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第一次被冤枉,家长应该怎么做|苏铁​

 长沙7喜 2022-05-15

本名王元涛

心理教育促进者

前媒体人

居深圳

苏铁

孩子第一次被冤枉,家长应该怎么做?

文|苏铁

人这一生,不知要被冤枉多少次,所以,第一次被冤枉,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在幼儿园或学校,有学生淘气,把一个同学惹哭了。这事儿,和你孩子一点关系没有。

可是,老师第一眼看到的,是你孩子正站在那个被惹哭的同学旁边。结果,老师粗暴地认定,肇事者是你孩子,于是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顿批评。

这样,你孩子被冤枉了,很委屈,很难过,回家来跟你诉苦,你怎么办?

有些家长可能张嘴就指责孩子:“你傻呀,为啥要站在那个同学旁边?不能躲远点吗?”

这种指责,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瓜田李下嘛,这是古训啊。

就是说,路过西瓜田,你不可以随便弯腰系鞋带,要不然,人家还以为你在偷西瓜呢。

走过李子树,你不可以轻易抬手摘帽子,要不然,人家还以为你在偷李子呢。

同样道理,看到有同学被惹哭了,你能躲多远躲多远才对呀,干嘛还往跟前儿凑呢?

那么,是不是家长这么一指责,孩子马上就心服口服,从此接受教训,以后再不会发生这种事儿了呢?

不一定。

因为孩子的想法,很可能和你不一样。

孩子怎么想呢?他会非常困惑。

因为你的指责,就相当于说,我晚上约了朋友喝咖啡,半路遇见坏人,被抢走了手机,结果,你却怪我,说晚上根本就不应该出门!

可是,我晚上正常出个门,有什么错呢?同样道理,如果孩子想去安慰那个被惹哭的同学,或者,他就碰巧站在了那个同学旁边,有什么错呢?

所以,你的这种指责,很难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弄不好,还是对孩子的又一次冤枉,会给他造成二次伤害。

不过,像这种孩子被冤枉了反而指责孩子的做法,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糟糕的是什么呢?是有些家长表现冷漠。孩子被冤枉了,你不关心,也不在意,所以,孩子眼巴巴地想跟你诉苦,你却根本听不进去,也不想听。

为什么不想听呢?

一种情况是,家长自己,还有一肚子心事排解不开呢。

在单位,工作事事不顺;在家里,夫妻关系紧张。

对外,房子车子按揭压力大;对内,父母养老问题让人头疼。

是啊,一大堆难事压在那儿,你心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装孩子受冤枉这种事儿了。这样的情况,还可以理解。

另一种情况,就有大问题了。

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被冤枉,被老师批评,只不过是小事儿一桩,不值得那么在意,不值得那么委屈。

一个孩子,连这么一件小事儿都承受不起,简直就是温室里的花草,见不得一点风,见不得一点雨!

那么,在家长看来,什么才算大事儿呢?

这个,很可能和家长自己的经历有关。

比如说,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经常凑不齐学费,所以,有时候,只能一天吃三个馒头,还要利用假期去工地搬砖,给自己赚学费。

这样的困难,才算是大事儿。

或者,第一次高考失利,复读;第二次高考又失利,再复读;到第三次,经过一番头悬梁锥刺骨,才终于成功了。

这样的困难,才算是大事儿。

相比之下,孩子被冤枉这种事儿,不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吗?

如果连这种小困难都克服不了,就证明现在的孩子,真是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已经太娇气太脆弱了,抗压能力也太差了。

所以,需要挫折教育。

于是,有些家长会产生一种念头,就是希望孩子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经历更大的困难,吃更多的苦,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抗压能力。

可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不多呀,怎么办?那好办,就由家长出手吧,给孩子人为制造困难,让孩子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吃苦。

这些家长相信,只有让孩子经受更大的困难,吃更多的苦,他们才能真正坚强起来,以后再遇到被冤枉这种小事儿,就能轻松化解了。

这就是一部分家长理解的挫折教育。

其中有些家长,真的会把这种念头变成行动。

比如,有人假装家里突然遇到了经济困难,故意不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

或者,有人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好,容易骄傲自满,所以就和老师合谋,故意压低孩子的分数,让孩子体验失败的滋味。

对这样的家长,你怎么看?是不是已经接近丧心病狂了?

