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地搬迁,让山里人跳出了苦海——电视剧《山海情》偶感

 书海拾贝 2022-05-14

​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在贫甲天下的西海固,因受气候干燥,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老百姓文化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差,社会基础薄弱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生活这里的人,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苦日子。

        庄稼无收年年种。

        尽管西海固地区十年九灾,种的庄稼,因为经常受到低温、霜冻、旱灾、水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往往是是收之甚少,甚至颗粒无收。与“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的丰收景象大相径庭,这不仅影响了当年的收成,也挫伤了他们种庄稼的积极性。尽管如此,这里的农民仍然秉持“庄稼无收年年种”的理念,依然痴心不改,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在他们心里,唯恐错过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份,更希望老天开眼,让他们也能撞上“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的大运,可是,残酷的现实,经常让他们的美好心愿化成了泡影。

       记得有个叫沙南的村子,有一年,六月底,下了一场核桃大的冰雹,持续了十多分钟。冰雹停了,人们纷纷跑出家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象核桃一样大小的冰雹,在地上铺了一寸多厚,房顶的瓦都被打成了碎片,树枝打落一地,田地里,玉米🌽,马铃薯都被冰雹打成了光茬茬,小麦的麦秆都被打折,平铺在地上了,蔬菜都被打成了碎片,没有来得及躲避的麻雀,喜鹊,乌鸦等鸟儿的尸体随处可见……冰雹所到之处,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政府及时开展灾后自救,给灾区发了生长期短的荞麦、糜子等秋粮种子,灾民及时播种,把吃饭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秋粮身上,他们给这些庄稼拔草施肥,看着这些在大家精心管护下,长势喜人的秋粮作物,人们愁苦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容。

到了8月下旬,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糜子也抽穗了,沉甸甸的糜子穗压的糜子弯下了腰,低下了头,一片丰收的在望的景象。虽然灾民食不饱肚,但看着这些即将收获的庄稼,他们仍然是开心的在田野里忙乎着,劳作着。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人们用现在长势喜人的秋天作物替代了夏粮作物绝收的愁苦的时候,9月初的一次大冰雹又降临沙南村,把补种的荞麦,糜子打成了光茬茬。这一来,寄托着全村人生存希望的秋粮,也在大冰雹中化为乌有了。

        天不作美,人之奈何。古人常说,八十岁老人门前转,一日不死要吃饭。但是,折腾了近一年的劳动成果,都让坏天气给损毁了,苦命的老百姓吃什么?怎么活呀?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来源,要想吃饭,还得去种地。于是,人们又在地里种上了白茶,萝卜这些生长期短的蔬菜,因为,到了九月份,种粮食作物已经来不及了。大概过了一个月,地里的蔬菜长大了,人们想着,没有粮食,收一些蔬菜也行,淹成酸菜,晒成干菜叶子,政府再发点救济粮,这个冬天就可以熬过去了。

        可是,又一场大冰雹降临,把这些蔬菜又打没了。人们绝望的站在地头,路边,有的叹息,有的抹泪,有的女人控制不住沮丧的心情,甚至嚎啕大哭……

        这一年,沙南村颗粒无收,辛辛苦苦与天斗,与地斗,斗了一年,不但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欠了生产队的债,可不是咋的,种庄稼,投进去的种子、化肥、农药……都是有成本的,投出去了,没有收入,这能不欠债吗?

        这一年,沙南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出去讨饭了,因为,政府给的那点救济粮,根本就无法生存。

         穷则思变,党的好政策,让西海固人民跳出了靠天吃饭的穷山窝,开始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批批带着海风和温暖的福建援宁人,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1997年,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与贫困群众同吃住,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和牺牲,用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去挑战自然力量的极限;用了20多年时间、用了整整一代人的奋斗,带领着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走出了祖祖辈辈无法摆脱的苦难生活。

       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正像电视剧所演的那样,通过异地搬迁,他们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福建省的无私帮扶下,在移民区这块新的土地上,安家落户,辛勤劳作,种庄稼,搞副业,种蘑菇,种枸杞,发展大棚蔬菜……一切能脱贫致富的事儿,他们都干,因为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这里虽然降水很少 ,但有黄河水灌溉,再也不怕下冰雹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甭提有多高了。

        移民搬迁成果累累,成效显著,成为我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范例

       截至2020年7月,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的奋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

         从大海边的福建,到2000公里远的戈壁滩。久久为功,改天换地!

        20多年的时间,中国人硬生生在这块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建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金沙滩”,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2020年7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山海情》落下了帷幕,而闽宁镇、西海固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段段情比金坚的“山海情”,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奋斗故事,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