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弦:风前书 | 周末诗话

 置身于宁静 2022-05-14

胡弦:风前书

★痛苦完美无瑕的时候,就像空气。

★诗希望从现实中挣脱出来,因此从根本上讲,诗不会成为某个事件的奴仆,相反,当事件内化为一首诗时,诗人才会出场。诗人会面对许多事件,但他只听从诗歌的召唤——他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都能写。但人们不会明白诗人的苦衷,他们总是跨过诗神,直接给诗人以指令。诗人自从有了确凿无疑的身份,总是一转眼就会被人从大众中揪出来。

★在任何“当下”,关注新闻者都远远多于关注诗歌者。稍稍和“当下”拉开一点距离,更能看到诗歌的价值。

★虚构并非逃避什么,它在另一个层面上与现实融为一体,其中的灵魂也会更清晰地显露出来。

★人们在攻击某个具体的诗人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偷换概念,变为对诗歌的攻击。但诗歌不应该替诗人受过(诗人永远在替诗歌辩护,但在现实中,他做得似乎一直都很糟糕)。诗人只是写诗的人,但诗歌永远是高贵、完美的。

★纯粹的话语权,是发言者在为自己争取绝对的自由。这个绝对的自由是可怕的,它构成一个悖论:对他者话语的奴役,成了谋求随心所欲的手段。

★草木之实,正是对自己渊源的忠实。从没有一粒松果渴望长成一棵橡树。它忠实于自己的处境,以必然拒绝可能,以现实反对虚无。在苦难中,它也会调整自己,比如外形的改观之类,但仍会与自己的渊源保持联系,即在对环境的适应中,有一个内部的绝对理性的逻辑。

深存内部的生命力,有拒绝调和的本性。

★作品经过读者,经过评论家,经过无数阐释,仿佛有了另外的活法和存在方式。但那不是真的。

★对命运的指认准确时,语言才获得氧气。

★所谓雨声,是雨在消失时发出的声音——它在空中时几乎没有声音。雨声拆开了雨的一生。

雨落在屋顶、路面、水面、树叶、广告牌上……不一样的不是雨声,是物体的声音——也许从没有过单纯的雨声。——诗歌描述这一切,在回声中。

★诗人在行走时突然发现,脚下的地板被人抽掉了。你意识到局限,也意识到某种凌空虚蹈的可能。你感受到了危险,感受着它的起伏。

★希望与绝望,是蝴蝶的两只翅膀,中间是在生活中滑行的小肚子。我坐在黑暗中。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不但要经过废墟,还要经过废墟的意义。建筑并不能保护什么,它本身也是理想的化身。它的价值是:用矗立表明,即便它被毁掉了,理想还在。在废墟上,我们会有强烈的复原欲望。巍峨的殿堂,总是在回想中才显得更有价值。重建,类似再次确认。

★事件会拒绝把另外的东西释放给观察者。另外的东西仍在那里,没有变成经验或知识。它只是存在,就像傍着它的玻璃杯,你的目光穿过它,但它并没有被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