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的抗疫心得——六经辨证

 经方人生 2022-05-15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中已有完备阐述,并结合疾病、症状进行具体医疗应用,但其起源、发展应该在更早时期。张仲景时代的医学教材是《黄帝内经》、药学教材是《神农本草经》,他创作《伤寒论》时参考了其他著作如《八十一难》(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其中《黄帝内经》是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和运气学等,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难经》亦论述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以上书目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是古人积累数百年甚则千年的医疗经验总结,基本囊括了当时最全面的医学发展成果。

图片


图片

东汉末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疫情(当时称作伤寒),其剧烈程度十分严重,波及范围也较为广泛,不到十年期间百姓死亡三分之二,其中70%是受疫情影响(“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论序言),仲景参与了大量临床实践,总结疾病特点和防治办法,创新了一套新的诊疗体系——“六经辨证”,这个六经辨证体系虽脱胎于前人的医学论述,但针对当时的危急重症更有实用性,其指导下的谴方用药对疫情防控有明显促进作用,是当时最先进的医学体系,因此得以保留和传承。在《伤寒论》成书后将近两千年内,既是《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教材,也是《内科学》教材。

图片

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和运用《伤寒论》,并不仅仅是对书下药——“有是症便用是方”,关键是学习其内在规律和创新特点。第一,善于吸收总结当前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数理化、科教文卫领域)、并将其融入到医学领域;第二,敢于创新,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深入临床一线,根据医疗实践反馈,创新诊治方法。《伤寒论》的灵魂在辨证,六经辨证的魅力便是其指导下的疗效。社会在发展,气候也在变化,疾病谱更是“今非昔比”,曾经的“天花、麻疹、疟疾、结核、霍乱、脑炎、脊髓灰质炎……”轮番登场,如今更是“莫衷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病毒细菌变异速度之快,给疫苗研发带来一定压力。因此,发扬仲景的医疗创新与务实精神,显得十分有必要。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