因为这些家长不知道,孩子被冤枉,已经是他人生中的大事儿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孤立,长时间没朋友;或者,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没有力量反抗,四处求告无门。

可以说,这些事给孩子造成的恐慌和绝望,一点都不亚于你当年交不起学费被老师威胁要赶回家时的恐慌和绝望。

对孩子来说,这些事,都是货真价实的挫折。孩子们从来都不缺少挫折,这才是生活事实。

可是,有些家长,想不到这些,也不承认这些。他们固执地认定,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吃大苦遭大罪,就是要把孩子折腾得七痨八伤才行。

之后呢?之后怎么办?他们是不管的。

实际上,家长这么干,风险相当大。

其中一个风险就是,你给孩子制造困难和痛苦,一旦他承受不了,就会认定,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危险,所以,谁都不可信,谁都靠不住。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总是用恶意去揣测别人,最后,很难和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就是你所谓挫折教育想要的结果吗?

当然,我知道,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家长,就是对孩子被冤枉这种事儿,他们不仅不冷漠,反而很积极,甚至都积极过了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听说孩子被冤枉了,他们会表现得比孩子更气愤,更坐立不安,恨不能马上冲到学校去,当面质问老师:“你凭啥冤枉我家孩子?”

这样的家长,往往是事务主义者,他们一步到位想的就是,怎么样解决这件事儿。他们会给孩子出主意,或者给孩子下命令,让孩子去找其他同学当证人,先查明真相,再固定证据,然后跟老师据理力争,替自己挽回名誉。

可你想想,孩子需要这些吗?可能也需要。但肯定不迫切需要。孩子迫切需要的,不是怎么解决这件事儿,而是得到你的情感支持。

什么叫情感支持?

非常简单,孩子被冤枉了,回到家,想诉苦,你就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儿,好好坐下来,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讲。

中间你可以插话,可以就一些细节问题向孩子求证,但主要还是听孩子讲,让他把心里的话说够,说透,最后,由你得出正式结论:你确实被冤枉了。

你好好听孩子诉苦,就表明你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你和他是一伙的。这就是你对孩子最大的情感支持了,不需要你再去做其他更多的事情了。

有了你的情感支持,孩子心里就有底儿了。孩子心里有底儿了,抗压能力自然就来了。接下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孩子会自己决定。

孩子有可能决定,不需要查证真相了,也不需要向老师解释了,这一次被冤枉,自己就担下来了。

这样可不可以?只要是孩子自己做的决定,当然可以。一旦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么,对于这一次被冤枉,他也就不会那么太委屈了。

也可能,孩子受不了,还是委屈,还是想查证。这当然也很好了。至于怎么查证,怎么向老师解释,那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

这时候,如果他请你出主意,你可以尽自己所能去教他。如果你没什么好方法,也不必硬着头皮,提一些不靠谱的建议。你就如实告诉孩子:“我没什么好办法,你自己去摸索吧。”

有了你的情感支持,孩子会把这种摸索当成一项挑战,勇敢地接受。

这样,从孩子第一次被冤枉开始,他在你这里就学会了,遇到困难,一定先去找情感支持,让自己心里有底儿,避免陷入崩溃的状态,然后,再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你用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形成了好的模式,养成了好的习惯,等到他长大走上社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同样会在第一时间就去寻找支持,老师也好,同学也好,朋友也好,同事也好,都可以成为他的资源,而不是他的敌人。

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这样看来,那些故意给孩子制造困难的家长,是不是正好把事情做反了?

在孩子被冤枉的时候,他们不仅不提供情感支持,反而认为,应该给孩子制造更大的挫折。

可是,你看,被冤枉这种挫折,就已经让孩子非常委屈难过了,如果你再制造更大的挫折,不是太容易让孩子崩溃了吗?一旦孩子承受不住,他没别的办法,只有逃避一条路可走。

最典型的逃避,可能就是沉迷游戏了。

如果有哪位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感到困惑,那你就应该好好想一想了,是不是在孩子遇到被冤枉这类的困难时,你从来都没有给过他情感支持?

文章来源于金天看见,作者王元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