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四部五论”探析余显廷《脉理存真》

 昵称32461016 2022-05-14



编辑推荐语


四部五论,五论即阴阳论、形气论、经络论、脏象论、气化论,阴阳论又与后四论相合成四部,出自于建成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自然哲学基础》。余显廷《脉理存真》学宗四圣和滑寿,其脉理溯源至太极图和《周易》,契合四部五论,其书天人阴阳观和脉象之象思维贯穿始终。本文在四部五论视野下,对《脉理存真》的脉理与脉象进行评析
图片
【摘要】余显廷《脉理存真》学宗四圣和滑寿,其脉理溯源至太极图和《周易》,契合四部五论,其书天人阴阳观和脉象之象思维贯穿始终。天人阴阳为脉理统系之宗,体现在四个方面:河图《周易》之脏腑脉位与阴阳脉理深义;谨熟天人四时阴阳,无与众谋;重视气血脉神和“寸口脉诊左右体用说”;三阴三阳与诊脉“乖处藏奸”。类比音乐心理学“同构联觉”,中医脉诊虽为思辨,但同俱客观、自然属性

图片

秉承五世中医家学的清代江西鹜源医家余显廷,字廉斋,自号橘泉子,生卒年未详,其编纂的脉学著作《脉理存真》刊刻于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脉理存真》脉诊学理上溯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圣,下及王叔和以降脉学诸家,如《脉诀刊误》(元·戴起宗)、《诊家枢要》(元·滑寿)、《诊家正眼》(明·李中梓)、《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脉诀汇辨》(明末清初李延昰)、《三指禅》(清·周学霆)、《诊家三昧》(清·张璐)等,“摭采诸说,折衷于是”。余显廷尤为推崇滑寿《诊家枢要》阴阳脉法,亦慨其二叔祖燕峰公(余含辉)《脉理》辨脉象之精详,乃俱为疏注,收入《脉理存真》中。余显廷附选先儒江永《河洛精蕴》数节,并以史源学研究法,溯源至太极图、《周易》,以此论人体“天人合一”阴阳观。其“周子太极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论”“人身内景说”“三阴三阳表里”“人迎气口辨”之意涵,皆与当今学者于建成“四部五论”(阴阳论、形气论、经络论、脏象论、气化论。阴阳论又与后四论相合成四部)相恰。许跃远脉诊“形”“气”与病症,以现代B超、CT实证对照脉“形”的脏器之形、病灶之形、病理之形,然后与脉“气”相较,以期揭示脉“形”与脉“气”的科学内涵。故此,笔者将在“四部五论”视野下,对《脉理存真》的脉理与脉象进行评析。

图片

图片

1  天人阴阳为脉理统系之宗

《中华脉学观止》言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嶰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两者类比,则人之脉诊当取法于天地之阴阳。重视天地阴阳、五运六气对人之脉诊的加临,把六气与《素问》“三部九候”脉诊法相勾连和推演,并提出“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者,首推《诊家正眼》和《脉诀汇辨》。黄龙祥考证多种出土医学文献及历代经典医籍,认为“经穴”或“动脉”是脉诊的雏形,从而可释《素问·三部九候论》之九候,可为动脉处,亦可为穴位。刘清爬梳血脉与经络的渊源,认为血脉与经脉“一源两表”,此由“三部九候”之天人、阴阳、经络、脏腑、气化等复合图式得以佐证。《灵枢·本输》《灵枢·经脉》的上人迎下寸口之“人迎寸口脉诊法”,更是彰显了天人阴阳气化相参。王叔和改“上人迎下寸口”为可与“独取寸口”相佐的“左人迎右寸口”,其《脉经》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孙思邈、李东垣多从之,现代亦有改良者,谷婷婷以合谷至阳溪的脉动为人迎,关上至鱼际的脉动为寸口,均取得良好临床效验。可见,独取寸口脉诊法的应用和发展,在于天人阴阳观视野下的脏腑和躯体上、中、下三部脉诊定位,以及脉“形”与“气”相比对、相契合的不断探究。

