时期那些军方,被项羽同志横冲直撞,怼成个什么样子了?说他们都欲哭无泪是一点都不过分吧。刘邦被打得老婆、孩子和亲爹都不要了,彭越被打得躲在深山老林里一般不敢出来,齐地被打得支离破碎,靠发动群众战争来苦苦支撑……唯有章邯能进退有度地全身而退。

那么,既然章邯这么厉害,为什么手握重兵的他最后被项羽给逼降了呢?他不更应该让项羽束手无策,或者顶多让项羽获得个惨胜而归吗?

这里先要解释一下,军事战争的胜负,其实除了像巨鹿之战的直接对冲,其实很多时候决定战争的胜负手都不在战场之上,而是在于庙堂之上。后勤、军心、民心、阴谋等各种各样的隐性因素悄然之间早已定下了胜负的基调。

章邯虽然很厉害,但是人家不容易,不光遇到的对手是那个时代最能打的猛男,关键背后还不断有小人给他捅刀子,还特么战斗在一个极其严苛的体制内。

自从巨鹿大战之后,平时光知道胡吃海喝的胡亥就开始问责了,你章邯怎么回事呢?咱们大秦勇士这么能打,你怎么就打了败仗呢?咱们大秦帝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失败,你这个没用的家伙,再不干点成绩出来,要你好看!

当然,准确来说,应该是赵高的内心独白。一来是因为秦朝当时已经被赵高专权了,二来是赵高对章邯的打压动机更强烈一些。

因为章邯是李斯的老部下,而李斯在半年多前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李斯、冯去疾等一大批秦始皇时期的实权派老臣全部被清算了。

站在赵高的角度,章邯也算是李斯一系的“漏网之鱼”了,早已在被清算的名单之中。只不过当时章邯领兵在外,而且是逮谁灭谁、捷报频传,这个时候赵高强行动手确实不合适,风险很大。

但是,现在章邯失败了,赵高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秦朝“军功制”的牌子对他进行反倒清算了。

临阵逼将,这历来都是兵家大忌,但赵高这个敢于指鹿为马的小人是不会管这么多的,不到死到临头的那一步,他永远都是只看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又到了熟悉的场景了——名将之困,章邯陷入了李牧等人处境了,前面是强敌压境,后来是小人捅刀,进退两难啦!

章邯继续发扬他“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作风,既不轻易妥协,也不拍案而起,而是主动去寻求消除误会、争取支持。他在得到秦朝高层意见之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自己的参谋长司马欣去找赵高解释,并表示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最高指示。

但是,赵高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吗?他三天都没有接见司马欣!

司马欣再迟钝也明白此事不同寻常,越等越没信心和底气。于是,便动用了朝中的关系去打听,结果打听回来的消息果然是赵高不打算放过章邯。

情况不对,赶紧撤退!司马欣当机立断,赶紧撤离咸阳,回去给章邯报信。

赵高听说司马欣跑了,便马上派人去追。也得亏司马欣深受章邯的影响,行事十分谨慎,回程的时候走的是一条小路,让赵高扑了个空。

看到没有,为什么我们常说,跟随一个优秀的领导是能让人终身受益的?因为领导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往往是能潜移默化地滋养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的。

反之亦然,像赵高这种拙劣的小人,谁跟着他谁倒霉。大敌当前,你本应该安抚将士去共度难关,结果你偏偏要趁机清除异己,自乱阵脚;退一步讲,就算你想临阵换帅,那是不是应该出其不意、雷霆万钧?结果他磨磨唧唧、欲盖弥彰;最后,司马欣代表章邯来主动示好,你不管接受还是不接受,是不是都应该当机立断?结果不光让司马欣刺探到了他的真实意图,还让司马欣成功逃脱了。这种领导的水平,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领导者在重大利益的把控上,一定要做到快、准、狠,牵涉到的利益越大,对方的反抗力就会越大,真正高明的人是不会给对方留反应时间的,就是要在对方反抗意志没有形成之前将对方击垮。

另外,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是赏与罚,都一定要干脆分明,不要让下属去自行揣测。因为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往最坏的方向思考问题的。

你说这个事情要是干成了,我有可能会奖励十万,别人会怎么想?绝对会先想到自己啥也得不到!你若说这个事情没干好,我有可能会撸掉你,别人会怎么想?绝对会先想到你是不是要对他动手了。

人其实都是有风险意识和自保意识的,当他嗅觉到不同寻常的意味后,总是会率先去思考风险和伤害,然后构筑自己的自保意识。所以高手在办人之前,往往会稳住他的心,再速下杀手。

秦朝让赵国这种庸才当政,焉有不亡之理?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赵高就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一只大妖孽。当然秦朝灭亡不仅仅是赵高这一个诱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司马欣在回去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向章邯如实汇报了工作,并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咱们的皇帝基本是不管事了,也管不了事,国家大事都是赵高一人说了算。这个人嘛,咱们打了胜仗,他会忌惮我们,最后会迫害我们。若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更不用说,会直接下手置我们于死地的。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看法就是这么个看法,将军,您自己三思而后行吧。司马欣其实也就是没有直接把“投降”那两个字说出口而已,因为横竖都是死,只有投降才有一线生机。

章邯表示自己心乱如麻,我想静静。毕竟生死大义的人生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痛快地做出决定的。

这个时候,赵国的丞相陈馀的劝降信也被送到了章邯的跟前,信中的大意是:白起为秦将,迫楚迁国都,坑赵于长平,大功无数,最后被赐死;蒙恬为秦将,赶跑了匈奴,开辟河套、榆中数千里地,最后被迫自尽。这两位将军劳苦功高尚且不得善终,况且将军您领兵三年,刚刚丧师十几万,诸侯起义越打越欢,朝廷会放过您吗?有功也是死,无功也是死,这样的朝廷你为他卖什么命?我们一起推翻它不香吗?是裂土封王还是举族被杀,你认为哪个好呢?

