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尔会客厅》|朱黎明:拍出自己的五彩缤纷

 马尔的视觉 2022-05-15

《马尔会客厅》:探索文化本相,回溯各自路程。

本期嘉宾:朱黎明。

(朱黎明画外音):一个喜欢码字的理科生,一个传播摄影的公益者,一个爱岗敬业的税务人。

(朱黎明在公益授课)

马尔:按说访谈摄影圈第一人,该找个很熟的朋友。可想来想去还是请了您,我知道你搞了个手机摄影公益讲座。

我现在用的摄影器材就是手机,请您来会客厅,也是想从你这里挖些宝去。

朱黎明:和您面对面接触不是太多,有些活动碰上了说不了几句话。但您每天早晨推的公众号图文我都拜读;很敬佩您的坚持不懈,二千天二千篇,得多大的韧劲。

朋友圈是个大平台,我对您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是通过您的文。老话说“文如其人”,我则是以文观马尔(笑)。

马尔:怎么想起来开手机摄影讲座的?

朱黎明:手机摄影讲座是我从2020年开始的公益项目。

最初是国风社的几位朋友想提高手机摄影的技能,让我给她们讲一讲小窍门。我这人做事一向较真,便认真准备了讲稿、课件。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两年来,先后为淮北市总工会、淮北市妇联、淮北市工业学校等20多家单位开了手机摄影公益讲座,听众数千人

手机摄影公益讲座也因此成为淮北市摄影家协会的品牌项目。

(朱黎明手机摄影讲座课堂)

有学员建议我收费教学。我告诉们:首先我是在职公务员,单位有规定,不允许;第二,做公益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收费就违背了初心。我现在不会向学员收费,今后也不会。

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会努力把手机摄影的公益坚持做下去。

马尔:这个讲座确实很有必要,技术类的器材光靠自己瞎摸胡摆置哪行。

手机摄影先不谈艺术,它有技术属性,有一些可以少走弯路的方法。

跟朱老师汇报,我现在用的是华为10手机,只会用“模式”里的人像、拍摄或夜间,其它的都不会用。

(朱黎明手机摄影记录:马尔与张秉政教授)

朱黎明:各手机厂商目前比拼的,除了操作系统的持续升级外,主要就是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完善。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摄影功能越来越人性化、简便化。

对大多数人来讲,手机摄影功能虽然多,但其实经常用到的,也就是那么几种模式。您常用的人像、拍摄或夜间模式,也是大家最常用的模式。

我还经常用到HDR、超级微距、全景等模式。

马尔:我到现在都能记得第一次用手机拍你。你和杜鹏、老邱、汉服小魏站在背光处,我拍得很模糊,但很有现场感。

“自然”是我极看重的一个摄影观念。我对摄影师自然光线的后期处理痕迹过重有些看不惯。

朱黎明:都记不起来您是在哪里第一次拍我了。

先表明我的观点,我个人赞同必要的摄影后期,它是摄影的必修课,是提高图片质量的重要一环。

摄影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摄影后期的发展。过去胶片摄影,我们是在暗房里做后期;现在数码时代,我们在电脑和手机里做后期。方式虽然不同,但提高图片质量的目的一直没有变。

说到图像的自然、真切,对摄影师自然光线的后期处理痕迹过重有些看不惯,我觉得您有可能把纪实摄影和创意摄影给混淆在一起了。

摄影可分为纪实摄影和创意摄影。它们对摄影后期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纪实摄影,讲求真实性。只限于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构图的适度调整,不允许做合成、添加、改变色调等大幅度技术处理,不准无中生有、有中变无。

而创意摄影,则讲求艺术性。对摄影后期没有限制,允许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马尔: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

我还有一点不解,将“手机摄影”分门别类出来,是否有点歧视的意思。大家只是摄影器材不同罢了。

朱黎明:这个问题马老师您不必纠结。将“手机摄影”分门别类出来,还真不是歧视。

手机摄影与传统相机有明显区别。

首先是成像原理不同。传统相机一般是将场景在感光元件上直接记录下来,是“物理成像”;而手机更强调“算法”。手机摄影功能里面的一些特效,是通过数码软件算法模拟出来的,是“计算成像”。

二是镜头不同。传统相机有庞大的镜头群选择,有短镜头,也有长镜头,俗称“大炮”。光圈也可以改变。而手机由于体积的限制,镜头不能太厚,因此,一些镜头采用潜望式超薄设计。此外,由于手机镜头不能改变光圈,因此,为了配合景深控制,还专门设计了辅助测量景深、不直接参与成像和拍摄的景深镜头,这是传统相机没有的,也不需要

三是变焦方式不同。传统相机采用的是光学变焦。而手机除了有限的、固定的几个焦段的光学变焦外,更多的是采用数码变焦或者混合变焦。数码变焦、混合变焦的成像质量明显低于光学变焦。再加上其他制约手机摄影的因素,把“手机摄影”与传统相机分门别类,在影展影赛中,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性。

(手机拍摄微距模式:狗尾巴草露珠)

马尔:作为工具,手机的便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局限是什么?