1.1  河图《周易》之脏腑脉位与阴阳脉理深义

《脉理存真》遵从《难经》和《脉经》,其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为:左寸心小肠、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胃、右尺命门心包络手心主三焦。中医脉诊的脏腑定位,自《黄帝内经》以降即有基于“天人相应”原理的“上竟上”“下竟下”的基本思路,《诊家正眼》先以河图五行进行发挥:“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诊家正眼》后以《周易》卦爻之外内阴阳释脏腑定位,比语意为“肾属背,较之腹属阴为阳,故肾居尺外,腹居尺内”的《素问·脉要精微论》更令人信服,谓:“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图片

《脉理存真》对于《周易》卦爻的发挥,在于以坎卦释三焦和命门的相火性质:“即《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一是阳数,阳则为火,其《黄帝内经》少火生气之谓欤。至其右旁相火,即三焦之宅穴,三焦者,通达于命门,禀命而行,周流于一身而不息”,而命门乃“龙雷之火”,非如“《吴医汇讲》犹谓《铜人图》命门穴在两肾俞之中”,故“命门配诊右尺,于理不诬矣”。至于寸口脉诊小肠、大肠定位,因小肠、大肠分别与心、肺,以经络相连、气化相通,故而现今中医脉诊学已淘汰了小肠、大肠位居尺部或左或右说。然明清诸多医家,如张景岳、喻嘉言等皆臆断大、小肠配诊尺中,且其源头被归诸滑寿。余显廷为滑寿鸣冤,而其深层要义在于滑寿《诊家枢要》阴阳脉理精蕴,“诸脉亦统之有宗欤……殊不知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于阴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阴阳脉法贯穿了天人观、气化论、经络论、藏象论、形气论,统合了“缓急小大滑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大滑涩浮沉”(《灵枢·五脏生成》)、“浮沉长短滑涩”(《难经》)、“弦紧浮沉滑涩”(张仲景)、“浮沉迟数滑涩”(滑寿)、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六纲)、“表里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余显廷)等纲领。余显廷主张从洪脉、细脉中各分别出大脉、小脉,30种脉中亦由阴脉、阳脉,细分至阳中阴(芤脉、滑脉、革脉、弦脉)、阴中阳(濡脉、牢脉、紧脉)。余显廷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滑寿脉理佐以燕峰公所辨脉象,其“理与象”“形与气(化)”“体与用”的识见,最终溯源至太极图、易理层面,而天人阴阳观贯穿始终。

1.2  谨熟天人四时阴阳,无与众谋

《脉理存真》阴阳辨脉有贵阳思想,如其“诊命门说”,言“盖人身之所贵者,阳而已耳”。同时,又存在阴脉、阳脉时时相对比的情形,如余显廷注“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云“尺内阴脉搏手,而其中别有阳脉也,阴阳相平,故能有子也”,其目的在于阴阳相较,而王冰注《素问·阴阳别论》:“阴,尺中也。搏,谓搏助于手也。尺脉搏出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及《医宗金鉴》“少阴动甚知有子,阴搏阳别尺寸凭,但搏不滑胎三月,搏而滑石五月形”,是谓强调阳气挺然对怀妊的意义,双方立意侧重不同。

图片

于建成认为阴阳分先、后天,先天阴阳可类比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言说,即先天阳为负熵(秩序),先天阴为熵(负秩序),且只要生命存在,先天阴阳必然是阳主阴从,否则必然走向死亡。后天阴阳即谓“对立统一”,在形器(气)论中,形体的上下、内外、前后分阴阳,脏与腑分阴阳;在四象脏象论中,把五脏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至阴;在经络论中,把十二经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气化论中,太阳和太阴为开,阳明和厥阴为阖,少阳和少阴为枢。可见,《脉理存真》中的阴阳是先、后天阴阳之交互并存的,且可纳入“四部五论”语境。
天人四时阴阳。余显廷对弦、洪、缓、浮、沉四时脉,皆附按时脉、平脉、病脉、死脉,以春、夏、长夏、秋、冬四时之序,万物始生、盛长、变化、收成、合藏,言天人阴阳脉理、脉势。对脉之鉴别亦深入细致,如弦为阳中阴也,紧为阴中阳也。弦脉如琴弦之端直而略带长,其中“弦为初春之状,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条直以长,纯是发生之气象”。同理,五脏平脉,“心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亦可由天人阴阳观和脏象论解释。

1.3  重视气血脉神和“寸口脉诊左右体用说”

