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六经辨证(病)——眩晕/头晕

 经方人生 2022-05-15
六经辨证,是针对疾病的症状特点和剧烈程度,先归纳为几个典型的临床阶段(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每阶段都有一组特定症状,然后针对症状给出中药复方(针灸)治疗,简单来说是“以证统病”,和现代医学的“以病统症”不太一样。

图片

以眩晕/头晕为例,《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头眩的论述有二十多条,涉及太阳病篇(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少阴病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风历节病篇(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术附子汤证)、血痹虚劳病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甘草干姜汤证)、痰饮咳嗽病篇(苓桂术甘汤证、泽泻汤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五苓散证)、黄疸病篇(茵陈蒿汤证)、妇人妊娠病篇(葵子茯苓散证)、妇人杂病。

图片

由上可见,眩晕/头晕不仅病势程度轻重不一,还通常合并其他症状,既有阳证,也有阴证;既有实证,还有虚证;既有热证、还有寒证,以及症状多变的杂病(阴阳皆偏、虚实夹杂、寒热不定),涉及多重病因、多重病机、多代谢通路。《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眩晕/头晕也是如此,五脏六腑皆能致眩,非独大脑也,在临床中,眩晕/头晕患者常常辗转骨科(颈椎病)、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有时还要去心理科,原因就是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症状多变,不仅眩晕患者之间发病机制不同,有时一个患者两次眩晕发作的机制也有差别,涉及多学科诊断知识,单独一个科很难诊断明白。
六经辨证是一个认识疾病的方法论,对疾病的阴阳属性、临床阶段、寒热虚实、气血脏腑进行区分鉴别(相当于神经系统的定性定位),而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分六个证型(本本主义)。

图片

把眩晕/头晕病因病机归纳来看,常涉及“风、火、痰、瘀、虚”等病邪,“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瘀阻络、阴虚动风”都会有眩晕/头晕症状,每一证型的特点大不一样,这些证型也会导致其他疾病如“头痛、癫痫、耳鸣”,甚至不同证型组合出现,便是所谓的疑难杂症;治疗起来,也要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望闻问切之后先辨证型,找准病因和发病阶段(最关键的环节),再遣方用药,犹如排兵布阵一般,药物中的君臣佐使都要考虑详细。“平肝潜阳、化痰除湿、活血化瘀、滋阴熄风、益气扶正……”,这些治疗原则或单用、或合用,均依证型、症状而定。
现代医学讲眩晕/头晕时,分为外周性、中枢性,或者神经性、血管源性、精神性、药物性、心理性等等。中西医学不同的辨证、辨病方式,导致治疗截然不同,现代医学治疗眩晕/头晕时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激素……”也体现着其病因的复杂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套理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针对一个疾病实体和生物体,其代谢和疗效是可以观测感知的,也就是说不同方法的疗效在同一类型患者中是可以对比的,因此便提供了中西统一运用的平台。目前,针对眩晕/头晕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基因、蛋白、代谢、影像检查”,便是对“六经辨证”精神的灵活运用和本质把握,虽然用的不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这一套词语,但“六经辨证”的核心内含——辨明机制、博采众方,已经落地生根和有效运用,以疗效说话,既符合仲景原意,也符合患者需求。

图片


另外,伤寒论书中还有一些心理学、营养学、天文星象、自然气候、音律学的运用,值得深入探讨挖掘。总之,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科技进步,“六经辨证”模式是在不断发展的,医者要以创新的思维和临床疗效为导向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含。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