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二十七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5-15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二十七卷目录

 镇江府部汇考三
  镇江府城池考
  镇江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七百二十七卷

镇江府部汇考三

镇江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载木府〈丹徒县附郭〉
镇江府城池 土城,周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吴时为京城孙韶尝缮治之,唐乾符中,周实再加修筑,太和中观,察使王璠凿壕深数尺,东西夹城高三丈一尺。明洪武元年,指挥宋礼请于朝,更筑甃以砖石,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万历十二年,知府吴撝谦于府后附城筑垣与城齐,以卫府治二十一年,周回城垣复加高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虚台,一与北固山相对,门四东曰朝阳,西曰金银,南曰虎踞,夹城向北,增设一小门,北向曰定波,水关二。
外县
丹阳县城池 《祥符图经》云:云阳故城,周回五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四,面无壕,即古简州城也。《咸淳志》云:周回三里上,多古木。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代远倾圮元以后久废,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内陆知县陈奎始筑内城,周回九百七十九丈,径三百三十三丈有奇,高二丈二尺,下阔三丈,上半之四面各开一门,上施楼橹,东曰通漕,西曰望京,南曰迎薰,北曰镇湖,又于通漕门之右,开水关石闸一。嘉靖三十五年,倭船舣孟渎口突犯河庄城下,内陆戒严时,城既筑,市民遗于外者十之七居,人患其隘,巡抚张景贤令于城外,稍垒土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史永寿请增筑焉,建城门五座,东门在麻巷,小东门在运河,南门在草堰,小南门在新巷,北门在仓桥,西门在县治,仍其旧敌台二座水关,二座接内河跨漕渠延袤九里,壕阔八丈,馀始合内外城为一,云阳驿先在邑内,漕艘官舫悉经城外水关至昼夜不得闭。万历戊子,知县周应鳌深浚外隍令通舟楫而移驿于西门外,邑民便之,自南迄西深一丈五尺,广十一丈,亘八里。
金坛县城池 唐长寿元年,筑万岁通天中甃以甓,周七百步,高一丈五尺,门十有一岁久湮废,为平地。明正德壬申,流贼至江上,知县董相率众广之修筑土城,周一千二百四十二丈,高二丈,下阔三丈,上半之城门六,东曰通吴,南曰平湖,西南曰迎跸,西曰望山,西北曰丹阳,北曰望潮,并水关皆甃以石,上各有楼,下各跨壕,为桥乙亥知县刘天和以关基不固,又改筑之。嘉靖甲寅,倭警,知县赵圭始甃以甓叠石为基,周一千二百三十四丈六尺,高二丈六尺,为门者六,东曰景阳,南曰弘化、曰兴元,西曰望华,北曰拱辰、曰扬武,外各有桥,为关者二,南曰会龙,北曰会潮。万历庚辰,知县刘美易城门兴元曰文明拱辰、曰拱极扬武、曰朝天。万历乙酉,知县许弘纲复改筑,两水关高广于昔。天启四年大水,东城圮百馀丈,知县杨锡璜修之。皇清顺治三年,北城圮二十馀丈,知县胡延年修之。
康熙十三年,以岁久多倾圮,知县康万宁修之。十五年,城西北圮二十馀丈,知县李暽修之。按《旧志》:隍周城东广二丈,深一丈,西广一丈五尺,深八尺,潦则周流少旱,乃涸今筑城后水关,既溢西壕复浅上流,四十八汊之,水唯赖东壕,分泄又以朝天景阳弘化三门,浮桥石垛塞壕之半,故时雨则城北之水高于城南者五六尺,而岁岁被涝,大加开浚,尤恤民之急务也。

镇江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丹徒县附郭〉
