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小竹:杨氏兄弟的阅读史

 置身于宁静 2022-05-14

 1983年,我认识了这样两兄弟。他们姓杨。哥哥外号幺六,当过知青,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重庆下游一叫涪陵的小城当中学语文教师。弟弟叫什么名字忘了,好象也没有叫得开来的外号,其称谓在哥哥幺六的嘴里一般总是“我们弟娃”。

    “我们弟娃又给我买了几本书。”幺六常这样说。

    两兄弟的感情在外人看来都是好得不得了。最主要的是,有相同的爱好,酷爱买书,酷爱阅读,而且,打一开始,哥哥喜欢卡夫卡,弟弟也一定会喜欢卡夫卡。哥哥在涪陵的书店碰到一本《城堡》,必然是一次买两本,其中一本就是给“我们弟娃”买的。弟弟在重庆碰到《审判》,一样也是买两本,另一本就是给哥哥幺六的。弟弟没当过知青,也没上过大学,于是留在重庆家里,等到父亲退休,便顶替到父亲的厂里当了一名工人,据说使用的机床也是父亲曾经使用过的那一台。但幺六常对我们讲,我们弟娃的文学才华在我之上。只是,他只读不写。

    的确,兄弟俩唯一的不同点可能就在于,哥哥阅读,但自己还要写点诗啊小说什么的。而弟弟似乎没有文学梦,这方面的文字一个都没写过。

    我印象中,兄弟俩在阅读上除了推崇卡夫卡,还有就是艾略特。《荒原》的许多段落他们都能背诵。更神奇的是,他们还能背诵整段整段的小说。这小说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度,这部书简直就是兄弟俩的“圣经”,说他们百读不厌,一点都不夸张。“他妈的”,这句话成了1984年幺六和他弟娃共同喜爱的口头禅。

    然而,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是,两兄弟的阅读口味在1986年突然转向。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虔诚信徒,毫无来由地“反戈一击”,声称现代派都是狗屎,垃圾。他们又是那么一致地迷恋上了中国古典文学。而且,仍然是,弟弟在重庆的书店碰到一本《子不语》,必买两本,一本是给哥哥买的。哥哥在涪陵碰到《三言》、《二拍》,必买两套,另一套就是给弟弟的。朋友们虽然对两兄弟的突然“倒戈”百思不解,但也的确是这一变故的受益者。兄弟俩所有现代派文学藏书在1986年向我们几位核心朋友开架赠送——哥们,看得起哪一本拿哪一本。当时我买的袁可嘉主编的《现代派作品选》不齐,我在幺六的书架上补齐了“二”和“四”卷。

    至今,我仍然想不明白,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杨氏兄弟这阅读口味乃至“意识形态”上如此彻底的“背叛”(或曰“革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