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虾夷地今日北海道,日本是如何将其吞并消化的?

 我是孤独的星星 2022-05-15

引言

日本奈良时代,随着日本不断派遣遣唐使获得并汲取了唐朝先进社会制度与文化,日本开始产生如中国一般有了华夷之辨。日本狭小且为岛国,周边蛮夷远无唐朝那么众多与复杂。甚至可以说在日本列岛,于大和民族看来,能成为蛮夷的唯有虾夷人(即阿伊努人)。有蛮夷便有以正朔为名的征伐。如同中国一般,自奈良时代起日本人便开始了对虾夷人的讨伐战争。

为统一征伐虾夷人的军事指挥权,日本天皇特意设立了“征夷大将军”一职。然而令天皇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一手设立的职务最终转化为了架空天皇皇权掌控日本政权的幕府将军。当然征夷大将军之职于日本的影响此处暂且不表,但其对日本蛮夷-虾夷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此后近千年,日本列岛的虾夷人一直饱受日本征伐直至他们被迫融入日本为止。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虾夷地北海道的沦陷与大和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文章图片1

‬初诞:绳文时代虾夷人的天下!

北海道作为日本列岛的一部分,其命运自然与日本列岛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追溯至3至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2000年,日本列岛进入绳文时代,这一时期持续了一万余年至公元前300年左右结束。这一时期主导日本列岛的便是有一定欧罗巴血统的南岛棕种人-虾夷人。在新石器时期,亚洲大陆蒙古人种登陆日本列岛之前,日本是虾夷人的国度,他们再次创造了灿烂的日本早期文明,即绳文文明。

“绳文”一词来源于美国动物学家摩斯关于大森贝冢陶器发掘的报告。1877年,摩斯在东京发掘大森贝冢遗迹时(的确想不到一个动物学家会去考古?),对挖掘出来的陶器冠以索文之名,后经日本考古学家音译而定绳文。日本绳文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有三,分别是:陶器的出现、竖穴住宅的普及、以及贝冢的外形。这三个特点及其鲜明,因此在近现代考古挖掘中能够在日本列岛全境发现绳文时代的遗迹。绳文遗迹遍布全国足以证明早期日本列岛是虾夷人的天下。

虽然绳文文明是日本开化的标志,但它并非今日日本文化之远祖。随着公元前7世纪左右,来自大陆的蒙古人种迁入,日本文化开始转变。公元前7世纪是日本开国神话天照大神后裔神武天皇即位成立日本国的时期。神话看似飘渺,但依然有一定历史价值。从日本神话描绘日本开国之景可以推算出公元7世纪移入日本的大陆移民已成气候并有了国家雏形。而日本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国家存在已是在公元前后的事情了。绳文时代终结后的弥生时代中期,居于九州的日本小国奴国远渡重洋向汉朝进贡,由此在史籍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弥生时代,日本渡来人(即大陆移民)国家的诞生意味着虾夷人开始交出日本列岛的控制权,那么他们会何去何从呢?

文章图片2

虾夷人

‬北逐:大和民族挤压下虾夷人无奈的北迁!

公元3世纪中叶,日本列岛出现了现代日本的雏形-大和国。大和国又名“倭国”,是日本古代以近畿大和地方为核心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国的诞生意味着持续近六百余年渡来人开创的弥生时代的终结与古坟时代的开启。显然大和国的诞生与壮大意味着大陆移民及其后代-渡来人以占据了日本列岛最为富饶的中部地区。很显然,大和人能够占据日本列岛中部并组成奴隶制国家的代价便是此地虾夷人的被驱逐。日本列岛中部再加上南部早已被渡来人开发的南部九州地区使得当时的虾夷人唯有北退。

古坟时代,以今日大阪、奈良为核心的大和盆地因农耕社会的确立而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的核心。整个古坟时代自公元3世纪末持续到7世纪,约有400年时间。这一时期日本大和国将目光集中在了兼并周边小国完成日本中南部的统一之上并无精力去追击在弥生时代被驱逐至日本本岛北方的虾夷人,因此更不知道北方还有一座大岛-北海道。于北退的虾夷人而言,北海道是他们最后一条退路。但相较于日本本岛温和宜人的气候而言,北海道是无奈之下的最后退路,他们其实并不愿意退回寒冷的北方。

虾夷人的不愿北退并不意味着北海道无人定居。毕竟在石器时期虾夷人是自北向南一步步占据整个日本列岛的,因此北海道是留存有一部分虾夷人的。然而这些与南下虾夷人分道扬镳的北海道原住民做梦也未曾想到那些曾经告别他们向南寻找新家园的同胞会灰头土脸地投奔他们。日本本岛的虾夷人缘何最终还是北遁北海道?显然当南方的大和国一统日本中南部正式成立日本国之后,他们的扩张欲望使得虾夷人难以在日本本岛立足。大和民族大规模北伐驱逐虾夷人的标志便是奈良时代末期恒武天皇迁都平安设立征夷大将军之职。

文章图片3

幕府将军

‬纳土:倒幕运动下北海道被并入日本!