千秋桥 在府治,西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因名千秋。宋嘉定间,郡守史弥坚重建明永乐中更名永安桥。弘治十四年,与城南虎踞桥俱圮,知府王存中皆重建。
绿水桥 在千秋桥,西唐以来有之,唐杜牧之诗云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宋乾道中,郡守蔡洸重建,仍旧名俗呼,为高桥。明洪
武初重修,更名鼎新桥。弘治壬子,知府郑杰重修,万历辛巳圮,知府徐桓重建。
嘉定桥 在千秋桥南,旧名利民桥。宋淳熙间,郡守钱良臣甃以砖覆以亭,邑人呼为钱公桥。嘉定初,郡守复甃以石,易今名俗呼镇方桥。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清风桥 在嘉定桥南。宋景祐间,郡守范希文重建,俗呼为范公桥。苏子瞻怀刁景纯诗有伤心范桥水之句。嘉泰开禧间,郡守辛弃疾甃石。长桥 在清风桥南,宋嘉定乙亥重建。
通济桥 在南水门,上元延祐二年,守臣太平因水门旧址创建,蜀杨如山记后圮至顺二年重建今,名南水关。
虎踞桥 在虎踞门口,为郡孔道明,万历丙子,知府张纯易之以木春运时撤民大不便,后知府苏兆民易以石,更名泰运。
迎恩桥 在金银门外,明成化己丑,知府翟敬重建,弘治乙卯,知府郑杰重修。
镇西桥 旧名拖板桥,在今社稷坛前,大历二年废,至顺二年重建,明正统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济重建,太常少卿郑雍言记。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通阜桥 当金银门口,旧为板桥因系冲道明万历时易以石桥。
程公桥 在上闸,南宋嘉定前,已废。
嘉泰桥 在市东紫金坊,宋嘉泰间造,故名俗名真子桥,后废。重建更名中市桥。
张公桥 在中市桥北,旧名汤家桥。
柏家桥 在张公桥北。
怀德桥 在绿水桥南。
水䃮桥 在丹阳馆西。斜桥 在积善坊,元名登瀛桥,旧县儒学东北。大围桥 在乾元万寿宫北。
小围桥 在大围桥西,大围、小围以近江围岸,大小名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桥出江。
韩氏桥 在嘉泰桥南。
染皂桥 在市南旌孝坊,今刁家巷,上有亭,宋景定中,郡民重建,俗呼观音桥,亭废,明正德六年,杨少保家重建。
火炭桥 在养济院西。
真珠桥 在火炭桥南,俗呼西桥。
皇祐桥 在市南坊,明初得断碑于桥下,乃宋皇祐间所建,故名。
朝真桥 在皇祐桥东南,以近东观,故名。石䃮桥 在元妙坊口,旧桥下有石䃮,今废。坝子桥 在石䃮桥东,旧名坝子头,里人建。折桥 在清风桥侧,受漕水折旋而入市,河今名小桥。
新观桥 在光孝观西,旧名社坛桥。
观东桥 在光孝观东。
七狮桥 在旧丹,徒县治西上有石狻猊七枚,故名俗呼道人桥,桥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然。利涉桥 在城西,知府潘一桂建,寻易以木后甃以石,又名浮桥。
西园桥 在放鹤门内。
关门桥 在登云坊西城,西旧有西坊门,是桥介二门间,取关通之义为名。
三折桥 在关门桥北,今名洪济桥。
师姑桥 在三折桥西北。
红门桥 在红门子寨内。
龚家桥 在博马务巷。
圆通桥 在唐颓山后,旧名土桥。
水西桥 在水西门。
梦溪桥 在朱方门外,水源自圆通沟入漕渠,以沈内翰括居梦溪,故名。宋嘉泰中,郡守辛弃疾重修,旧呼小桥。
乌盆澳桥 在嘉定桥东南。
菜市桥 在市南坊,旧菜市所在,故名。
古老桥 在清风桥东北。
苏公桥 在范公桥东南。
林大师桥 在苏公桥南,林仁肇庙在桥东,因名。
通吴桥 在长桥东南。
臭桥 在通吴桥南。
双寨门桥 在臭桥东,水源发京岘山过臭桥入长河。
捲蓬桥 在钦贤门外北固山埂下。
得胜桥 在朝阳门口年久倾圮,顺治间重建。青龙桥 在杂造局前。
县桥 在制锦坊丹徒县治在此,故名。
胭脂桥 在后百礼堂,今县学西。
小桥 在胭脂桥南。
西城桥 在府治西,宋嘉定十五年,郡守赵善湘建,北通郡治,南通饷台,官府行其上,行人往来其下,今废。
便民桥 在南水关外,明弘治中建,今为木桥。升仙桥 在城南鹤林寺,相传绯衣杜鹃花神自桥腾空去。
洗马桥 在京口驿西,唐太子洗马陈翌建,故名。
金盏桥 在城西阳彭山下。
