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夏日》:难以言说的忧伤

 墙头草说 2022-05-15
唐代诗人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流落失职,生活陷入穷困之中,才开始发奋读书,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重返长安任职。在经历国家的动乱,人生的起落后,他开始追求内心的恬静淡泊,这种人生追求在他的《夏日》一诗中就有反映,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我已觉得心神劳苦;为何白昼还如此漫长?进入夏天以来,白昼渐长,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活动时间也随之延长,诗人也不得不随之调整作息,只觉白昼漫漫,心神劳苦,希望白天能尽快过去,以便让那颗疲惫的心灵在宁静的夜里获得休养。但诗人的这种期望只能是徒劳的,时间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走着,使诗人看不到尽头。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没有一个人不在午睡;我独自坐着享受山中午后的宁静。颔联承接首联,正因为白昼漫长,无从打发,所以,在夏日的午后,人们纷纷选择午睡,一时间,四无人声,夏日的午后更显静谧。此时此刻,幽居在山中的诗人没有选择午睡,而是一个人坐着,独自享受山中午后的宁静,希望能在这宁静的山中寻觅到心灵的宁静,排遣那些仿佛挥之不去的忧伤。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为追求宁静淡泊将要排遣心中的杂念;学佛几乎达到了忘却万物的境界。在经历了家国的动荡,人生的起伏之后,诗人的心灵受到了创伤,与此同时,也懂得了宁静淡泊对于涵养心性的重要性。在静谧的夏日,诗人主动地去寻求方法,试图排遣心中的杂念,于是,他开始学佛,想以此修养心性,超脱红尘,在一复一日的坚持之后,诗人学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几乎达到了忘却万物的境界。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心灵容易被长期因袭的习俗侵扰;愁绪袭来之后却又很难平复。然而,越是希望超脱,就越会受到羁绊,诗人想忘却世间万物,持守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灵,却发现心灵很容易被积习侵扰,不得安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本以为已被遗忘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每当这个时候,心绪都难以平复。这使诗人意识到,超脱,谈何容易?或许,自己将永远活在忧伤之中。
在漫漫夏日,诗人或许想过,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模样?然而,人生是一条单行道,容不下假设。既然如此,诗人便寄希望于超脱,希望能够忘记过往的一切,获得心灵的平静,但过往却如影随形,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便久久地挥之不去,使一颗心又跌入忧伤之海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