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宁卫—朱元璋遏制游牧部落崛起下得最为精确的一招棋!

 我是孤独的星星 2022-05-15

前言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在徐达发动甘肃定西战役的同时,驻守北平的李文忠按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发动应昌战役以策应徐达的西北的作战。此役一举击溃北元势力,北元太子见守城无望主动率数十骑北遁逃亡。应昌城是蒙古弘吉剌部所筑的漠北重镇,历来是元代帝王夏季避暑胜地,因此该城被攻破可视为蒙古黄金家族彻底退回草原游牧生活的开端。

然而攻占了应昌府的明军却并未坚守,反而主动迁移百姓回撤至关内。明军此举看似不可理解但将目光投向辽东就会豁然开朗。此时辽东尚在北元太尉纳哈出手中,手握二十万重兵的他足以威胁前出长城的明军。因此1370虽陷应昌但徙民于关内的确是最佳的选择。然而蒙古终究是崛起于草原的游牧民族,若给予丰饶的草原其必能再次卷土重来威胁关内。显然关外之地有长久据有的现实意义,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自然能发现这一点,因此就是有日后大宁卫的故事!

文章图片1

明初明军出征

大宁卫所在地: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滋润下的游牧民族崛起的温床!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遣宋国公冯胜率20万明军出松亭关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此即为大宁卫的雏形。从洪武三年克会昌再至洪武二十年重新筑城,朱元璋等的就是北元太尉纳哈出势力的覆灭,而此次冯胜大军出关一为筑城、二为征讨孤立的纳哈出。纳哈出位高权重拥兵二十万于辽东,颇有割地自据不听北元号令之意,因此朱元璋判断此人可迫降。事实的确如朱元璋所料,当冯胜军进逼纳哈出老巢金山之际他终被朱元璋派出的说客-故元将领乃刺吾说动主动献城投降,因此大宁卫的成立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朱元璋缘何要在这关外之地建立大宁卫这一重要的军事卫所?无它,盖是因为大宁卫所在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拉河自古水草丰美是孕育生养强大游牧民族的温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宁卫所涵盖的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拉河是辽河重要支流)便是东胡部落的重要生息之地,是东胡部落重要的根据地。战国后期,燕国对东胡部落的征伐使得辽河上游东南部为燕国所据(即右北平郡),有效地遏制了东胡部落的南下骚扰。秦汉继燕之制,延续右北平建制,继续发挥了制约东胡及其后继部落的发展,因此纵观秦汉时期北方仅有匈奴边患而无其他势力隐患。东汉及三国,随着内部战乱中原王朝在北方防线上开始收缩,正是在这一时期的放弃使得鲜卑各部南下占据辽河流域并迅速壮大。

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已是鲜卑部落核心生息之地。不过由于这一时期鲜卑人已入主中原,因此此地名义上成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但随着汉人王朝隋唐的先后建立,此地的鲜卑人开始远离中原王朝,并最终经过分分合合形成了契丹、奚两大民族。唐末契丹以上辽河流域为基地坐大并最终建立了困扰中原王朝两百余年的辽国。由契丹人的崛起便可知大宁卫所在的辽河上游地区对游牧民族具有极强的孵化作用。因此朱元璋建大宁卫之举便意在于此!进可阻北元南下卷土重来,退可遏制本地区的游牧部落坐大并威胁明朝统治,所以此棋精妙确显朱元璋的老辣。

文章图片2

契丹崛起

宁王朱权:智勇不下于朱棣,镇守大宁卫的最佳人选!