柳溪桥 在平等寺前,今废。
东鸿鹤桥 在仁和门外,俗呼孩儿桥,石栏作孩儿状,故名。
西鸿鹤桥 在放鹤门外。
香花桥 在鹤林寺前。
乐昌桥  程道桥  鲍家桥 并在登云门外。
螽斯桥 在南门外土城下,里人为祈子建。双和桥 在城西运河边,邑人程可聘建。太平桥 在北水关内,新察院左系木桥。戴港桥  柳港桥  大港桥
黄泥桥  向家桥  韩渡桥
杜家桥 并在丹徒东乡。
樊桥   涧壁桥  徒儿桥
倒流桥  泄港石桥 并在大慈乡涧壁。下濞桥  罗木桥  七里桥
乐亭桥  炭渚桥  都里桥
芦定桥 并在义里乡下,濞乐亭炭渚,见《图经》。高资桥 在义里乡元,延祐五年,邑人蔡杞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记。皇清顺治戊戌,邑人重建,今名东方桥。
观音桥 在涧壁镇,其上有亭,弘治辛酉,修建。上会桥  乌莫桥 并在高平乡。
马公桥 在新丰镇,跨漕河,旧为明知县陆梦祖建,名陆公桥。皇清康熙十年,倾圮里人募重建,巡抚都御史马公祜捐赀以助,因易名马公桥。
永宁桥 在崇德乡,丹徒镇跨运河,康熙十九年重建。
东桥 在崇德乡,内通白兔高山之水,浚河须高筑官坝以防山水陡发。
丁卯桥 在城南三里,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构桥因名唐许浑筑别墅于其侧,浑有归丁卯港诗明,杨文襄一清有丁卯桥别业。
颜洲桥  开禧桥  波查桥
车村桥  黄水䃮桥 并在崇德乡。
丁角镇上下二桥   千秋桥
张部桥  刘偃桥  都湾桥
曲阳桥  小时桥  萧子桥
吕家桥  万岁桥  卧龙桥 并在洞仙乡,此乡旧隶延陵惟丁角一桥,见《图经》
埤城南北二桥 寨桥  草村桥 并在平昌乡。
上塘石桥 彭桥   白露桥
官塘桥  楚墓桥  大地桥
画师桥  栈冈桥  刘公桥 并在长乐乡。
西津渡 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对岸,旧谓之蒜山渡。唐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于蒜山渡,严勒渡逻,即今西津渡也。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禦风涛之患,各置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五字为识,其受有数发有序,又别浮轻舸以送邮传,遂鲜有风波之患。元延祐中,以总管段廷圭言增船十五,官收船资,以免胁勒泰。定中革去滥设排岸,监渡人吏寻以船资不便罢之。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作舰二佥水,工三十,馀以济渡,又甃石堤三十馀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万历中,知县庞时雍遇风,禁渡诸船各立号,限以人数,悬榜立石,人鲜覆溺。
石公渡 在定波门外,去府治九里,石公山下渡江至开沙。
高资东西渡 在县西四十里,东达仪真,西至铁锭桥。
大港渡 在大港镇西,北渡至扬州苑林村。韩桥渡 在丹徒乡,宋朱倬诗:阳溪人唤渔樵动,江上潮平船欲行。即此渡也。
甘露港渡 唐孟浩然诗愁杀渡头人指此。焦山渡  谏壁渡  丹徒渡
柳港渡  大港渡  水东堡渡
马师桥渡 段固渡  当江渡
莫家港渡。
丹阳县
云阳桥 在县东漕渠上,旧名清化桥,俗名贤桥。宋嘉熙中,刘宰重建,王遂记。明成化中,知县蔡实重建,弘治中浚河拆毁,知县李循重建。皇清康熙十三年,复圮邑宰管承基重建。
来秀桥 在儒学采芹池上。
孔家桥 在草巷南市河上,俗名板桥,因有孔氏所居,故名。宋咸淳间,建明成化间重建。寺前桥 在普宁寺前,市河上元至正间建。明景泰中,圮成化四年,里人孙思孝等重建。三思桥 又名再思桥,在县治前直街河,上元大德间重建,上有伟亭。
广济桥 在三思桥南,旧名冰清桥,俗呼居家桥。宋咸淳间邑人孙士元建。
安镇桥 在双井巷,南俗呼南桥,宋咸淳间砖匠胡永兴建。明成化中,里人梅文节募乡人重建。
太平桥 在县治东,一名广济,又名市西桥。元泰定间建,按《旧志》:名富家桥。宋宝祐甲寅,邑宰胡梦高重建,故又称胡公桥。
民安桥 去县东一里,元泰定间建,俗呼王家桥,即广济桥。北妙觉寺西之桥也。
