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千余年之争“经络”就是血管之证据

 菌心说 2022-05-15

《黄帝内经》中“经络”是有色泽有目可见,是可以切循可以度量的。

<一>:《灵枢.经脉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这段经文首先表达了古人认识人体的基本出发点--度量、触摸、解剖观察,有力地表明中医学建立于对人体的客观观察上。观察和实验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使用的是科学的观察法。《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述了对正常中等身材人体的骨骼长度,骨髓腔大小,脉管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每日呼吸和脉搏次数,呼吸与脉搏比例(1:6)等解剖和生理参数,同时,这段经文也明确指出,经脉是接受血液而营行的,且脉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浊之别。大小应指血管的长短粗细,清浊很可能是指动静脉的颜色差异。

<二>:《灵枢.营卫会生篇》曰:“营在脉中,……,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即指营气在脉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运行。

<三>:《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四>:《灵枢.经脉篇》云: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耶?黄帝日:经脉者,常不可见,(浅为络,深为经。)其虚实也,(诊法重分虚实。)以气口知之,(十二经动脉皆有气口。)脉之见者,(不须按切,有目可睹。)皆络脉也。(经脉不见,若候其虚实,当诊气口可知也。络脉横居,五色可见,即目观之,以知虚实也。)络在外为阳,经在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外为络,内为经;外可见静脉,内不可见动脉;热上升为阳,寒下降为阴;静脉血由皮、肉收集经上、下腔静脉回右心由右心至肺上升呼出CO2,动脉血液由肺吸入O2下降回左心经主动脉输出上面头、下而足滋润筋骨)。

<五>:《灵枢.厥病篇》云:“厥逆之道,皆在经络,经络为脉,脉为血府。

<六>:《脉度篇》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七>:《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穿乎其中为“贯”),如环无端。”此之谓也,故一处闭郁,则百体失养。

<八>:《灵枢.脉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九>:《太素,阴阳跷脉篇》云:“气之不得无行也。阴阳二气相注如环故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一顺一-逆)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十>:【经络的颜色】

《素问经络论》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歧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歧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十一>:【经络的长度】

《灵枢.脉度篇》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丈八尺,五六三尺,凡(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顶。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凡(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丈四尺,二五一尺,凡(合)一丈五尺。督脉、(现代医学之神经)任脉、(现代 医学淋巴管)各四尺五寸,(此指正行之脉)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