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勤奋学习的匡衡,在考试时却屡遭挫折,连续考了九次才中

 芥舟 2022-05-14
“凿壁偷光”勤奋学习的匡衡,在考试时却屡遭挫折,连续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当了一个很小的官——平原文学掌故。

但是匡衡的学问是实实在在的,尤其《诗经》,他不仅熟读,而且理解也很独特透彻,甚至在读书人中流传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话,认为是没人能解说诗经,就请匡衡来,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愉快。

匡衡的名声很大,却不是“应试选手”,考试成绩不好,没有受到朝廷重视,有很多儒生为他打抱不平,上书朝廷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朝廷对他的任用很不公平。

当时的皇帝是汉宣帝刘询。刘询派太子太傅萧望之调查这件事。萧望之把匡衡叫过来亲自面试,匡衡学问深厚,面对萧望之的问题他说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萧望之都惊叹不已。

对匡衡的学问惊叹不已的还有萧望之的学生,当时的太子刘奭。

话说匡衡满腹经纶,却并未得到皇帝刘询的重用,不是匡衡不够优秀,而是这位皇帝不喜欢儒生。好在刘询的儿子与他不同,刘奭即位后,为匡衡开启了官职的上升通道。

匡衡进入朝堂后,多年苦读积累的学问有了用武之地,他频频上书,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朝政得失,规劝汉元帝刘奭近贤臣远小人,他的意见,也多为刘奭采纳。匡衡个人也从郎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到光禄勋、御史大夫,最后达到仕途的顶峰——拜相封侯。

从一个穷到要靠蹭邻居家烛光读书的小人物,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走到位极人臣的地位,这本来是一个励志故事,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榜样。然而,到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转变。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驾崩,太子刘骜即位,一朝君子一朝臣,元帝朝权倾朝野的宦官石显,这时失势了,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便联合弹奏石显。

没想到匡衡和甄谭的行为,竟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司吏校尉王尊对他们这种之前不敢发声,现在却来落井下石的做法看不过去,上疏奏曰,当时匡衡和甄谭明明知道石显专权,危害朝野,那时候不弹奏石显,还对他阿谀奉承,现在弹劾石显,又不知先反思自己的罪过,反而张扬先帝任用权臣的过失,这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这道奏折写的义正辞严,无可辩驳,匡衡无言以对,急忙上疏谢罪,乞求挂印回乡。汉成帝不想刚刚即位就惩处前朝重臣,对匡衡说,不至于不至于的啊,这点过错可以宽宥,放心好好当差吧。

这件事看似就这么过去了,匡衡仍然负责朝政事务,但是,同僚下属开始在背后纷纷议论,认为王尊说得对,匡衡的威信顿失。

紧接着又发生一件事,他的两个宝贝儿子也出来坑爹了。

匡衡的大儿子匡昌当时担任越骑校尉,一次酒醉后杀了人,被抓捕入狱,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犯罪法办,杀人偿命。可匡昌的弟弟不这么想,他居然纠集越骑官员意图劫狱救哥哥。唉,匡衡满腹经纶,没有讲给儿子们听吗?

结果事情败露被人告发了,匡衡吓得脱下官帽,跑着去向汉成帝请罪,刘骜又一次宽恕了他。

都这样了,换个人就会申请退休,回家养老了吧?匡衡不,他以为汉成帝会无底线宽宥,无限次包容,所以,他自己又往身上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匡衡被封为乐安侯,封地是临淮郡的僮县乐安乡,面积为31万亩。乐安乡南边以闽佰为界,汉元帝初元元年,临淮郡标注地图时,把更南边的平陵佰当做了闽佰,也就是说,扩大了乐安乡的面积,有4万亩。

这个错误一直没有被发现,在匡衡被封为乐安侯的时候,他的封地也就按照错误的郡图多了4万亩,也就多了这4万亩土地的收入。本来这是工作人员的失误,与匡衡没有关系,多收的虽然侵占了国家的利益,但他也许不知情,也许知情但错不在他。

但是四年后,临淮郡重新统计田亩、绘制地图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错误,就把这个事上报了丞相府。匡衡没有主动的退回这多占的4万亩,反而是指使人要临淮郡以平陵佰为边界重新绘制了地图,使原来的错误合法化了,多出点4万亩就名正言顺地归为了匡衡的封地了。

唉,贪心不足蛇吞象,已经有了31万亩地的田租了,还怕吃不饱肚子吗?何必要侵占这4万亩呢?

这种事总是纸包不住火的,被人告发后,汉成帝刘骜派人调查了,属实,一道诏书,匡衡被贬为庶人,几十年的苦读和奋斗瞬间归零。

人在富过之后,很难再接受贫穷,在执掌过权力之后,也很难再归于平凡,拥有富贵之后最怕失去,匡衡如果在第一次犯错时就及时约束自己,约束家人,戒掉贪欲,勤勉为政,还能够安享富裕生活,落下清白名声,可惜通晓典籍满腹经纶的匡衡,却不懂得这些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