纪家桥 在民安桥北去县东一里,因宋进士纪霖所居得名,元至正间重建,又呼孙家桥,又名花桥。
洪家桥 在南河上,宋学士洪兴祖居此,故名。元泰定间重建今废。
仁智桥 在南河上,北通太平桥,宋咸淳间建。掩龙桥 在妙觉寺前。
庆丰桥 在县东北,凝真观西因近土地陈司徒庙,亦名土地桥,宋淳熙间建。
仲家桥 在庆丰桥北,今废。
惠政桥 在云阳桥右,因民不病于徒涉,故名。俗名斜桥,明成化乙未重建,弘治丁巳复建。简桥 在简渎上去县南五里,因晋谌姆元君掷简于此为桥,以度许吴二真君,故名。明永乐中重建。
七里桥 在县东南七里漕渠珥渎口,宋元祐中建明成化乙酉知县蔡实复建。嘉靖间知县来汝贤改名麦舟桥,汝贤作箴序略曰桥何以名麦舟志义也,桥去邑治七里而近,南受麦溪之水会珥河,东入于孟渎而麦溪也。者以昔范忠宣公遇石曼卿于此,闻其三丧未举以所载麦舟付之,因以名也予既毕治桥之役爰易之名,亭其东隙地而为之,箴以风邑人云。
嘉成桥 在县南四十里珥村镇,宋嘉定中,漫塘刘宰重建。
黄堰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珥渎上亦名通德桥,宋咸平中建。
左墓港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以有唐左恢墓,故名。宋咸平中建,嘉定间刘漫塘又建。
左庄桥 因尚书左恢庄居得名。
〈越读为掘〉塘桥 在左港西,宋祥符间,邑人陈诚建。
忠显桥 在越塘村后汉王庙侧,俗名越塘石桥。宋祥符中,二桥并建,按越塘为少阳陈公故居,迄今故迹依然二桥如故。
寨桥 在县北七十里。
宝庆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桥,宋宝庆间建。
望仙桥 在延陵镇,南桥畔地有名董陂及董墓,俗传董永妻仙去之处。
分金桥 在延陵镇西,又名破培,或云管,鲍分金处。
登云桥 在滕村,明万历癸未尚书姜宝建。万年桥 在延陵县放生池上唐贞观中建。泰定桥 在吕城镇,漕渠上元泰定间里人庞舜举建旧呼为大桥。
青龙桥  处落桥 俱在吕城镇,青龙以清微观左得名。
马林桥 在辰溪上,长山八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练湖,宋嘉定间,里人马万里建。
新河桥 在县东便民仓后,九曲河口岸上。陈家桥 在仓桥南一里,旧名朝阳,明洪武间僧满继建,成化间,里人任钿重建。
华店桥 在县东十里,宋景定间,里人华福成建。明洪武间,里人徐义重建。
挽角桥 在县东十五里挽角村后。
荆村桥 在县东十五里荆村,元至元间里人束崇文建,明永乐中僧一慧重建。
山城桥 在九曲河,上元至正间束崇文建。三成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永乐间建。
萧塘桥 在县东二十二里,萧塘港又名颜桥,元泰定间建。
东阳桥 在县东二十八里。
小利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小利村宋时建。博望桥 在县东四十里博望村。
曲水桥 在县东五十里明洪武间建。
龙巷桥 在曲水桥北五里,明正统间包港巡检黎某重建。
马嘶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在马嘶港上。大泊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大泊村,元延祐间中峰和尚建。
丁桥 在县南七十里丁桥镇,或云以丁令威得名。
下琴桥 在县南五十里下琴村。
李庄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李庄村。
杨西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杨西村,丁义渎上亦名安丰桥,元至正间建。
德新桥 在县南五十里竹塘南,亦名竹塘桥,先有竹塘桥三字,类欧阳率更书法乃真隐孙淑真之笔也,今无。
道士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白鹤溪上近太霄观,故名。明洪武中建。
太华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太华村白鹤溪上,宋祥符间建,明洪武中重建。