自奈良时代天皇设立的征夷大将军之职起,征夷大将军便逐渐在征讨虾夷人的过程中逐渐最大并最终在赖源朝(镰仓幕府的建立者)将此职转变为了日本实权者。幕府建立后,整个日本社会受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影响而开始转变。内敛与安分守己的思想令日本渐渐丧失对外扩张的动力,而征夷大将军逐渐转变为了一个名称而无需履行真正的征夷职责。当然在幕府建立之前,日本天皇还是借着征夷的大旗将虾夷人彻底从日本本岛驱逐,由此使得虾夷人在日本唯有北海道一片生存之地。而这片生存之地随着19世纪60年代日本倒幕运动的推进,这片最后的“自留地”亦最终被日本夺走。

其实早在倒幕运动前,日本已经对北海道有一定开发。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日本北方松前藩即占北海道南部建福山城垄断了虾夷人的对外贸易。17世纪,因沙俄南下,日本德川幕府一度将北海道纳入直辖统治以御俄国。这种直辖统治如同满清封锁东北一般,并非出于开发北海道目的,而是纯粹的军事部署。但当时间进入18世纪中期,日本因黑船事件而被迫打开国门使得有志之士不满于幕府落后统治而发起倒幕运动。而正是这场倒幕运动让北海道成为了日本的北海道摒弃了沿用千余年的“虾夷地”之名!

1861年1月,德川幕府末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率军与倒幕大军决战于京都鸟羽。然而兵力高达1万5千人的幕府大军出乎意料不敌5千众倒幕精锐,德川庆喜战败不得不交出大权。然而德川庆喜的投降并不意味着全部的幕府派尽皆臣服,幕府海军副总裁榎本率领的幕府残存海军便是这么一支不臣之军。共计有8艘蒸汽船在榎本的率领下退守北海道,企图做困兽之斗。幕府残军于新生的日本明治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就在明治维新改革当年(1868年),改当时的虾夷地为北海道并派出8000余人的讨幕大军。面对政府军讨伐,占据北海的幕府残军并未坐以待毙,他们收拢了数万幕府残军并重新修筑工事以图为幕府保得最后一片领地。然而志在彻底消灭幕府残军的明治政府军并未打算给榎本等幕府顽固分子以机会。宫古湾海战,购置有美国最新铁甲舰的政府军一举击溃实力尚存的幕府海军。此后,在控制宫古海峡的海军支援下,明治政府陆军成功登陆北海道并一举击溃幕府残军,由此彻底将北海道这一日本北部大岛纳入日本国土。

文章图片4

宫古湾海战

尾声:非我族类则无生存之空间!

明治政府改虾夷地为北海道并一举击溃负隅顽抗的幕府残军后即着手开始了对北海道的开发。日本政府对北海道的开发是极其彻底的。在政府优惠开垦条件(由开拓史统一协调,政府提供农具种子等)的鼓励下,大量本岛农民涌入北海道。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将北海道各地矿场作为了流放犯人的劳改场所,至19世纪末共遣送了近万重罪犯人于此。如此大规模的开发使得北海道人口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明治维新前,北海道人口仅有5万(其中大部分为虾夷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已近300万,增长了约60倍。显然日本人的涌入极大地压缩了虾夷人的生存空间。原本人口近5万人的虾夷民族在历经日本数十年的开发,人口不增反降,至二战前已不足万余。

虾夷人的没落便是北海道的大和化。这种大和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再一次加强。为安置百万退伍军人,北海道再次成为了战后日本政府手中的“王牌”,逾百万军人及其家属被安置于此,由此使得北海道人口再翻一番,至20世纪末已有570万。而北海道土著-虾夷人虽在战后得到了保护性的援助,但人口规模恢复极缓,至20世纪末也均有1.2万人。虾夷地千年的“主人”最终活成了这片土地的异族,在无力抵抗中见证了从虾夷地到北海道的大和化进程,其命运是北海道最大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