大宁卫既设,那么一个合适的镇守人选成为了朱元璋最为头痛的问题。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过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这四大案沉重打击了开国元勋与官僚势力,此举名为为皇太孙朱允炆掌权扫清障碍,但亦展现了朱元璋对外姓元勋与官僚的不信任。既然官僚元勋不可信,那唯其亲子藩王有资格出镇,而恰在这一时期,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权渐渐长成并展现了令朱元璋颇为满意的谋略与统率能力,因此他成为了朱元璋心中出镇大宁卫的不二人选。

洪武十年五月,朱权生于金陵,其母为杨妃,自幼聪明好学颇受朱元璋重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出于对十三岁朱权的认可,朱元璋封其为宁王,开始准备出镇大宁卫。两年后(洪武二十六年),十五岁的朱权获得朱元璋的最终认可而正式出镇大宁卫。

文章图片3

宁王朱权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其子为藩王设立的藩镇是具有实际统兵指挥实权的。朱权的正式就藩,意味着其以十五岁之龄掌一镇之兵成为了朱元璋诸子中少有的年少有为者。而宁王朱权后继的表现的确不辱朱元璋识子的眼光。自洪武二十六年正式就藩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权在其位兢兢业业谨小细微,管理得一方藩镇井井有条,有效压制住了当地蒙古部落。以宁王朱权之能,若令其长久出镇极有可能使这一塞外之地完全汉化。可惜苍天并未给予朱权充分施展的空间。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面对建文帝的削藩之举率先发难,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靖难之役的发生使得出镇大宁卫坐拥精锐蒙古兀哈良部骑兵的宁王朱权成为了双方争取的焦点。而面对双方的拉拢,朱权并未立刻表态,而坐镇大宁按兵不动。对于朱权此举,不论当时还是今日在世人眼中皆不免有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之嫌疑。不过在作者看来,宁王朱权的不动难道不正是恪守贯彻其父的战略意图为明朝守住这一关外要地吗?

文章图片4

明初万邦朝贡

大宁之失:朱棣的短视间接造就了明末北方防线的崩溃!

宁王朱权最终未能谨守贯彻其父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因为朱棣主动找上了他并“帮助”他做出了“抉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刚发起之时朱棣就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可见起兵伊始朱棣就已觊觎朱权所统领的大宁卫。果然当年9月,朱棣便耍起了他的诡计。

1399年9月,隶属于朝廷的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不利而退兵,朱棣于是借机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向朱权求救。朱棣终究是朱权四哥,见其前来求救,其亦不好直接拒绝,因此出于谨慎起见仅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入城后的朱棣向这位有勇有谋的十七弟诉苦,解释自己起兵的不得已,要求朱权代其向建文帝请罪。朱棣的诚恳让颇有戒备之意的朱权放松了警惕。朱棣之举实在太过具有迷惑性了,实则燕军精锐部队早已埋伏在城外并与大宁卫诸将暗中勾结。因此当朱棣告辞离去,朱权伴随为其饯行,燕军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拥往前行,由此大宁卫落入朱棣之手!

出于争夺皇位的需要,朱棣在掌控大宁卫之后即将卫所精锐悉数南调并许诺给大宁卫辖下的兀哈良蒙古帮其夺位则给予大宁卫之地。此举虽然有一时之需的意思,但后续朱棣夺位成功后却未能意识到大宁卫的重要性而为服众赐兀哈良以大宁卫之地使得北方防线不得不南退至长城一线。这一退开启了北方防线的崩坏之兆。而这一征兆并非在明末得以显现,在朱棣在位期间便已显现。永乐十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时期即发现有兀哈良人加入蒙古军,由此可见大宁卫之失便是朱棣最大的战略失误!

文章图片5

兀哈良骑兵

终章:遗祸无穷,明之亡与大宁卫地为满清所有有着密切联系!

公元1616年,原明建州左卫长官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政权。五年后的1621年,后金军袭占辽东重镇沈阳,以此为起点明辽东地区迅速被女真人控制。辽东之失与无大宁卫支援牵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沈阳被围攻时明军唯有通过狭长的辽西走廊增援辽东,如若大宁卫尚在,更近更快的大宁铁骑是否可更快驰援?

不仅是在辽东之失上,后继满清掌控大宁地区蒙古诸部绕开防守严密的关宁防线入寇华北的军事行动上,大宁卫地区亦是清军进军的重要通道。所以大宁卫的拱手让出是朱棣最大的战略失误,也反映出其父卓越的战略眼光。大宁卫确实是朱元璋遏制游牧部落崛起巩固北方防线下得最为精妙的一招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