迎仙桥 在县东七十里十四都归真观前,唐开元间建。
后亭桥 在归真观后,宋祥符中建。
鸿鸣桥 在延陵镇北,唐中和间建。
虎溪桥 在妙果寺前,明景泰中建。
奈何桥 在九里庙前,又名九里桥。
皇甫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皇甫冉居此,因名。蒋墅桥 在县南七十里蒋墅村。
闾塘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元符宫庄东。泄桥 在县西十里以练湖蓄泄得名,元泰定间建,明成化庚寅重建。
花垾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花垾铺,明初建。杨巷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
刘泰桥 在县西十里明洪武间建。
吴陵桥 在县西十五里高陵,明洪武间建,成化戊子重建,在吴王墓侧故名。
方渎桥 在县东北十八里漕渠东岸,宋皇祐中建,明永乐中重建,后坏。成化间以木为之。福安桥 在县东北大同寺前,宋延祐间建。福缘桥  善庆桥 并在县东石潭村。新桥 在便民仓侧漕渠上,明正统间,知县陈谊建。弘治十年,知县高谦复建。
尹公桥 在县东门外,明知县尹良任建。天宝桥 在太霄观西,宋开禧间建,元时重建。芮家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元至元间建。西门桥 在西水关外今圮。
小东门桥 在东水关外。
大南门桥 在大南门外。
北门桥 在北门外。
草堰南门桥 在草堰南门外。
麻巷门桥 在麻巷门外。
军家渡  李庄渡  何家渡
周家渡  花家渡。
金坛县
观光桥 在儒学前泮池上,又名泮桥,以行者至此得瞻圣贤遗像,而景仰其风度,故名。去思桥 在谯楼外,上为陂陀,下为石函以通行,潦相传邑人至此,则思名宦遗爱名以讽后贤,一名再思令讼者至此再思之可止,即止。三思桥 在县前街南百步许,就街心为陂陀。下为石函以通行,潦令讼者赴县至此三思之。文清桥 在县治东百步,旧名行香桥。宋淳熙中,甃石改名,惠政淳熙末,知县张佐率众重修,端平中刘文清宰撤而新之,改名端平桥,后人仰文清之风,因改名文清桥,俗呼新桥。明嘉靖四十四年,桥圮。邑人于未重建,广二十尺,崇倍之袤,又倍于崇两翼,以栏与袤称下峙桩木,令深密交固,而后卧石为足洞,石为门层,石为垛。清河桥 旧名安定桥,宋端平中,甃以石改今名俗呼为大桥。元至正间,圮邑人史俊输千金新之并甃东南市街明。弘治中,又圮知县周楫重修,嘉靖间又圮知县黄缙重建。
凤诏桥  澄源桥 俱在县城内澄源废。醋库桥 在县治东。
钟秀桥 在县北三里,旧名怀德桥,明成化间
邑人史澄重建,嘉靖中,邑人于未甃以石,又名钟桥。相传古有铜钟流至此,得名,今其钟在慈云寺,声特洪大,以为异制云。
联秀桥 在县北五里,俗呼小桥,邑人于未建。郑家桥 在丹阳门外三里,武安侯郑亨故居。沈渎桥 在县北三里渎口。
三淹桥 松子垾桥 俱在县北三洞乡。高湖下口桥 在县北八里,明永乐间废为渡,弘治间县丞毛信重建。
濯缨桥 在县北九里,北通丹阳之要道,旧名三里岸桥。明永乐初,知县孙时重修,改今名。弘治癸丑,知县周楫始甃以石,下为三洞。
觐龙桥 在县西南二里,旧名社桥又名顾龙。明太祖经此,改顾龙。永乐间,典史杨孟贯重修。万历三十九年,桥复圮,邑人于孔兼捐赀易之,以石改名,觐龙自为记。
见龙桥 在顾龙山南,俗呼为九里桥。明万历庚辰,知县刘美建自为记。
腾蛟桥 在见龙桥西,明万历庚辰,知县刘美建自为记。
周公桥 在县南十五里,跨钱赀荡,即旧刁庄渡明。弘治间,知县周楫始建木桥于上,往来便之,因名。万历四十一年,巡按薛贞邑人史弼史树德助赀易以石。
陈塘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元至正间有陈某居柘荡出赀建桥,故名。
莲渚桥 在县东北八里,北渚荡上流,东通陈塘,东北通柘荡,旧为渡人有溺死者。明万历三年,里人汤涵春建桥以济。皇清康熙八年,其孙诸生汤励行增筑南北岸,圩埂高四尺许,甃石六十丈,远近便之。
乐庄桥 宋绍兴间,有乐庄头肇建因名。思墓桥 在县东八里,地近左思墓,因名。旧架木为之,明万历间,土人易以石。
