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养老受老年人青睐

 乐康居 2022-05-14

核心提示: 截至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22.05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29900余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居家养老受老年人青睐

——走访社区养老服务

本报记者 魏裕隆

图为红叶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在用餐。图为陵口镇陵口村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下棋。

记者 裕隆 摄

截至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22.05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29900余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家门口”养老就近方便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生活在朝阳新村社区的赵馥羽今年82岁了,子女都在国外工作,难以照顾他,受传统观念影响,他又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而居家养老的方式正适合他。现在,家门口的红叶日间照料中心,给他提供了温馨的养老居所。他对居家、社区养老这种家门口的养老服务非常认可,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社区内老人精神寄托、生活依靠的场所。他说,这里的社区照料中心就像养老院一样,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老邻居老熟人在一起,很有家的感觉。

为了让社区里的老人知道当天的菜谱,日间照料中心还在醒目的位置放置菜单牌。“每天准时公示菜谱,小区里的老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喜爱,自行选择来就餐。”工作人员介绍说,自去年升级改造后,这里不仅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料,还开设了老年兴趣班,邀请老年大学的老师以及社区退休居民志愿者,免费为老人授课,让老人们快乐学习,学有所获。

居家养老是社区养老的基础

作为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虽然贴近群众,也受欢迎,但是因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以及规模小、条件差、管理滞后等困难,很难获得快速发展,因而,难以让众多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目前,只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社区作为支撑,组成诸如“社区志愿队”“爱心义工服务”等志愿组织,不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但从根本上说,这些队伍大部分都是一些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组成,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此外,社区缺少增进老年人相互交往的服务、娱乐设施和机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缺乏,老年人精神容易空虚。

近年来,受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居住分散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逐渐弱化,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完善农村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周三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陵口镇陵口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0多平方米的场地紧凑而合理,设有10张床位、厨房、阅览活动室等,十几位村民正在这里下棋、打牌、读书,社区退休医生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检查身体。“我跟老伴比较传统,不愿去养老院养老,平时到这里来吃饭、打牌、聊天等,都是乡里乡亲,很有亲近感。”85岁的朱大爷说。据了解,该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900多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日间照料需求大。

居家养老方兴未艾

在我市,居家养老方兴未艾,虽说是夕阳事业,却是朝阳产业,还有很多潜力。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正大力推广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根据《丹阳市镇(区、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及运行方案》,12个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基本已建设完成并开始运营。如今标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45家,镇(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9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至184家。为了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民政部门对各乡镇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年终民政部门对各个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运营评估,并视情况给予不同的补贴奖励,以此来激励社区养老服务的顺利进行。

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能否长期持续发展,关键看有没有专业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管理手段,有没有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服务菜单。此外,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鼓励采用灵活多样适合老年人养老生活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政府需要转变角色,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要改变管理责权和手段,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通过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服务,来提升居家养老这一人群的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