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对付悲观情绪 悲观是一种负面情绪,代表对人、事、物的消极看法。 忧(悲)通肺,为肺志,中医认为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另外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悲观情绪的产生原因有三: 一是外界的刺激。例如遇到一些突发的事情,对已经习惯的生活有重大的改变和调整,自己一时不能接受,不免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悲观情绪。当然这和一个人的个性有关,有些人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没有那么敏感,有些人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必有触动,所谓“情”就是感于物而后动。 二是肺气不足。肺气不足的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中医讲的肺气不足与平时肺气量的大小不一样,但也有一定的关联。 三是脏腑血气不足。《黄帝内经》说“神不足则悲”,又说“心气虚则悲”。 总的来说,一个体质偏弱、血气不足、免疫力低的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针对悲观情绪,中医给出几点建议: 一是修心养性。一个人的性情由两部分组成: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先天由父母决定,中医上说先天不足则后天补上。就人的身体而言,肾代表先天,脾土代表后天,所以从身体调理的角度来看,如要改变性情,务必厚植脾土。而性情中的后天,更多是指家庭环境和生活的氛围。例如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长期被训斥的孩子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改变性情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读书。《黄帝内经》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内心能够常常安定的人少悲观。读书能够打开一个人的眼界、开拓心怀、增加见识、明白事理,自然能够减少悲观情绪的产生。 二是以情胜情。七情对应五脏,五脏对应阴阳五行,所以某一情志太过,则需要用另一个情志克制。悲属金归肺,喜属火归心,所以克制悲观情绪可以用喜气,中医把这个称为“喜胜悲”。《黄帝内经》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就是这个意思。试举一例: 一位中年人突然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由于过于悲伤,导致胸口郁闷,如同大石压胸,朋友推荐中医名家张从正先生。张得知患者产生如此症状的原因之后,便想到了治疗方式,刚好患者门口来了一位巫者。张从正穿上巫者的衣服,在患者面前又唱又跳,狂言乱语,结果引起患者捧腹大笑、笑个不止。随后,患者胸口的结石慢慢消失,再经过饮食上的调节,身体很快得到康复。中医认为“喜则百脉柔和”,喜属阳,悲属阴,阴阳调和,身体健康。 三是移情变气、移情易性。简单地说就转移注意力,如果一个人长期把注意力放在产生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注意力被纠缠于此,人就容易是越想越悲,越想越焦虑,从而加剧了问题。此时,可以听一些高亢、明快、欢乐的音乐,五音中“徵音”的特征就是如此,徵音”属火,克金。当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发泄来宣泄身体不良情绪。现代医学认为,一个人有悲观情绪,通过大哭一场,可以降低负面情绪的40%。 四是调节肝脏血气。可以通过药物或饮食,补心补肺,以增强心气和废气。如果是体型略宽者,还可以通过补脾来调节悲观情绪。“脾者土也,治中央”,五脏有上有下,有阴有阳,但都是以脾为“中枢”。《皇帝内经》认为是“先思而后悲”,如果脾有痰湿也容易产生悲。这里推荐一个古方:“甘麦大枣汤”。此方三味药:甘草、小麦、大枣。方中小麦为君药,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甘草补益心气,和中缓急(肝),为臣药;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使药。此方主治脏躁,脏躁因五脏功能失调所致,一般是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假如有身热,脸赤,汗出,可加麦冬以养心止汗;假如心烦不眠,可加百合、酸枣仁以养肝宁心;假如呵欠频作,属于心肾两虚者,可加山萸肉、党参以补养心肾。 悲观情绪如果严重影响身体和生活,一定要咨询专业的中医人士,切不可自行用药。 祝大家每天神清气爽!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