横堰桥 在县东十五里,因灌漕时筑横堰于此,故名。
下塘桥 在县北五里。
路庄干桥 宋嘉定十五年,乡人臧实建。下墟桥 在县南一里,宋绍兴中李升建。南戴庄桥 在县南三里,宋嘉定间,臧实建。彭公桥 在县东五里乡人赵礼于宋政和七年建,明万历壬午重建。因三水合流,故更名曰三元。
通济桥 在县南路接济川坊。
岸头桥 在县东南十里小墟村,明成化中知县王和重修。弘治六年,知县周楫重建,万历末圮。皇清康熙八年,知县高种之重建,李巽臣记。
陆家庄桥 在县东南金山乡。
史庄桥 在县东三都地,有史迁庄故名。昼锦桥 在县东八里石碑村,宋绍兴中建,时知枢密院汤鹏举为浙漕邑人建,是桥以荣之,俱在县东唐安乡。
许段桥 在县东三十里,尧塘村宋绍定间,邑东毛庸病延医许传,正治之未效更。延段康年,用药与许同病良已,庸具金币为谢,传正曰某无功愿归,康年,康年,复辞曰,某所用剂不能加于许君,顾病剧则其愈,以渐某适当其时耳亦坚让不受。乃相与谋,曰尧塘徒涉者众曷以为桥。庸建桥,因名。为许段桥,刘宰为记元至元甲午康年传正之,裔段德潜许及辰捐赀修之。大息桥  小息桥 俱在县东三十里张巷村,以上俱县东礼智乡。
尹干桥  戴庄桥  陆家庄桥 俱在县东南金山乡。
南洲大桥 在南洲村当白龙荡下流之冲,明弘治甲子巡检陈用明、募民蔡方等易石重建。南洲小桥 在南洲埂之尽处,巡检陈用明重建。
成家桥 在县南二十里,孙庄之前宋建炎间,邑人成氏建,岁久圮坏,明崇祯十年重建。学田桥 在县南二里,近下塘村,地侧有府学田故名。
文昌桥 在县南三十里,王母观村东,明嘉靖间建久圮。皇清康熙五年,兵备佥事,邑人许熙宇捐千金,里人捐四百金重建。
新河桥  周渎桥  张店桥
小娘桥
纸钱标桥 在县南三十里地,近周侯庙,侧过者以纸钱标之,因名。或曰明以前东坝未筑兹
地为濑阳江,舟行至此,标纸钱以祀神,故名。陈师田桥 唐贞观间建。
古渎桥 在县南十八里,长荡湖东。北宋朝散郎陈亢开渎因建桥其上。
仪龙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永乐间乡人万子方率众建以石。
东长桥 在县南二十七里,旧名方洛桥,以上俱县南登荣乡。
青培桥 在三十二都县,西北四十里朝茅山登陆之地。
乌干桥 在县西十五里,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建。
史荡桥
大亭桥 在县西二十里。
邓思桥 在县西七里,顺治二年六月,里人防突骑往来,毁之,事平,架以木。
吴干桥  洪灵桥 在县西十里后,时干村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并甃以石。
东塘大桥 在县西二十里,大溪上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重修。明正德十五年,知县任佃重建。皇清顺治二年六月,里人防游骑冲突,撤其桥,三年乃架木以通往来。
定塘桥 在县西六十里旁,曰定塘故名。后阳干桥 在县西十里,旧名为西城桥,宋宣和间,邑人张原建,元至正间邹正叔易以石,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社干桥 以上俱县西三洞乡。
大云桥 旧为彭期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宜兴溧阳皆取道焉,元大德间里人尹万里筑长堤建大桥后,因湖浪冲击未久辄坏,天历中其子辅甃以砖石,行者便之。
下田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大林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通池桥 在县南四十里,近管庄村今名大云。上疁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上疁村。曹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通五叶及常州。甘棠桥 在县东三十里,往常州要道。
白桥 在县东四十里,宋端平间,潘枢建。马鞍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溧阳分界。
