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宁毛胜寺村名的来历

 罗宋汤的味道 2022-05-15

位于小桥村北部,北川河西部,大酉山东山脚下,北杏园村 迁,现属于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管辖的毛胜寺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长期以来,村庄规模一直不大。截至2013年初,全村共有村民225户861人。由于他们原来居住土地已在 2012 年城市建设中被占用,村民迁入社会公寓,村庄不复存在。其村名的由来在城北区的村(村)中具有相当大的特点,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仍值得探索和描述。

为了考证毛胜寺村名的由来,笔者查阅了《秦边纪略》和《西宁卫 志》史料。

根据获得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明确了脉络。下面的文字是毛胜寺村名的来龙去脉。

明初前这里没有村庄,后来形成的村庄被命名为毛胜寺村,是与当时一位名叫毛忠的藏族同胞密切相关。

陈希夷教授是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曾写了一首“毛伯赞”的诗,是这样说的

孛来万骑扰边关,湟中净土起狼烟。

掠夺杀戮极凶残,生灵涂炭羅大难。

幸赖毛公麾雄狮,百战百胜惩愚顽。

屡施良策国土靖,田园复苏民始安。

借地命名颂丰功,高风亮节照人间。

明朝洪武初年,有一个藏族部落,千里迢迢从塞外到甘肃河西走廊,主动归附于明朝。因为部落的首领哈刺万,部落叫哈刺。

哈刺万是毛忠的曾祖父,在与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毛忠的祖父拜都接替了父职,在从征新疆哈密蒙古残余势力中亦英勇地牺牲了。毛忠的父亲宝接替了父职,骁勇善战,充总旗,被授为甘肃永昌(今甘肃金昌一带)百户。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哈刺部落从永昌迁至今互助县哈拉直沟,又迁至西宁西郊山城庄。

在今天景岳公寓 原青海省第三汽车修理厂以西,沈那遗址以北的台地上,一座长120米、宽110米的城堡被土墙包围,寨门朝南, 住有李姓、毛姓、哈姓等人家。这是毛胜寺的前身。

毛忠这个人,明成祖26年(1393年)出生于哈刺部落,曾住在山城庄,小时候和一些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斗智斗勇,往往胜人一筹,经常被一个小伙伴推为领导。长大后,豹头环眼,虎背熊腰,臂力过人,精明强干,弓马娴熟,擅长骑射,武功过硬。20岁时,他袭击了父亲的职位,驻扎在永昌。

此后,毛忠曾与明成祖朱棣一起,在阿鲁台、玛哈木、瓦刺的战斗中多次取得战功,以消灭蒙古元朝的残余势力。明宣德时期(1426年至1435年),他被派往甘肃南部青海湖、柴达木盆地、西宁、大同、循化等地,与元残余势力作战,打了很多胜仗。由于战功显赫,晋封指挥同知(军队指挥官的名字,下同)。明正统年间(1436 年至1449 年),因守边有功,被晋封为都指挥同知。明英宗朱祁镇赐姓“毛”,并改为汉族。

后来,他在河西走廊、青海湖、大通县与敌人作战时,收复了许多失地,并被晋封为都检事(明朝最高军事机关),被皇帝命名为”忠“。被称为”毛忠“被尊为”毛公“。

毛忠后来担任明军右参将,协守甘肃。明朝景泰时期,毛忠奉调到福建、浙江,消灭日寇有功,再晋升为都督同知,充当左副总兵(军队官职)。明天顺年间,回甘肃青海防守。(1461年)来到西宁、庄浪、甘肃各路,以万分骑行,进入凉州。明英宗朱祁镇命令他进攻,日夜奋战,筋疲力尽,贼越来越多。军队里有些人恐慌和害怕。毛忠仍然精力充沛,跟随士兵,与敌人战斗。敌人看不到胜利,后来就走了。毛忠全军胜利。毛忠率军驻扎在西宁北川(今毛胜寺)和大通城关,训练人马。他在西宁北川驻地设了一个教场,建了一个九米高的望台,底座也是九米见方的望台。舞台上有一栋小房子,供站岗放哨。这个教场后来变成了耕地,现在毛胜寺还有一个叫教场的地名。土地改革期间,这片土地就给村民们哈存功耕作。明天顺七年(1463年),毛忠率军破巴哇、赞拍等。被明英宗命名为伏羌伯。明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今宁夏、甘肃交界)满四起兵反明,毛忠与总督项忠一起征战,不幸中箭身亡,终年75岁。

毛忠死后,汉藏和其他民族同胞为了纪念他,在他出生的地方和他生前驻扎的地方--今天的毛胜寺村建了一座小寺,名叫“毛公寺”。这座寺庙占地约半亩,建了三栋房子,周围是土墙,形成了一个小庭院。地址原位于今沈遗址北侧,后迁至西宁四中左侧(今西宁沈那中学办公室),并在原公交调度站(今城北区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和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建造藏族宗教白塔。塔高约5米,底径4米,塔基由河卵石制成。

一开始,当地人四时供奉,节日祭奠,香火缭绕,藏族同胞来烧香磕头的人络绎不绝。藏族同胞把羊毛搓成绳子,放在周围的树、草、花、塔、低楼上,甚至把羊毛贴在石头、墙壁、塔、树干、石头上。哈、李、张、宋等住在山城的人帮助藏族同胞解决住宿和饮用水问题,清理寺庙的垃圾,放置供应,维护寺庙的安全。汉藏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崇拜毛忠。

文章图片1

宁(西宁)张(甘肃张掖)路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路线。外来的人和过路的客商行人不知底细,只见毛绳、羊毛很多,给这里起了一个绰号,称“毛绳寺”。这个称谓流传了较长时间,久而久之,“毛公祠”正名被遗忘了,而绰号“毛绳寺”却被流传了下来。到了民国年间,毛胜寺村的人口急剧增加,往来的商旅行人比较多,谈起村名总觉得称呼欠雅,让人听了费解,不知哪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将“绳”字的谐音改成了“胜”字,就成了现在的村名“毛胜寺”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忠寺的香火逐渐衰败,之后寺庙也不存在了,但是因寺而得名的“毛胜寺”的村名却广为人知。

参考资料:

①《秦边纪略》。

②《西宁卫志.西宁志》。

③毛胜寺村哈氏家谱。

④《咏青诗选》中册。

⑤《西宁市志》第三卷地名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