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也。”余显廷《脉理存真》亦云:“脉者,气血之主,气血者,人之神也。”气血为脉之神的功用,部分是由营卫体现的。营卫气血均可分先、后天两部分。由《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以及《难经·十四难》“治损之法奈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可见,后天营卫气血关系密切,即血脉中营卫为气血之用,气血为营卫之体,营卫气血共同彰显了脉诊的“气血者,人之神也”。

图片

寸口脉诊法亦存在“体用说”。胡楠楠等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推论人右手足强壮属阳,左手足略弱属阴,从而也提示“右寸口脉属阳,左寸口脉属阴”,是谓言“体”。从天地气机升降言“用”,因“阳左升,阴右降”,故“阳从左,阴从右”,“左寸口脉属阳,右寸口脉属阴”。寸口脉诊法“体用说”后世各有呼应者。周学海《脉义简摩》云:“唯左主外,右主内者何也?盖即左升右降之义尔”,认为左手属阳,主表,故亦可释“左人迎右气口”说。朱丹溪等认为察脉之浮沉、长短、滑涩等应从“体”言,认为左手脉主血属阴、右手脉主气属阳,更符合《素问》本体的观点。
余显廷从《脉经》言“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是从《素问》天地气机升降之“用”,即“阳左升,阴右降”及“男属阳应左、女属阴应右”而言的。

1.4  三阴三阳与诊脉“乖处藏奸”

《脉理存真》论“三阴三阳表里”,讲求手足阴阳十二条经脉的井、荥、输、经、合和原穴,且言“脉法不能拘于穴道脏腑取诊”,此为经络论,而其间强调了原穴,皆因“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难经·六十六难》),此为经络论与气化论,而三焦“有名而无形”腑及“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化功能,则体现了形器(气)论和气化论。

图片

田合禄以古天文学论三阴三阳的本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以降,皆以阴阳气的多少论三阴三阳。而三阴三阳脉诊,则具有部位、脉势、脉位合脉形等多种意涵。《难经·二难》曰:“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素问·阴阳别论》曰:“所谓阴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难经·四难》曰:“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余显廷皆从之。
伤寒例脉诊有“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细者,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四时之脉,春弦、夏洪、长夏缓、秋浮、冬沉,亦不拘于寸关尺三部也。然余显廷又推崇燕峰公“一部独乖,乖处藏奸”者,盖为强调脏腑、经络在寸口部的定位。
图片

2  音乐心理“同构联觉”与中医脉诊象思维

象思维之“象”,始为具象,后发展为形象、意象、法象,甚至“超志荡象”等。象思维盖为人类的本原性思维,如西方古文字的英语、俄语即属于象形文字。象思维可谓一种客观、自然的直觉类比过程,如心理学视角下的音乐美学认为,由听觉感受到的音乐,若与其表现对象(听觉外的感官感知)是同构的,即和音乐在高低强弱、张弛、发音状态、节奏、速度五个方面产生对应的心理体验,就会发生“同构联觉”现象,如听觉上的高频音可以与视觉的明亮、物体的轻小、情绪的兴奋、运动的灵敏、气温的清凉等有同样的心理体验。

图片

中医学脉诊,难在“审象”,“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诊者学术识见有异导致的心理体验不同所致。脉诊客观化势在必行,但中医脉诊“审象”已入佳境,如《诊家正眼》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余显廷脉象研究,盖汲取了《脉诀刊误》“分合偶比类”脉学法,且其脉象鉴别具有形象加意象特点。如濡脉,如“絮浮水面”,或如“水上浮沤、皆曲状,其如随手而没之象”;微脉,“仲景瞥瞥如羹上肥状,其浮候软而无力也,萦萦如蛛丝状,其沉候细而难见也”。即濡与微,两者皆浮细而软,但濡脉浮候犹见细软,微则轻取如无;濡脉按之随手而没,微则欲绝非绝。脉之意象较之脉诊客观指标更具妙境。
图片

3  结语

余显廷脉理学宗四圣和滑寿,对阴阳脉理与脉之形象、意象认识颇有理致。余氏受《吴医汇讲》影响,对解剖学亦有新认知,如“交肠”病,“是因大、小肠交接处损伤,其粪漏出,杂气水流于下焦,渗由小便总门而出,故病名交肠,与膀胱不相涉也。”余氏学术特色在于其脉理溯源至太极图和《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