后疁桥 在县东五十里,宜兴溧阳三县分界,潘枢建。
永济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湖头村。
生塘桥
后干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今改名尹干桥。叶渎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近后臧村,今改名永储桥。
店基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桥之南即宜兴界。储村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以上俱县东南大云乡。
紫阳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西阳桥 在县治西五十里西阳镇。
直里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傍直里故名。庄城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唐储光羲故居。井庄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望仙桥 在县西四十里〈并载丹阳县〉
吴期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去吕墟一里。新亭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近陶村半里。太平桥 在县西四十里新河村,明成化七年,曹上募修。
磻石桥 在城西三十五里。
永思桥 旧名环壁一名北桥,明邑人邓桢邓揭移建,以上俱县西孝德乡。
下仗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近下仗村。
纺车桥  下丰桥  既村桥
张桥 在城南五十里近东浦村。
白塔桥 在县西四十里,其侧有塔,故名。印桥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施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昔有施氏居于桥侧,故名。
唐王桥 在县西四十里唐王村,为二木桥,又名双桥。
顺成桥 在县西南薛埠村,桥当山水之会木植易坏。宋建康通判张宗泌属,邑人重甃以石。洛公桥 在县西四十里近唐王村。
上沈桥 在南沈庄。
下城桥 在县西七十里近薛埠句容交界。
许庄桥  徐二史桥
楼庄桥 在县西四十里。
蒋巷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芦培桥
杨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赵庄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工家垾桥石闸桥 在十八都。
墅山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王问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邢邬村。
石马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溪凌涧。
昆崙桥 在县西二十里三十六都,邑人范昆范崙兄弟二人建,故名。
后溪桥 在县西三十里。
西冈桥 在县西三十里。
板桥 以上俱县西游仙乡。
彭期渡 今建在大云乡。
马塘渡 在大云乡,今建桥其上。
蒋家渡 在县北十里界,运河东西。
官载渡 在县北十五里,跨运河接壤丹阳界,始自明初,于备用项内,官给造船工食七两二钱,因名官载。嘉靖三十四年,知县赵为造城乏资,裁汰银两。其修船募夫撑摆皆保下,自备不动库支,历蠲一应,差徭军需杂项。
周家渡 在县南十八里岳阳村西。
马口渡 在县东十里小塘东北。
龙宿渡 在县东石牌村北,明武宗南巡宿于桥左旅店,故名,今桥废为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