朱黎明:首先,是感光元件的局限。

手机的感光元件都比较小,普遍小于1英寸;而传统相机的感光元件面积,普遍比手机大得多,中画幅相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是景深控制的局限。比如拍人像,很多人喜欢拍摄人物清晰、前后景虚化的美图。这样的效果,传统相机通过设置大光圈可以轻易实现。而手机由于无法调整光圈,只能使用内置软件,通过算法,合成虚化的效果,远不如传统相机的虚化自然。传统相机在景深控制方面完全碾压手机。

第三、手机在画质、宽容度、色彩解析力方面,也逊色传统相机。

手机拍摄的图片比较适合在电脑和手机上浏览。而传统相机拍摄的图片,不仅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浏览,还可以制作巨幅照片。

马尔:我看你活动拍摄,手机与相机两套班子。你是如何区别使用的?

朱黎明:我现在还是上班族,不可能天天背着笨重的相机包上班,那是不务正业(笑)。

手机每天都随身携带,轻便小巧,碰到好的瞬间我能抓拍。

如果只是用于网络共享的一般场景,没必要用传统相机,手机拍摄就可以了。如果是拍摄一些重要的场景,或者是拍摄一些需要后期放大的图片,我才会用传统相机拍摄。

在用传统相机拍摄的同时,我还会用手机顺带拍一些,以适用不同的分享需求。

马尔:都说现在是“全民摄影”时代。一个呢是说机器普及了,另一个呢则有大众对摄影艺术的关注、实践的热情大幅上升了。

文明的进程历来和生活品质有关。

朱黎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朱黎明幼时与母亲合影)

翻阅我小时候的相册,只有在满月、百天、半岁、周岁、生日等特定日子,爸爸妈妈才会带我到照相馆去拍张纪念照。这些照片今天看都很珍贵。

八十年代上班后我喜欢摄影,但那时候工资水平很低,买个胶卷就要一、二十块钱,再加上冲费用,摄影还真是个奢侈的爱好。

以前有些调侃的说法:“穷玩金子富玩表,玩相机的是傻鸟。”“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

进入数码时代,特别是手机中摄影功能的加入,大大降低了摄影门槛,降低了摄影成本,再加上微信、快手、抖音、微博等网络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很多人竞相“打卡”自己,“全民摄影”时代应运而生。

马尔:作为摄影师,你是如何看待“全民摄影”的?会不会有危机感?或是将“全民摄影”往贬义里去说?

朱黎明:我认为“全民摄影”是好事,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象征。危机感我倒是没有,因为通常所说的“全民摄影”,更多的是“随手拍”。

现在用传统相机的相对越来越少,用手机摄影的相对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是手机还是传统相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摄影理论基础和美学基础,对光线、色彩、构图、影调等,有一定的敏感度,再加上摄影实践,摄影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全民摄影”应避免单纯为了博眼球、博流量、哗众取宠、低级趣味而堕入庸俗摄影。

马尔:实话跟你说,我一直有点纠结。

我码字是图文并举的,自拍的图片质量一直被人诟病。但它就是我看到的那个点,很多时候因为它才有了文字。

若在我的文章里放专业摄影师的图片,感觉会有不对,存在声息上的隔膜。

(马尔抓拍朱黎明摄影)

朱黎明:我拜读您文字的同时,对您的插图印象特别深。确实,您的图片质量,如果从所谓专业摄影的角度去看,在光线、构图、色彩、质感等方面有时存在不足,但您的图片,恰恰诠释了纪实摄影的终极意义:真实、自然和史料价值。而这些,正是一些乍看上去很美、很养眼的“糖水片”所缺失的。其实,专业摄影师也能拍出真实、自然的图片。如果是这样的图片,我想,放在您的文章里,可能会消除声息上的隔膜,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马尔:在摄影师中间,你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

朱黎明:我是一个比较懒的摄影人。有时候很多天都不摸相机。

摄影对我来说,是社会记录的工具,是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亲朋好友互动的媒介。我拍的很多照片,其实并不是主动拍摄,而是受亲朋好友相邀,为他们开展的活动做记录。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家庭摄影,是最珍贵的纪实。”

家庭摄影,是最珍贵的纪实:我母亲给父亲喂饭,二老相濡以沫

我父亲在世时,我拍了一些图片,现在看起来虽然不专业,但是对我和全家来讲,弥足珍贵。

(朱黎明朋友圈点赞最多的照片)

我想用摄影,把苦辣酸甜的生活拍出五彩缤纷。我朋友圈里被点赞最多的,往往是表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照片。有的发烧影友每逢节假日,便牺牲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携带摄影器材外出采风。对此,我钦佩他们的付出,但我做不到。对我来说,我想玩摄影,而不想被摄影玩。所以,拍了30多年,摄影水平一直上不去,自己满意的照片也不多。

马尔:谢谢你光临“马尔会客厅”,这一期单为手机摄影解惑,收获颇多。

作者相关文章

莫让化家湖哭干泪——看黎明手机拍故事

《马尔会客厅》|木子:这几年来我只写诗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