陈馀这封劝降信给本来内心极其矛盾的章邯心理再次加上一块砖头,让他更加喘不过气来了。投降吧,毕竟赵高还没有公开动手,所有关于他的阴谋也只是一种猜测,万一他最后说他没想弄死自己,自己要背上千古骂名的;不投降吧,对面的项羽实在太恐怖了,朝堂之上显然也不怎么支持自己,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死。自己死了还是其次,自己的家人呢?手下几十万将士呢?他们怎么办?

权衡再三,章邯还是很谨慎,先派了使者到项羽那里去商谈投降的条件了。这是利益博弈之中很值得学习的一点,妥协、让步、屈服、投降这些让利的事情,永远都不要一步到位,越是见到诱饵就咬钩的鱼越没有价值。

项羽在接收到章邯的投降意愿之后,表现得十分高明,并没有直接和章邯的使者谈条件,因为谈判桌上的筹码都是靠背后的实力来支撑的,绝对话语权要靠绝对优势打出来的。

此时章邯已经和项羽僵持了近半年了,章邯此次投降,主要是因为心理恐惧和疲惫,但他的手里还有20万兵力,他的家眷也都在咸阳,投降的意志并不坚决,容易瞻前顾后。

所以,项羽决定趁章邯心理疲惫的时候,再揍他一次,只有把他揍怕了,揍得他心理崩溃了,他的投降才会更彻底。

此时,赵将司马卬自上党插进河内后方,张耳的小弟申阳强渡孟津插进了洛阳开辟了第二战场,相当于诸侯联军已经对章邯完成了背后包抄,这也意味着一直让章邯有恃无恐的敖仓大粮仓也暴露在诸侯联军的火力之下了。

这个时候,再痛扁章邯一次,更容易让章邯心生绝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项羽趁着章邯 此时还在约降的犹豫之际,对其发动了总攻。

项羽带着楚军,先后两次击败章邯。章邯面对前面打不过,后路又被堵的困境,再结合之前的种种思量,终于彻底屈服,派出使者跟项羽说:“大哥,咱们不打了,确实打不过你,我服了,我投降!”

选择的主动权彻底掌握到了项羽手里了,可以继续痛击秦军,也可以受降。

最后,项羽因为楚军粮少,遂许其降。否则,按照项羽的脾性,大抵会把章邯这支秦军赶尽杀绝的。因为他项羽与秦朝是有国恨家仇的,不共戴天,没必要对秦人讲什么仁慈,更何况项羽本来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

项羽这一点,大家在生活中能规避的话,要尽量规避,快意恩仇这种性格很招人喜欢,但不好使,因为它还有一种说法叫“意气用事”。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对仇恨恩怨的过激反应,副作用极大。

项羽同意了章邯的投降后,章邯前去拜见项羽,一把鼻涕一把泪,大骂赵高擅权,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项羽也表现出了非常大度的一面,不但没有迁怒章邯曾经杀了他叔叔项梁,反而封他为雍王,留在军中待命。另外封司马欣为上将军,令其率领降军去反攻秦朝。

至此,秦朝的有生力量基本上全部被收服,无兵无将的秦朝进入了灭亡倒计时。

后来,狗急跳墙的赵高意欲投诚无果之后,逼死了胡亥,扶持秦王子婴上位,却被子婴痛下决心反杀。刘邦进入关中时,子婴率众投降,曾经威震天下的秦朝就此灭亡。

回到文章的主题上来,为什么手握20万兵力的章邯最后会对项羽不战而降呢?转化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妥协呢?网上有一句话叫,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章邯是秦末前五的名将,手握几十万虎狼之师,且在半年前还意气风发地一路摧枯拉朽、横扫天下,几乎扫平了所有的起义势力,要能力有能力,要实力有实力,要成绩有成绩,多么有骄傲资本的一个人呀,他为什么突然崩溃了?

章邯的崩溃(投降),过程在前面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不再一一复述了。但是,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无法摆脱内忧外困。

崩溃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选择。

当一个人前面有战胜不了对手和困难时,后来又没有安全可靠的支持和退路时,他是很难战胜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的,这个时候他的风险意识会左右甚至决定他的判断和选择。

就像章邯一样,项羽他确实打不过,赵高确实想害他,进不了也退不得。就算他想要一死了之,还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他能怎么办?

为什么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因为成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要独自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他可以苦一点,也可以累一点,但是他永远需要选择的空间,哪怕是一丁点。

崩溃,是因为所有的压力达到了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临界值,是一个人在难以承受的状态下选择松下最后一口气。

章邯如果没有遇到项羽这个让他绝望的对手,他是不会投降的!韩信、刘邦也打败过他,他为什么不投降?因为他心里还有念想,只要回到对等的条件下,他觉得自己并不一定会输给他们,只有项羽能在劣势下彻底打得他心服口服!

章邯如果没有碰到赵高这种背后捅刀子的小人,大抵也不会投降!因为人生的起起伏伏是一种常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连个遮风避雨、恢复元气的地方都没有。很多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尚能强颜欢笑地回家,但是回到家里,如果家人也对他横眉冷对,几乎毫不例外,这个人是要情绪爆发的。

章邯如果是孤家寡人一个,了无牵挂,他大概率也是不会投降的!人生苦短,搞死有卵,不就是个死吗?谁怕谁!但是他有家人、有念想、有情怀,他必须要去学会作出一个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选择。

末了,说一句,永远不要不去妄断是非,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讨论别人的选择,学会读懂和尊重别人无奈的选择,便是对历史、对生活最好的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